王思琦
摘 要:近些年來,實踐思維這一方式愈發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其主要是一種以社會實踐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屬于理性思維范疇,也是指導社會實踐的重要思維方式。書法教學就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思維性,將其與實踐思維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可以有效指導大學生的書法練習?;诖耍疚闹饕槍Ω咝ń虒W的實踐思維方式進行詳細的分析,以期為提高大學生的書法技能提供指導。
關鍵詞:高校教育;書法教學;實踐思維;書法技能
書法課程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其教學活動重在培養學生的書法素養與書法實踐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高校書法教師就要注重為學生組織有效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從實踐中汲取營養,提升自己的書法技能。因此,實踐思維方式在書法教學中的運用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指導教師的書法教學行為。
1 實踐思維的基本概述
所謂實踐思維,實際上就是一種以社會實踐為中心,并且以社會實踐為根本目的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人們通常要思考實踐原因、實踐內容、實踐途徑等方面的問題。思維本身就是人們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能夠和自然物質的反映特性區別開來,具有高度發達的特點。[1]一般而言,人類思維可以分為直觀思維與理性思維,前者主要是指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在沒有經過推理與邏輯論證的情況下,對某種現實事物進行反映的思維方式,屬于一種非理性的思維方式。但顯而易見的是,直觀思維方式與社會實踐之間存在較強的依賴關系,這與實踐思維方式并不相符。而理性思維方式能夠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知中反映某種事物本質與規律。筆者認為,實踐思維方式是一種理性思維方式,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一樣,都屬于理性思維的范疇。
2 實踐思維在高校書法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在書法教學中,若是在實踐思維方式指導下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感性認知,然后升華至理性認知,再發展到學生實踐的能動性,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2.1 實踐思維下的多媒體書法教學
多媒體技術可以為書法教學提供多方面的便利,如可以提供便利的教學技術手段,提供更豐富的書法教學資源。因此,書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制作多媒體課件,將教學視頻和圖版等資料都融入課件之中。例如,在書法網站中,蘊含著許多書法碑帖圖版,也有很多名家教學視頻,還有比較專業的書法動作示范短片等等,可以有效地豐富書法課上的教學內容。[2]這一課件在課堂上的播放,可以實現視聽讀相統一的立體化信息傳播。在這些條件下,教師再組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可以讓學生在保持對書法有一定興趣的基礎上,主動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料,進而增強自己的感性認識。在反復觀看教學課件內容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將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可以抓住書法的某些微妙環節,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可以掌握基本筆法,包括中鋒、逆鋒、方筆、圓筆等,使其在實踐的過程中對這些筆法進行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書法技能。
2.2 實踐思維下的書法臨摹教學
書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要從初學的書法臨摹開始,逐漸磨煉自己的書法技能,然后上升到熟練運用這個階段,最終要達到創造性的書法境界。因此,高校書法教學要重視打好學生的書法基礎,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書法技能。尤其是實踐思維模式本身就注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在實踐思維下開展有效的書法臨摹教學。在臨摹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了解書法藝術,體會到不同的書體和字帖之間各不相同的特征。例如,篆書的字體比較修長,而隸書的字體具有扁平的特點,楷書的字體則比較方正等等。學生在臨摹的實踐操作過程中,要注重這些不同的書寫特征,讓學生可以抓住重點,并且抓好關鍵要素,掌握好書法的正確運用方法。學生熟練掌握書法后,教師就要為其提供進一步的指導,也就是進入創作的階段,與原帖的風格拉開,甚至形成個人的風格。
2.3 實踐思維下的書法創作活動
高校書法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創造意識,并且發揮自己在書法上的特長,進行不同格式的書法作品的設計與創作,如條幅書法作品、橫幅書法作品、扇面書法作品等。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創作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可以在創作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3]書法創作實踐活動充分突顯了實踐思維的特點,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可以充分展現自身的書法才能。
3 結語
實踐思維在高校書法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在實踐思維模式下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書法素養、書法實踐能力,使其形成書法學習上的理性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丁黎俐.關于高校書法課程中技能訓練的教學反思[J].美與時代(中),2018(09):110-111.
[2] 徐斌.“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在大學書法教學中的探索[J].藝海,2018(08):110-112.
[3] 張峰.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書法教學作用探析[J].藝術評鑒,2016(0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