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中澳水彩畫藝術表現領域,探索不同地域文化中形成的不同表現觀念及不同形式的藝術思維。通過比較中國水彩畫家關維興與澳大利亞水彩畫家約瑟夫的水彩畫特征,探索中澳各自的水彩藝術風貌。
關鍵詞:關維興;約瑟夫;中澳水彩畫;表現特征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出:“要了解一件藝術作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水彩畫是在歐洲產生并發展起來的一種繪畫形式。19世紀中期,歐洲水彩畫呈現出空前活躍的局面,經過眾多水彩畫家的長期探索,逐漸將水彩畫發展成獨立的藝術畫種,并成為歐洲重要畫種之一。進入,20世紀以后,水彩畫畫種在各個國家開始蓬勃發展,并各自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彩畫藝術表現特征。
1 中澳水彩畫的發展脈絡
水彩畫在明清時期陸續傳入中國,通過200多年的發展,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審美形式。中國水彩畫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傳統繪畫的思想“求似到不似之似”的理念貫穿,講究繪畫中的寫形內涵,把對客觀物象的認識融合在宏觀上。觀察中國水彩作品可以看到諸多色彩豐富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民族藝術,中國水彩在探索和不懈追求的過程中,有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藝術表現面貌。中國水彩畫藝術在一個多世紀的多元化發展過程中,其形態藝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題材上也從靜物風景向人物和社會風格轉變,繪畫形式日漸豐富,藝術的多樣性為水彩畫的發展提供了多種選擇。進入現當代,中國水彩畫家通過理性思索,把自己對美學的探索融入其中,個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在作品中體現了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形式上建立起具象藝術、抽象藝術等多種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水彩畫的發展空間,充分體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審美精神。
解讀澳大利亞的水彩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社會發展的起伏與澳洲移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數百年的民族交流促使澳大利亞的土著文化藝術與歐洲傳統藝術相互影響,使得歐洲現代藝術逐步形成多元融合的獨特風格。在繪畫發展史上,英國的水彩畫表現觀念對澳大利亞的水彩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者的水彩畫面均呈現出明朗、干凈、清透的水彩特性,既有沿襲又有創新。澳大利亞水彩畫從傳統的單向性走向世界的舞臺,在題材上豐富種類、技法上加以創新,使每幅作品都充滿了生命活力。在澳洲遼闊的土地上,畫家們也將繪畫的視角投向大自然的鄉野中,豪放的筆觸以及對水分和時間的推敲,使畫面渾然天成、富有生機,仿佛一切的景物都靜止在美好的畫卷上,不論從繪畫題材、表現手法還是主題思想上均有澳大利亞藝術家的獨到見解。
2 關維興與約瑟夫水彩畫特征對比
2.1 關維興的水彩畫特征
我們談起中國水彩畫家,自然而然想起了著名的水彩畫家關維興,他用其獨特的筆法奠定了中國水彩人物畫的基石之后,開始尋求能夠反映中華民族純樸善良本質的作品。英國水彩畫家席沃斯先生在專程拜訪關維興時稱贊:“想不到中國有這樣高水平的水彩畫家,他的畫清新優美,每一幅畫都是一首抒情詩。”
關維興的水彩畫,初期以模仿西方水彩畫的技法表現為主,在學習的過程中,從具體研究到抽象思維,經過反復的練習,將西方水彩中蘊含的特性與中國傳統的繪畫理念相結合。關維興水彩畫在技法上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的表現手法,相比西方水彩,他的繪畫集中體現了具象與抽象的融合,通過作品傳達出人物神韻的真實美、自然美。關維興的水彩畫是以水為脈,以色為魂,以心為本。分析關維興的從藝歷程可以看出,多年的藝術底蘊奠定了關維興對水彩畫的獨特見解,分析關維興的水彩作品,不難發現他在繪畫領域對傳統藝術的吸收、借鑒以及對現代審美的深入研究十分講究,同時也能夠感受到關維興水彩創作中所繼承的水彩畫新思維。
2.2 約瑟夫的水彩畫特征
約瑟夫是澳洲水彩畫的代表人物,他的水彩畫給人以大氣蓬勃的特點,主張以明快的方式去表現畫面,用法上講究對邊緣的處理,整體以朦朧的質感表現水彩的特征。題材上選擇澳洲地區的自然風光,畫面中水的韻味尤為突出,以描繪整體的視覺為主,不拘于死板的刻畫,仿佛是一種記憶的重現,有清晰的輪廓又不失如夢般朦朧。
約瑟夫是一位善于發現身邊事物的畫家,他曾說:“我的每一個寶物都會告訴我一個故事,他們常常指引我走向下一個繪畫的選題方向。”在他大量的水彩作品中,除了氣勢磅礴的物象寫生,約瑟夫的創作中還出現了諸多具有空氣感和進深感的城市建筑與人物的結合,以及與賽馬相關的水彩作品,將騎手的英姿與駿馬奔騰時沙塵的飛揚把握得十分傳神。每一幅景象在約瑟夫的畫筆中都可以轉化成恬靜而感人的作品,放慢腳步去觀察生活便會發現周圍的一切景象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在約瑟夫的作品中,我們學到的不僅是繪畫的技法,更多的是用心領悟生活中的細節。約瑟夫的水彩作品將繪畫題材、用筆技法、心靈感悟一同呈現,使作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3 結語
藝術來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當今水彩畫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新形式繪畫味道的表現形式日漸豐富。畫家要把握住時代的精神,注重與外界的交流,傳承經典文化,將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與傳統精神相結合,提高對水彩畫認識的新格局。在相互交流的學習環境下,不斷將傳統技法與地域文化相結合,使具象之美、抽象之美相互聯系,在藝術實踐中尋找水彩的新特性。
參考文獻:
[1] 陳孝榮.水彩畫——新世紀美術教育叢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 龍虎.新思維水彩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 盧曉利.水彩畫[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崔碩文(199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延邊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