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褔實
摘 要:18世紀的歐洲服裝是以女性為中心、以沙龍為舞臺展開的優雅樣式。本文主要探討18世紀洛可可風格服裝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女性服裝上的裝飾性特征。
關鍵詞:服裝;裝飾性;洛可可風格;18世紀;法國
1 洛可可風格服裝產生的時代背景
18世紀的歐洲,其藝術風格由17世紀巴洛克那莊重而華麗的樣式向洛可可纖細而優雅的風格轉變。洛可可風格在1720—1730年間向全歐洲傳播,直接影響到建筑、室內裝飾、家具、繪畫、雕塑、音樂等諸多領域,也影響著織物的紋樣和服飾品。這一風格的最大特征是它的裝飾性,創造出了富有動感而又纖細、輕巧、華麗、繁復的裝飾樣式。
洛可可風格的產生有其思想方面的淵源。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提倡的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本位的人文主義世界觀,歷經17世紀末和18世紀已發展為繼文藝復興以后歐洲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由此拉開了理性主義時代。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人通過編寫《百科全書》等活動大力鼓吹理性與科學,在政治、思想、理論上為西方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近代文明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影響到了科學、文學、美術、衣食住行等諸多領域。
18世紀的英國,通過產業革命,大大加速了資本主義的進程,而英國的產業革命就是從與服裝有直接關系的紡織業開始的。紡紗機、織布機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印度和美國殖民地進口的廉價的棉花,使大量生產的棉布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以及色數豐富、水洗不掉色的耐水性染料的出現,大大豐富了布料的后加工處理。這些技術上的革新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然而,在文化藝術方面,法國仍是西歐的中心。雖然法國在路易十四時代因向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地區擴張領土而耗盡了大量的人力與財力,但是,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與貴族階級樂于追求現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樂,他們用絲帶、花邊、褶裥、褶飾、絲綢做成花朵及蝴蝶樣式來裝飾服裝,使法國服裝呈現出一種更為優雅、更為繁復的樣式,并蔓延到了整個歐洲。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和路易十六的王妃瑪麗·昂特瓦耐特對法國服裝的流行起著直接的引領作用。蓬帕杜夫人在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方面皆有才華,她的個人喜好直接影響到了法國藝術的諸多領域,也成為法國洛可可風格服飾發展的催化劑。瑪麗·昂特瓦耐特更是在服裝方面揮霍無度,她把羅茲·貝爾坦聘為自己的專屬服裝設計師,并封為“流行大臣”。羅茲·貝爾坦使昂特瓦耐特一直走在時裝界的前頭。在法國,“女裁縫師傅”在服裝行業逐漸站穩腳跟,她們專為婦女制作服裝。其中羅斯·伯頓就是一位從制作女用帽子起家的出色的時裝設計師。在服裝設計上,伯頓并不拘泥,其想法走勢具有創新性。她為昂特瓦耐特設計服裝時,盡管遵循繁復而優雅的洛可可風格,但同時不拘一格引入了源自英國的鄉村風格服裝。巴黎那些風度優雅的貴婦們獲悉伯頓的新杰作后,紛紛涌向了她在圣·奧諾赫大街上的店鋪。當時,法國全國上下熱衷于觀看戲劇演出,而女演員華麗又獨特的服裝外形和裝扮逐漸成了社交界贊美的對象,這也促成了女子禮服形態的多樣化。
18世紀洛可可風格服裝的影響因素還有東方文化。隨著歐洲諸多國家與中東、遠東地區間的貿易往來,波斯、印度、中國的織物進口到歐洲,東方的建筑、家具、陶器也影響到了歐洲藝術家和藝術匠人。法國宮廷對中國的工藝品也極度喜愛,從中國進口的著色絲綢和刺繡品成了必備品。中國的工藝品也激發了歐洲的紡織制造商在洛可可的淡粉色、鴿子灰、清霧色里增添新的顏色,如金黃和中國綠。
2 洛可可風格服裝的裝飾性特征
18世紀的歐洲服飾是由宮廷貴族、富裕商人、羅馬教會來主導的。當時,英國、德國、荷蘭、法國的富裕階層都喜歡請畫家為自己畫肖像,而畫家們為了迎合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審美需求,在作畫時多以巴黎人奢侈的生活場景為題材,服飾形象的描繪多采用優雅而華麗的凸起的貝殼紋樣曲線,盡量避免直線、直角的交叉和使用。
18世紀初,著名的宮廷畫家瓦托在作品中常常表現當時的沙龍氣氛和衣著時尚,使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氣、莊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被洗練的舉止和風流的游戲般的情調、艷麗的纖弱柔和的洛可可風格取代。例如,以畫家瓦托的名字命名的瓦托式羅布,領口開得很大,在后領窩處有量很大的箱形普利茲褶,使羅布呈現又寬又大的拖裙形式,有一種飄飄欲仙的美感。
18世紀中期是洛可可風格服裝的鼎盛時期,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以其超凡的藝術感覺引領了法國時尚。弗朗索瓦·布歇1756年畫的《蓬帕杜夫人肖像》中,夫人穿的正是典型的法國式羅布。羅布一般前開,領口呈四角形,上面露出倒三角形的胸衣,胸衣上排列著緞帶蝴蝶結和精美的刺繡,或者裝飾著寶石,襯裙和羅布上裝飾著曲曲彎彎的皺褶飛邊、蕾絲和鮮花,袖口也有三層蕾絲飛邊,十分奢華,而且女性味十足。這種典型的法國式羅布,使洛可可的過剩裝飾完美地保持著和諧,表現出一種洗練、精致和纖細的美。
洛可可時代,隨著物理和化學的發達,染料的質量、染色方法和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織物和服裝的色彩也更加精致、更加洗練。尤其是女子的服裝多了條紋和花紋布料,羅布上裝飾著皺褶花邊、蕾絲和鮮花,服裝上出現了如同美麗的藝術作品般的艷麗裝束。頭飾的膨大化、纖細的腰、左右橫寬的大裙子也是洛可可風格服裝的典型特征。洛可可風格在路易十五時代達到鼎盛,裙撐帕尼埃也越來越大,最高紀錄橫寬可達4米,裙下擺周長達18英尺,女性就是用這種夸張的外形強調肉體的吸引力和美感。夸張的帕尼埃和橫寬的大裙子,在巴黎劇場上演的戲劇中首次出現時,引起人們的譏笑,還曾經受到圣者、新聞記者、作家們的非難和譏諷,但未能阻止其流行的蔓延與擴大,洛可可風格幾十年中成了女服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具。
3 結語
18世紀的歐洲,文化藝術的中心就在法國,而法國的上流社會出現了與國王主宰的宮廷相對的資產階級沙龍文化。沙龍里的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為了追求現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樂,特別注重發展人類生活的外部要素,服裝的風格也借助貝殼紋樣曲線、皺褶花邊、蕾絲、緞帶蝴蝶結和鮮花等裝飾性要素,顯示出華麗而繁復的裝飾樣式。
參考文獻:
[1] 李當岐.西洋服裝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