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瑟·丹托作為20世紀比較有爭議的哲學家和文藝理論家,其從哲學藝術終結、藝術節機制的喪失以及藝術史終結這三個方面推出了他的藝術終結論。但是藝術是沒有終結的,只要人類沒有滅亡,那藝術就會永遠存在。同時,藝術也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每一個年代都有屬于該年代自己的藝術,且藝術也不僅僅是簡單的終結哲學。
關鍵詞:藝術的終結;阿瑟·丹托;藝術觀;中心
0 引言
阿瑟·丹托是20世紀西方最著名的藝術批評家以及哲學家之一,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理論家。這主要體現在其提出的藝術終結理論上,這一理論甚至被認為是阿瑟·丹托藝術觀的一種,到了現在也依然是學術界樂此不疲的話題。本文主要以阿瑟·丹托的作品《藝術的終結》為出發點,對其藝術觀進行分析和發掘。
1 “藝術終結”概述
“終結”并不是一個新觀念,也不是一個新詞,早在19世紀,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就已經提出了“藝術的終結”,他覺得藝術自身還有一種限制,因此必須打破這種限制從而達到更高的層面上。[1]在19世紀后期,弗朗西斯·福山也提出了“歷史的終結”,而這些都能夠被看作是終結的主角。阿瑟·丹托為什么又提起“藝術的終結”呢?
20世紀以來,不論是美學還是文學都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形式,并且這種藝術的存在沖破了西方經典理論的界限,然后從現代化的角度對美學、文學的藝術進行重新定義。從這方面來看,20世紀的西方藝術也出現了很多理論問題,如藝術定義的問題、通俗藝術和高雅藝術之間的問題等。這也就是說20世紀前后產生的一些反經典的理論無疑對傳統美學思想發起了極大的挑戰。這種挑戰一方面徹底顛覆了傳統美學的部分美學觀點,另一方面也使得更多的藝術以及理論產生。阿瑟·丹托的理論也是在這種環境下得以產生并且發展的。
值得一提的是,阿瑟·丹托心中的藝術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自律藝術,是在18世紀以來慢慢建立起來的藝術。而這種藝術也一直屬于人工制品,并且始終堅持這種原則。也就是說,藝術家的創作時刻都在遵循美與藝術自身的規律,而這種規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能舍棄的。阿瑟·丹托的理論也是建立在這種觀念上的,這也是阿瑟·丹托對藝術內涵最基本的定義,其藝術終結理論也僅僅在這里適用。因此,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對“藝術的終結”作出闡述。
2 藝術終結與哲學之間的關系
20世紀后期,現代藝術已然登上了西方藝術的最高峰,諸多藝術的存在形式使人們不得不去反思藝術內涵以及概念的問題,因此,阿瑟·丹托也就順勢提出了自己對于藝術的理解——“藝術的終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阿瑟·丹托的“藝術的終結”就是在黑格爾的理論上進行重構和確認,甚至阿瑟·丹托自己也說過他的理論幾乎是在重復黑格爾的理論。
阿瑟·丹托認為藝術終結于哲學。他認為如果藝術一直不能從哲學中脫離出來,要使人們約束的事物沒有相關聯系,那也就表明藝術史沒有任何用處。由此可以看出,從藝術的意義來看,藝術還是非常有用的,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藝術完全沒有意義。[2]例如,《泉》的存在正好可以證明一般的物品也能夠成為藝術品,而《泉》的存在模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藝術的界限,也就是模糊了非藝術和藝術之間的界限。針對這種情況,阿瑟·丹托提出了“藝術是什么”這個問題。阿瑟·丹托認為這個問題超出了當前藝術的范圍,同時也指出藝術應該交給哲學來處理。當藝術從屬哲學范圍后,藝術的終結也就理所當了。也正是在哲學和藝術相互糾纏的時候,阿瑟·丹托宣布了哲學是藝術終結的根本原因。
其次,阿瑟·丹托的藝術終結不是說藝術不存在了,主要是指藝術史的終結。其終結也主要是指時間上的斷續,并不是說終結后藝術就完全不存在了,因此終結不代表死亡。然而,與死亡相關的正好是藝術史的敘事。而所謂的藝術史的敘事,主要指的就是以經典藝術為中心進行敘事演進,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得以縱向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其藝術屬性發展的規律高度的吻合。這種敘事是單一傳統的,并且不斷進步的,因此,也可以說這種藝術史的敘事自身是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的。[3]但是隨著前衛藝術的產生,這種敘事也不在遵循之前的原則,也就是說已經不再沿著之前的軌跡去發展了,我們也可以認為藝術的敘事走入了歧途。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的終結是因為藝術史敘事的終結導致的。
最后,藝術的終結還和藝術界的機制有關系。在區分非藝術和藝術界限時,阿瑟·丹托應用了藝術界這個概念,因為他覺得藝術界這個概念能夠將是否為藝術區分開來。而藝術界主要是指藝術得以生存的環境,其中就包括藝術沙龍、藝術的批判等。因此,藝術界能夠對藝術進行最終的宣判,所以在區分日常用品以及藝術的時候也是可以交給藝術界來判定的。
3 結語
阿瑟·丹托“藝術的終結”實際上也就是“什么是藝術”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數不勝數。我們當前應主要反思這種藝術觀念對于我們中國藝術帶來的影響。人們一方面認為中國的藝術始終沒有真正與西方藝術相融合,針對“藝術的終結”來講,急需我們處理的問題就是中國藝術與世界藝術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就儒家思想而言,對于現代藝術道德、倫理的判斷也直接影響中國藝術的走向。
參考文獻:
[1] 馬晶瑩.再論“藝術的終結”——以阿瑟·丹托的藝術觀為中心[J].綏化學院學報,2013,33(3):28-31.
[2] 周計武.藝術的終結——阿瑟·丹托的診斷[J].學習與探索,2006,17(3):126-129.
[3] 張曉.論藝術是否終結——評阿瑟·丹托《藝術的終結》[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27(24):00269.
作者簡介:馬妍巖(1989—),女,遼寧沈陽人,魯迅美術學院2016級油畫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大型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