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璇
摘 要:中國古代畫家的自畫像作品較少,本文綜述了中國古代自畫像的早期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國內外研究的現狀,以期為研究中國古代畫家的繪畫風格、個性特點提供依據。
關鍵詞:中國古代畫家;自畫像;綜述
自畫像在中國古代的畫界似乎是一個不受重視的題材,中國古代畫家從未像西方畫家那樣熱衷于描繪自己的形象,因此中國古代畫家的自畫像作品比較罕見。據粗略統計,目前已知有自畫像作品存世至今的中國古代畫家僅十幾人。
自畫像在中國古代還被稱作“自寫真”“自寫小照”等。關于自畫像的最早記載可追溯到成書于公元5世紀中葉(南朝)的《后漢書》,由此可知,這種繪畫形式出現得很早。雖然不乏文字記載,但遺留下來的畫跡極少,宋元以后才有傳世作品。許多自畫像原作湮沒無存,只能試著從摹本或文獻記載中窺見較早時期自畫像的面貌特征和發展概況。
中國古代有關自畫像的歷史文獻種類主要包括古代畫論及史書中的記載、個人詩文集中的自畫像題贊。不同種類的文獻之間經常出現相互轉錄的現象,有時也會相互抵牾。從南朝到明清,畫論及史書中對自畫像的記載呈現出一種由少到多、漸次豐滿的過程。
1 古代畫論及史書中的記載
古代畫論及史書中所記載的自畫像的繪制者身份多樣,包括王公貴族、道釋仙佛、文人雅士、職業藝術家、非藝術從業者的普通百姓。
據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后漢書》所言,漢獻帝時期的太常趙岐“多才藝”,享年90余歲,在世時曾“先自為壽藏,圖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人居賓位,又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贊頌”。唐代的張彥遠將這則佚事轉錄在《歷代名畫記》中,并據此將趙岐列入漢代“善畫”的六人之列。然而,當代的美術史家對趙岐是否能畫存疑,如阮璞在《中國畫史論辯》中認為《歷代名畫記》所載此事為“曲解弄虛”。根據描述,我們可以判斷這幅早期自畫像是作為墓室壁畫使用的,但我們從這幾句簡短的話中無法肯定這幅畫像是否真實存在或其完成過程是否假借了他人之手,因為史籍上并無其他關于趙岐從事繪畫活動的記載,也沒有相關圖像傳世,因此這是否可看作早期的自畫像,有待進一步考證。
明代文言筆記小說集《七修類稿》中記載宋度宗的皇后全氏嘗手寫自畫像,廣額鳳眼,雙眉入鬢,衣服道。清代胡敬在《西清扎記》中經考證認為,有宋徽宗趙佶“天下一人”題款的《聽琴圖》是一幅自畫像,中心作道士打扮的鼓琴者即趙佶。不過究竟是趙佶真跡還是畫院高手代筆,目前并沒有定論。
《歷代名畫記》還記載東晉王羲之有《臨鏡自寫真圖》,米芾《書史》亦有:“王右軍《筆陣圖》前有自寫真,紙質緊薄如金葉,索索有聲。”王玉池先生在《王羲之畫像考辨》一文中認為米芾曾看到過王羲之的自畫像,后世流傳的多個王羲之畫像系統根源于此。
道釋仙佛作為古代人物畫的重要題材,也頻繁出現在與自畫像有關的逸聞中。例如,北宋張君房《云岌七簽》中的道士吳子,《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的仙人單道開、石泰、白玉蟾,《畫繼》中的“三朵花”,劉道醇《宋朝名畫評》中的北宋西蜀僧畫家元靄,明代《姑蘇志》中的智積菩薩等無一不是作自畫像的高手。王重陽則反對畫像的行為,他在《傳神頌》中說:“靈昏性昧著凡體,自畫自描自傳起。借他俗物作形軀,攢聚火風并地水。”目的是通過否定肉身,強調心性的修煉。
非藝術從業者的普通百姓繪制自畫像的故事也經由一些雜史、文學作品記錄下來。例如,晚唐范攄的筆記小說集《云溪友議》中的《真詩解》講了一則故事:濠梁人南楚材的妻子薛媛在得知丈夫在外有二心后“對鏡自圓其形,并詩四韻以寄之:欲下丹青筆,先拈寶鏡端。已驚顏索寞,漸覺鬢凋殘。淚眼描將易,愁腸寫出難。恐君渾忘卻,時展畫圖看”。由此看出普通人的自畫像體現出所具有的某種功能,即作為畫者的“替身”,喚起聯絡畫者和觀者之間的某些記憶和情感。
2 個人詩文集中的自畫像題贊
“像贊”即畫像上的題詞,是一種在漢代就已廣泛運用的文體。個人詩文集中的自畫像題贊即包括為自己或其他同代人的自畫像所作的題贊,也包括為古往今來的圣賢“自畫像”所作的題贊。
“自題像贊”相當于一幅用高度凝練的文字為自己勾勒“自畫像”。例如,南宋高登的《東溪集》有一篇《自寫真贊》:“面兮纖冷,髭兮虬卷。性兮火烈,心兮石堅。有誓兮盡敵,無望兮凌煙。”將自己的外在與內在、今身與后身一并描畫,一個忠義、剛烈的名臣形象呼之欲出。
為別人的自畫像題贊通常情況下是應邀而作,對像主的繪畫才能、人品表達肯定。例如,清代禹之鼎邀請了多達110人為自己的自畫像《禹鴻臚卜居圖冊》題贊,以求得眾多文人名士對自己的認可。
圣賢“自畫像”通常作為一種教化手段供人們瞻仰,如朱熹、蘇軾的自畫像。
目前,國內外對中國古代畫家自畫像的研究一般見于對畫家個體生平、作品的介紹中,較少有學者專門針對歷代畫家的自畫像進行研究總結。本文就中國古代自畫像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當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進行了梳理,以求為中國古代自畫像的研究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文以誠.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國肖像畫[M].郭偉其,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 周琦.《金農自畫像》研究[J].美與時代(下),2016.
[3] 劉爽.中國“自畫像”的演變[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5.
[4] 劉君,張玉勤.自畫像藝術的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
[5] 喬迅.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M].邱士華,劉宇珍,等,譯.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6] 羅文中.中西畫家自畫像的比較[J].零陵學院學報,2003.
[7] 潘運告.清代畫論[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8] 鄭珉中.讀有關宋徽宗畫藝文著的點滴體會——兼及《聽琴圖》為趙佶“真筆”說[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
[9] 穆益勤.趙孟頫《自寫小像》[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