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正從注重規模向追求質量逐漸轉變,城市精致化理念應運而生。道路系統作為構成城市的主要物質要素,是城市形成、發展的重要條件。而城市道路空間質量的整體提升,依賴城市道路設施的精致化設計手段。本文在分析國內城市道路設施現狀的基礎上,探討在城市精致化理念指導下,設計符合城市文化氣質、人文面貌的標準化道路設施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城市道路設施;精致化;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道路空間是城市發展進程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交互的產物。道路設施作為城市道路空間中藝術文化內涵的最有效載體,其與城市的特色及文化品位應有必然的聯系,而城市精致化理念是提高城市道路設施整體質量的有效手段。
1 城市精致化理念及城市道路設施設計概述
1.1 城市精致化理念基本描述
中國城市在改革開放40年建設的基礎上,逐漸步入注重自然與人文和諧,訴求差異和特色,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新階段。[1]創造具有地域文化氛圍,更加宜居和精致的城市公共空間,是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新目標。“精致”一詞自古就被用來形容精美、做工精巧的事物,引申到城市規劃建設中其又有了更為豐富的含義,“精”即指工藝、材料等質量上的較高標準,“致”則指內涵、品位等設計上的理想狀態。
1.2 城市道路設施設計內容
城市道路設施按照其具體功能可區分為道路標牌及銘牌、道路照明設施、公交車站亭、公共廁所、機動車及共享單車停車位、休閑座椅、人行道無障礙設施等。
2 我國城市道路設施設計存在的問題
2.1 文化內涵缺失
城市道路設施作為“城市名片”的一部分,應反映不同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品牌定位。而單個城市中不同區域的定位也是不同的,一些城市在道路設施設計中未能整體考慮各個區域的歷史文化特色,致使道路設施“千街一面”,阻礙了人們對其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2.2 人性化考量不足
一些城市道路設施存在人體工學不合理、色彩應用不科學、材料使用缺乏親和力、互動性不足、識別度不高等問題,在導致設施使用不便的同時也讓人們在心理感受上大打折扣。
2.3 道路設施數量安排不合理
很多城市在道路設施的規劃布置過程中在數量上的安排未貼合實際環境需求,如在人群密度較大的道路公共空間,休閑座椅、無障礙設施、導視標志、公共廁所等道路基礎設施的缺乏屢見不鮮。
2.4 道路設施工藝水平較差
材料選擇的不合理,導致道路設施在溫差較大或氣候濕潤的環境中耐久性不佳;受經費及施工工藝的限制,設施的結構或細節處理不到位,加之缺乏維護保養,使用一段時間后出現破損或腐蝕的現象,嚴重影響城市形象及人們的日常出行,甚至帶來安全隱患。
3 城市道路設施精致化策略
3.1 人文化策略
人文化策略可以理解為尋求人性化與文化精神的統一。一方面,堅持人本思想,將人們的使用需求與審美和情感體驗放在設計中的首要位置;另一方面,應力圖使道路設施成為展現城市文化風貌的平臺,體現文化精神。
(1)堅持人本思想。城市道路設施作為設計實踐的產物,應滿足設計受眾(即人)的個性化需求。所謂“人性化”,既包含人們的生理需求,即功能訴求,也包含人們的心理需求,即精神追求。在滿足以上要求的基礎上,力圖使道路設施為人們提供超出預期的體驗,如增加互動性,拓展額外的交流、休憩空間等,以其為媒介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幫助人們發現生活的新意義。
(2)體現文化精神。傳統文化的介入是城市道路設施精致化的理想手段。文化尋根是我國公共空間設計的根本,是促使中國公共空間形成民族性格和藝術品格的關鍵。[2]在城市道路設施設計中,應從城市傳統文化中尋求靈感,抽象出兼具傳統文化語境和大眾認知度的符號融入其中,賦予道路設施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和人文關懷。
3.2 標準化策略
標準化設計是指在限定的標準和模式下,為一些通用產品進行批量化生產而開展的設計活動。標準化設計的理念應用到城市道路設施設計中,可以大幅減少重復的設計、施工工作,節約材料與成本。
(1)城市道路設施設計、工藝標準化。受我國龐大的城市體量所限,城市中的道路設施往往由多個單位參與設計和施工,這造成了道路設施在風格設計、工藝水平上的混亂和參差不齊。針對這種問題,可以在道路設施的概念方案確定后通過標準化設計的方式,形成系列的道路設施組合。同時,應制定規范的施工工藝標準,并實現道路設施的模塊化生產,這有利于增強城市道路設施整體視覺效果,方便后期維護和保養。
(2)城市道路設施配色標準化。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景點、文化古跡、歷史遺產等,可以將其整合后進行分析,從中提取出的“城市代表色”可以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性格。例如,在韓國首爾進行的“歷史文化空間公共設施設計”項目中,設計師對首爾市重要景點的照片放大至像素化后,選取數個顏色作為公共設施的主題顏色,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3.3 數據化策略
城市道路設施的設計與規劃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利用大數據技術讓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和準確。通過對城市某個區域交通量、公共交通刷卡信息、社交媒體等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可以幫助設計者了解該區域的交通流量及人群的通勤軌跡、活動密度、年齡層段乃至個人偏好等,為城市道路設施的構思和設計提供信息支撐。建立城市道路設施綜合數據庫,存儲各類城市道路設施優秀方案的詳細數據,相關單位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提取后即可進行制作和施工,為大都市實現公共設施標準化創造良好條件。
4 結語
在國外城市設計理論中,城市的“意象”被總結為節點、標志物、路徑、邊界和區域,即“林奇五意象”。道路設施存在于所有的城市意象之中,對于城市道路設施的精致化設計,將大幅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和人居體驗,為營造精美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助力。
參考文獻:
[1]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 黃志欣.現代公共空間設計中傳統裝飾元素的融入研究[J].藝術工作,2018(3).
作者簡介:張輝煌(1990—),男,遼寧沈陽人,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視覺傳達學院2017級設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從事展示空間設計與手繪表現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