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劇《雪原》是一部具有史詩性的巨作,它不僅在舞臺上展現了獨特的舞美和造型美,更是把東北民間音樂元素完美融入西方音樂創作元素中,散發著十分濃郁的后浪漫主義色彩,與此同時還應用了多種戲劇手法十分精彩。本文以歌劇《雪原》的創作背景為出發點,重點探討了歌劇《雪原》的音樂性與戲劇性特征。
關鍵詞:《雪原》;音樂性;戲劇性
0 前言
歌劇《雪原》的創作主要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所以能在當時引起較大的反響,因為這部歌劇通過表演的形式,真實還原了戰火紛飛的年代,充分展現了在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與百姓共同抗日的故事,調動了觀眾英勇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
1 歌劇《雪原》的創作背景
歌劇《雪原》是在2014年,于遼寧歌劇院創作的原創歌劇,它的誕生是由馮柏銘、馮必烈編劇,曹其敬導演、徐占海、鄭冰作曲,魏松擔任聲樂指導共同合作完成,以東北抗聯戰士對抗日本侵略軍這一歷史事件為題材展開了一系列創作,其中還融入了多種東北民歌的元素,悲壯中夾雜著東北獨有的鄉土氣息,大大地展現了歌劇的魅力。
2 歌劇《雪原》的音樂性特征分析
2.1 情感基調之悲壯
整部歌劇簡潔明了,序曲在開始的時候就直接引出了歌劇戰爭的主題,同時也傳達了男主人公佟鐵的英雄主線,確定了《雪原》這部歌劇整體的情感基調,凄美而悲壯。在歌劇表演中,運用七度不協和的音樂,發起越來越緊促的大跳節奏,又加以銅管樂的長音號角,進而打造出一種十分緊張的氛圍。這種氣氛和東北組成抗日聯軍的戰爭背景尤為吻合,不禁讓人聯想起戰爭時期的一幕幕,不斷伸展的音樂,加上打擊樂的配合,快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主人公與其他角色的關系及矛盾也由此展開。
歌劇表演中段,主要運用木管及弦樂組合演奏出了柔美動聽的五聲調式,以聲部之間的相互模仿進而傳達出主人公佟鐵在矛盾化解后心境的變化,從友誼到愛情的慢慢蛻變。但是這份感情在當時殘酷的抗日戰爭環境下不得大膽展現,只得深埋心底,所以此時音樂也從原來熱情似火的長樂句轉變成了較為內斂含蓄的短樂句。
2.2 東北民間音樂元素的挖掘
在歌劇創作上《雪原》融入了東北民間音樂元素,在整個表演中都有較強的描述性。比如在歌劇舞臺上,作者就將女聲合唱隊就加入了戲劇元素,身著一襲白衣,就像茫茫雪原,音樂表現的大跳上升旋律與空靈幽怨的聲音,則體現了雪原上的寒風與荒涼,用悲壯的基調悼念抗日戰爭時期陣亡的戰士們。在故事演繹中,每有傷亡,女聲合唱隊則會以一襲紅衣出現,寓意著無所畏懼的戰士用鮮血染紅了遼闊的雪原,整個畫面十分震撼,更是帶給觀眾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沖擊。在最后階段,抗戰犧牲的戰士從林海雪原中紛紛走了出來,形容了屹立不倒的山體,展開了激情豪邁的混聲大合唱,此時運用民樂嗩吶吹起凄涼悲壯的旋律至歌劇的尾聲,活靈活現地演繹了抗日戰爭的艱苦奮斗。
3 歌劇《雪原》的戲劇性特征分析
3.1 弱化五聲調式與戲劇道白的使用
大多數歌劇作品在表現戲劇沖突的時候經常使用宣敘調,然而《雪原》在表現中卻很少使用宣敘調,用移調手法大大弱化了五聲調式的調性,強化了歌劇的戲劇動力,歌劇中所詮釋的情感以及戲劇沖突都是由表演者唱出來的,遵循了歌劇中用音樂展開戲劇的本質。除此之外,歌劇中還使用了戲劇道白,主要用在主人公過于激動而導致歌唱不足的情緒延伸,例如女主人公盛雪來到男主人公佟鐵抗戰犧牲的紅楓林赴約,她跪在地上,手上捧著紅領巾,異常激動地告訴已故的佟鐵,“抗戰勝利了,日寇投降了”,那種撕心裂肺的呼喊聲,光靠音樂本身無法完全詮釋,道白的使用重點是為了強化情感,使情感的表達上升到一個制高點。
3.2 戲劇動作與情節的影視化應用
歌劇《雪原》雖屬于舞臺藝術的范疇,但其中也應用了許多電影及電視劇手法,通過夸張的表現突出情感的細節之處。如當男女主人公發生激烈爭執的時候,佟鐵拿著槍對準頭部,用自己的生命威脅盛雪先行撤退,在這種情境下樂隊安靜了,合唱團以影片背景音樂的方式出現在觀眾面前。再如,盛雪用力扳下佟鐵舉槍的手,轉手甩掉眼淚,將感性收起,和佟鐵敬禮告別,在這種永別的時刻,歌劇中使用了電影剪輯中的特效—“慢動作”,給時間特寫,在此手法的渲染下人的情緒一瞬間被放大,突出了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悲痛欲絕,藝術境界深邃而延綿。
3.3 戲劇情境下的時空交錯
在抗戰勝利后,女主人公盛雪赴約紅楓林,傷心地呼喊著佟鐵的名字,深情款款地訴說著兩人之間的約定,這時候佟鐵在冥中出現了,并和盛雪互訴清腸,手里還拿著一束山花,就像他們二人承諾的勝利重逢時的場景,此時兩人唱出了他們的誓言“不說永別,只道珍重”,二人深埋心底的情感在重唱中一下涌了上來,但他們卻無法看到對方。
4 結語
歌劇《雪原》的創作,將音樂和戲劇緊密聯系在一起,完美詮釋了歌劇的故事情節與情感內涵,為我國歌劇藝術注入了新鮮的元素,音樂構思巧妙,場景十分震撼,劇情又曲折生動,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戲劇的多元化表現更讓人為之贊嘆。
參考文獻:
[1] 傅顯舟,趙梅.英雄與浪漫主義交織——歌劇《雪原》評析[J].人民音樂,2015(11).
[2] 曹粹.談歌劇《雪原》的音樂與戲劇特征[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8(2).
[3] 姜珊.白山黑水的雄渾浪漫——歌劇《雪原》觀后[J].新世紀劇壇,2014(6):10-15.
[4] 老井.鮮血“之源”與白雪“之原”——觀遼寧歌劇院原創歌劇《雪原》[J].歌劇,2014(11):19-21.
作者簡介:劉嘉欣(1994—),黑龍江雞西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聲聲樂表演與教學。
通訊作者:邢鐵紅(1970—),佳木斯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