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是時代的產物,任何藝術都必然帶有時代特色,綜觀當代繪畫,不難看出對藝術的追求及強調自我、個性的張揚特性已成為廣大藝術家的共識。不同情感將產生不同的畫面,這與畫家的思想和藝術追求是分不開的。從現代美術的發展現狀來看,當代表現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思潮,前衛夸張的表現形式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作者的情感,給觀者最獨特、最直接的感悟。肖像畫是繪畫藝術重要的表達方式,其在繪畫藝術的歷史中占據了最重要的部分。黑與白是最為極致的對立顏色,這也代表了當代表現和傳統題材的極端沖突。基于此,將當代表現主義與肖像畫這一傳統繪畫題材結合,便是筆者要探尋的方向。
關鍵詞:藝術;時代;當代
0 引言
18世紀中期,繪畫與其他視覺藝術形式一起改變了曾經“勞動的技術”的印象,升格為“自由的藝術”,與此同時,浪漫主義思潮之后興起的流派相繼涌現,這代表了藝術為社會各階層提供的功能性之轉變。繪畫藝術漸漸擺脫了造像、記錄、為宗教和上層社會服務的功能,開始向展現欲望、表達觀念、表現人性轉變。評價藝術的標尺也建立在作品中是否具有這些表達的功能性。20世紀,攝影技術出現,在畢加索引領的“為藝術而藝術,為造性而造性,為色彩而色彩”運動下,繪畫藝術的功能再一次發生改變,繪畫藝術不再以記錄功能為導向而存在,試圖在繪畫內部建立屬于自己的秩序。而繪畫語言,就是這套秩序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1 當代繪畫語言的發展現狀
中國當代繪畫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創作者的藝術家文化身份逐漸淡去,出現了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和前衛意識的畫家,他們從自身的處境體驗出發,總結自己的繪畫語言和表達方式,精心構建起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但是一直有一種傾向,很多藝術家單純地追尋脫離繪畫語言的一些純觀念,把繪畫本身變成文字上的研究,從而得出了很多理論,以致最后脫離了繪畫藝術固有的可視化傳達。
但事實上,呈現出的作品大多并沒有體現出奧義,更多的是無病呻吟和蒼白的空洞。究其原因,很好理解,脫離繪畫語言的繪畫是行不通的。馬蒂斯曾經說過:“我首先所企圖達到的是表達,但一個畫家的觀念不應該和他的表現手段割裂開來,因這個觀念只能在獲得各種手段的支持才有作用。”另外,對繪畫藝術缺乏誠摯的態度,會造成觀念上的混亂,在這種混亂中,哪種觀念最新,哪種就會突破開來,這也可謂一種混戰,而勝者就是盲目的先鋒。這種狀態并不是對繪畫藝術的探索,而是對繪畫藝術的曲解和一種諂媚式的迎合。
2 當代繪畫語言的獨立性
畫家在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中探索和表現產生的,塑造對象的材料的表現元素,即個人的繪畫創作語言,是基于舊的表達方式的語言秩序之上重新建立起來的表達方式。這種新語言、新秩序也有其獨立的自知自覺性,任何觀念的形成、發展也是結合自身的內在方式自主調配而形成的。個人語言的形成使藝術回歸至藝術家的本質狀態,將可感知的視覺以“本體”的狀態展示出來。
3 黑白肖像的獨特情感
3.1 視覺感受
肖像畫的情感,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體現的,這是它最基本的特征。追求其表達的深邃,要通過對象的狀態和對其的直觀感受來達成。肖像畫有其獨特的視覺魅力,更具有現實感和可塑性。直白的人物塑造,運用作者自身的語言形式,可在對象與觀者之間搭建起互動的橋梁,營造出種可“對視”的欣賞氛圍,從觀感上帶給觀者別樣的奇妙感受。
3.2 創作快感
繪畫狀態中有很多東西難以形容。繪畫是一種冒險,必須在每次創作時進行一次挑戰,對筆者而言,繪畫創作實際上是一種覆蓋和疊加的過程,每一次覆蓋都是對面前的偶然性進行修正或者積累,進而產生一種全新的“偶然性”。在創作之前,不要有意地決定自己要畫什么、要怎么畫,或者只是要找一種形象之外的狀態,要在創作的過程中逐漸根據畫面本身效果的指引,跟著自己的感覺進行下去,盡量“有意無意地”打破一些的束縛和程式。
利用黑白的素描關系、色調對比,以及多種工具的組合運用,將人物肖像的單一性、純粹性更加直接地表達出來。拋去對客觀對象的具體塑造,用最直接、最單純的筆墨疊壓、擺放顏色。黑白肖像畫的題材存在特殊性,在創作過程中不必考慮龐大的空間布局關系和復雜的色彩關系,更多的是對近乎“發泄”式的力量感的追求。
4 當代繪畫創作的困惑與突破
4.1 困惑
(1)習慣困惑。當代繪畫創作最大的瓶頸是繪畫過程中逐漸摒棄了許多雜陳的累贅。基于此的理念下就有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既要刻意規避之前的習慣,有時還要留意在創作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新觀念、新方法。
(2)形式困惑。一個作品,其內容和形式相比起來,起關鍵作用的是形式,在繪畫創作中是要承擔結構關系的,形式結構體現作者在創作中的內在追求,而印象派之后,敘事性、描述性性繪畫在歐洲乃至世界藝術中都不再占據重要位置。形式結構,即繪畫的繪畫語言,是直接表達畫家感受和個性的語言。
4.2 突破
探索和拋棄,這些因素使作品在最后得以呈現出其自身的質感和生命力。當代繪畫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將面對語言與意識之間的表達問題,語種和方式并沒有優劣之分,可以不斷變化,也可以堅持自我。然而在洪流中的自我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至于用何種語態和內容,依然存在時效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黃勇.論中國當代藝術中“繪畫性”[DB/OL].藝術中國網,2013-08-12.
[2] 宋永進.“視覺沖擊力”:當代繪畫的審美陷阱[J].中國美術館,2006(4).
作者簡介:肖藝勛(1992—),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魯迅美術學院2016級綜合繪畫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從事水彩畫綜合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