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圣



摘 要:本文以鋼琴獨奏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為研究對象,從和聲、曲式等作曲技法入手,分析此曲的“技術手段”,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張朝先生在改編此曲時的意圖。同時,筆者闡述自己在練習此曲相當長一段時間后的心得體會以及幾處值得關注的演奏技巧。
關鍵詞:改編曲;《在哪遙遠的地方》;創作特點;演奏教學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王洛賓先生于1937年創作的一首經典民歌,此曲融合了藏族民歌《亞拉蘇》、哈薩克族民歌《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維吾爾族民歌《牧羊人之歌》的音樂元素,張朝先生將其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在張朝先生的二次創作下,此曲煥發了新的活力,給欣賞者耳目一新的感覺。筆者從和聲、曲式、演奏三個方面對鋼琴獨奏曲《在那遙遠的地方》進行分析和講解。
1 和聲技法分析
通過對作品的和聲等作曲技法進行分析,不僅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蘊藏的思想感情,而且對我們的實際演奏方面,如風格的把握、音樂層次的劃分、踏板的運用、背譜等都會起到輔助性的作用。張朝先生在二次創作《在那遙遠的地方》時,為了突出該曲的地域性風格,在三度疊置構成和弦的基本原則下,使用了大量的附加音、替換音、換加音等。不僅通過改變和聲的緊張度凸顯了音樂的民族性特點,而且恰到好處的離調和弦又給音樂增添了一些新穎的色彩渲染。下面筆者選取幾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和弦加以說明。
樂曲的前兩個小節中的第一個和弦均為D宮系統(五聲性六聲調式,有清角,無變宮)Ⅱ級上建立的九和弦。雖然D宮系統六聲調式(有清角,無變宮)的調式音階與C宮系統的雅樂七聲調式非常類似,但是縱觀前兩小節,“宮音C”并未出現,加之升F音的一再被強調,超出了偏音的應有“待遇”,由此可以判斷,此和弦為D宮系統(五聲性六聲調式,有清角,無變宮)Ⅱ級上建立的九和弦。樂曲第2小節的低音譜號后為轉調中介和弦C宮系統Ⅲ級上建立的七和弦,切用四度音替換了三度音。徵音E在低音處出現了兩次,在高音處以八度音程形式出現了一次,確立并加強了樂曲從D宮系統過渡到C宮系統的A羽調式。
樂曲的第7小節的第四拍為轉調中介和弦,即F宮系統的Ⅵ級上建立的九和弦,低音譜表中多次出現的羽音D以及高音譜表中的先現角音A使樂曲很自然地將調高上升了純四度。
第12小節至第13小節,高音譜表中和弦均為按照三度疊置的原則構建起來的三和弦,民族和聲色彩雖不是十分強烈,但聲音變得渾厚,充滿深情。低音譜表中為采用五聲骨干音構成的分解和弦形式。第12小節的中部,高音譜表中降B的出現應為出于和弦色彩考量的結果,黯淡、憂傷的感情色彩與樂句的起始處的大三和弦形成了鮮明的“色調”對比。左手為避免出現與右手縱向上到對斜,因此也采用降B音。
樂曲的第23小節,高音譜表中出現大量被升記號修飾的變化音級,而低音譜表中出現被降記號修飾的變化音級。但利用等音關系進行轉化后,其實這里只有5個音,分別為升F、升G、升A、升C、升D。由此可以判斷這里的和弦為升F宮系統中5個骨干音構成的和弦。同理可以得出,第24小節為D宮系統5個骨干音構成的和弦,本小節最后得兩個音降A和還原A同時出現,其目的是為即將到來的樂曲的高潮部分增加一分和聲上的“動力”。
樂曲的第48小節,和聲的低音在平穩下行的過程中,由于偏音的作用,產生了強烈的離調色彩,為此時的樂曲又增添了一分傷感、神秘的色彩。
2 曲式分析
鋼琴獨奏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為重復的單一部曲式結構,有點類似于分解歌,但重復時調性發生變化。樂段、調性布局:
雖然樂曲只有53小節,但是作者利用多種創作手法巧妙地將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的主旋律足足重復了5次。引子起于D宮系統的Ⅱ級九和弦,恰好為a羽調式的屬和弦,加強了引子部分過渡到樂段A的傾向性。樂段A為非方整性結構,由此增加了旋律的流動性,結尾處由于先現音的出現,終止感大大被削弱,緊隨其后的多組下行琶音,很好地將樂曲的調高向上移動了純四度,并引出樂段A1。樂段A2雖然依舊采用了d羽調式進行敘述,但音區從高音區降低到了中音區,抒情性大大增加的同時,由于織體的變化,并不會給聽眾帶來任何的厭倦感。樂段的結尾處,作者運用了調性對峙的手法,不斷地在各種新的調性中游走,從E宮系統轉為升F宮系統,再從升F宮系統轉為D宮系統,最后在高音區的f羽調式上引出樂曲的高潮部分,即樂段A3。樂段A4出現較之前幾次要平靜了許多,織體也從第四次的雙重震音變為了靜謐的單音式的分解和弦。全曲的第一次終止由于沒有屬和弦的出現,終止感不足,在主音出現后,樂曲進行了一次補充性的終止,雙重震音分別向上、向下跳躍,最后在輝煌的氣氛中將全曲結束。
3 演奏注意事項
此曲的開篇引子部分便會給練習者造成不小的困惑,這種“無從下手”的困擾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需要運用琶音演奏法切具有裝飾音屬性的音符的個數判斷不夠準確;二是左右手所演奏的音符及指法分配不夠合理。第一小節第二行高音譜表中的第一組十六分音符和弦便是需要運用琶音演奏法演奏的裝飾音,由于是順琶音,當左手快速演奏完這4個音后,右手進行無縫連接,最后演奏出被裝飾的音符升F。在這部分中,右手需演奏哪些音符不能以音符所在的上下譜表為依據,應根據實際演奏需要加以合理設計.筆者在練習演奏相當長一段時間后,經過反復的修改、實驗后,對這部分的雙手分配原則產生了些許心得體會。
樂段A1的第一樂句由于敘述的方式為旋律音及下行音列,為了使伴奏織體“不打擾”主旋律,此時的掌關節應略微處于緊張狀態,運用指尖輕觸鍵方式進行演奏。第14小節至第17小節可采用散板的演奏方式進行彈奏,此時的主旋律需雙手交替協作奏出。右手下行類似于震音性質的D、C、A三音,如在高速的演奏中,右手受慣性的影響產生不適感,可適當放慢速度,只要此三音起到對主旋律“鋪底”的效果即可。樂曲的第17小節至第24小節速度不宜過快,可適當作漸慢處理。這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制約。第18小節右手旋律音橫跨3個八度反復出現,并且是以單音的形式出現,對音準要求極高,隨后幾小節雖難度不大,但即將到來的A3震音的部分對演奏技術要求極高,如果樂曲在A3處速度驟降,勢必會產生非常突兀的音響效果。A3部分大量的震音需要演奏者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并且反復加以練習。同時,如何讀譜,如何正確地演奏出樂曲的主旋律也會給練習者造成一定的困難。在這部分中,樂曲的大部分旋律音是以裝飾音的形式出現的,目的在于強調旋律音與震音的對比關系,演奏者不可將采用裝飾音表示的旋律音用“占用前一音符時值”的方式處理。第一行高音譜表中,由于旋律采用和弦式或八度式的敘述方式,與震音在某些音上有重合,所以當演奏完旋律音后,需休止一個八分音符或一個十六音符的時值。第二行高音譜表中,由于處于下方的旋律音不與震音重合,為了增加震音的“鋪底”、烘托效果,演奏者在音符跨度不大的情況下,盡可能只休止一個三十二分音符的時值。以第25小節為例,記譜與演奏方式。
段落A4對演奏者的演奏技術要求不是特別高,但需要演奏者迅速地從音樂的高潮部分A3中調整情緒,此時的音樂需要運用寧靜、略帶憂傷的處理手法加以演奏。第48小節的最后一個十六分音符降D,雙手需要采用突強的處理方式,在雙手一系列快速且強有力的跑動后,將全曲在輝煌中結束。
鋼琴改編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既是一部我們了解民族和聲、曲式的優秀素材,又可以作為一首鋼琴獨奏作品提升我們的演奏水平、豐富我們的教學經驗。本文是筆者對近兩年來練習此曲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以后在指導學生如何運用民族和聲等技法方面的理論依據,希望能為學習者和演奏者在理論、實踐方面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指引。
參考文獻:
[1] 劉聰,韓冬.鋼琴即興伴奏新編(修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
[2] 李吉提.曲式與作品分析[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3] 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4] 史季民,龔肇義.樂理新教程[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
[5] 黃源洛.民族調式與和聲[M].山東文藝出版社,1994.
[6] 在那遙遠的地方 [D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在那遙遠的地方/6790802?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