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秋蓉
摘 要:文創產業時代,對比研究同為少數民族特色地區的臺灣民俗經濟文化發展的異同點,借鑒臺灣地區民俗文化產業的成功案例,同時發展藝術教育,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有助于構建廣西民俗文化藝術產業市場,打造廣西民族特色經濟一體化,成為廣西城市的風向標。
關鍵詞:桂臺民俗文化;異同點;民俗文化產業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它可以直接反映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是具有傳承性質的非物質民間傳統文化。廣西地區與臺灣地區歷史文化一脈相承,但各自地域的歷史發展進程、內外多方因素等原因,使得桂臺兩地在民俗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在桂臺兩地民俗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兩地民俗文化的異同點,探索廣西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道路。
1 從地域民族、習俗、文化角度研究桂臺民俗文化的共同性
桂臺兩地歷史承同一歷史文脈。臺灣居民大多為早期從大陸福建沿海地區遷移的族群,其大大加速了臺灣整體開發的進程,保留了與大陸南方地區基本一致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在各因素的影響下,桂臺民俗文化具有一些共同點。
1.1 桂臺兩地人口皆由多個少數民族構成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臺灣原居民主要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兩地具有各自獨特性的少數民族風情。
1.2 桂臺兩地習俗大體相似
以中國傳統的節日為主,如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等,過節方式也與大陸類似。
1.3 桂臺兩地都有自身強烈的辨別性、獨特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臺灣歷史文化進程中,雖然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響,但其文化內涵并未發生變化。在物質文化方面,廣西和臺灣各少數民族的服飾皆具有鮮明的識別特征,在民族裝飾圖形上也有各自的文化意義;在文體娛樂方面,都具有桂臺兩地居民極其濃厚的少數民族生活情趣,如廣西地區負有盛名的壯族歌圩、板鞋舞、壯戲等,臺灣地區有阿美人的無半音五聲音階、高山族的托球舞、歌仔戲、布袋戲等;在民俗慶典節日傳統上,都有當地的民族文化歷史意義,廣西有最負盛名的“三月三”壯族傳統歌節,且被當地自治區政府定為文化藝術節,臺灣有每年一度規模盛大的“媽祖祭”等。
2 從地區藝術教育、文化融合、文化創意發展角度研究桂臺民俗文化的差異性
文化具有連續性與變異性,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能夠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前提。雖然兩岸的歷史和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但幾十年來分離出現的斷層和發展的社會背景差異下,兩岸文化在語言、文字、藝術、教育、科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
2.1 從兩地的藝術教育發展方面分析,不同政策扶持下的差別發展形成的差異
發展藝術教育可以有效地實現文化傳承。臺灣當地政府大力支持藝術教育,鼓勵藝術設計教育發展,強調藝術與人文生活的融合,培養美感型和創新型人才,以有效提升生活品位和質量,增強整體文化競爭力。通過藝術進校園,增加學生參與文藝活動的機會;舉辦大型多元的藝術教育活動,引入民間資源,豐富內涵式藝術教育的發展。[1]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同建設“一帶一路”,加強對廣西與東盟教育交流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2]給廣西藝術教育道路開拓了一條符合自身情況的發展道路。
2.2 從兩地的文化融合發展現狀分析,不同社會背景發展下所接觸的外來文化形成的差異
臺灣文化在自我發展過程中,融合了歐美與東亞流行文化,形成了如今獨具臺灣風格的文化特色。在地形上,廣西地區與東盟國家海陸毗鄰,成為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橋頭堡,加上“一帶一路”的扶持,更是加深了地方文化交流,因此廣西文化也融入了部分東南亞民俗文化。
2.3 從兩地的文化創意發展現狀分析,不同商業營銷策略下形成的差異
將文化作為內容與產業資本相結合,通過產權的約定,以產品和服務的形式呈現出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已成為海峽兩岸經濟、社會及民生發展的重要力量。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區域發展突出體現在城市營銷文創化、博物館營銷文創化、內容商品營銷文創化、在地文化營銷文創化4個方面,側重于文化產品的創意活動。[3]成功的案例有臺北最早的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地標建筑華山文化園林公園、嵩山文化創意園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于2017年12月25日發布《廣西文化產業跨越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該計劃大力推進廣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但是,由于廣西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廣西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普遍規模較小,文創意識不明顯,暫時處于落后狀態。以廣西南寧唐人文化園為案例,由于園區文化氣氛不足,沒有相應的品牌營銷推廣,商品質量參差不齊,使其信譽和影響力降低,人們也難以形成唐人文化園是廣西文化特色代表的概念。
3 結語
通過對桂臺兩地的民俗文化進行比較,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為廣西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化創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提升文化城市的重要標志。分析桂臺兩地在民俗文化經濟發展上的差異,廣西在建設民俗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也需注重發展藝術教育,其中藝術設計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緊密結合、相互作用。藝術設計教育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源頭和基礎,它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產業核心,也就是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會推動藝術設計教育的進步。[4]培養創新型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發揮“中國—東盟文化產業的互動與發展”優勢,結合廣西民俗文化產業的需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設廣西城市文化新風向。
參考文獻:
[1] 宋玉.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路徑研究[J].設計,2018(23):97-99.
[2] 王軼歐.管窺臺灣藝術教育發展新舉措及其啟示[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06):84-86.
[3] 張翠方.“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廣西與東盟教育交流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4(04):40-43.
[4] 張沖.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比較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5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