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竹 許吉

摘 要:陜西省潼關縣地塊位于三省交界的關鍵區域,坮塬綠化提升工程是秦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工程和景觀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和標志性工程。本文通過對坮塬區自然條件進行研究,確定各類林地的具體范圍。
關鍵詞:陜西潼關;潼關坮塬區;山體綠化
1 ArcGIS地形條件分析
1.1 地形地貌
綠化區屬黃土殘塬溝壑區,黃土覆蓋深厚,長期洪水沖蝕,加上人為開墾,形成塬高溝深、陵谷起伏的坮塬溝壑地。通過ArcGIS分析,將規劃區域分為山谷、山坡、山腳3個地貌類型。山谷多臥于緩坡區域,土層厚,肥力較佳,立地條件較好,利于植物生長。此區域可營造豐富的植被景觀,作為山地綠化的景觀重點。山坡區域保水性差,立地條件較差,多用原生耐性強的鄉土植物,以覆綠為主;山腳區域地勢相對平坦,常分布村落和農田,可主栽經濟林。
1.2 徑流水系
潼關全縣屬黃河流域,黃河為過境河,渭河為入境河,境內自產大小河流11條,整個規劃區內水系發達。東西走向的潼洛川山谷有季節性徑流。
1.3 坡度坡向
在綠化區內,東西走向的兩層坮塬區基本為向北陰坡,穿插南北向山谷,其中,東側坡度較陡,大部分為大于25°的陡坡,西側部分坡度較緩,但二級坮塬中間部位坡度較陡。南北走向的山谷坮塬區均為半陰半陽的坡面,東側坡面較為連續平直,坡度在15°~30°之間較陡;西側則更平緩,陰坡分布較為分散,面積較小。
2 植被資源
潼關位于秦嶺以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坮塬綠化區植被基帶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黃土高原土壤結構、降水條件及人為干擾等破壞林草植,水土流失情況嚴重。形成了綠化區域內地面破碎,溝壑縱橫,谷坡陡峭,植被稀少,大量黃土裸露的現狀。區域內植被帶垂直分布不太明顯,主要是山谷落葉闊葉林和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山谷落葉闊葉林水分條件相對較好,灌木、草本生長較旺盛;山地針闊葉混交林,陰坡以針葉樹為主,陽坡以灌草為主。
目前,綠化區內已完成了第一輪造林,對坮塬區域及高速公路兩側進行人工造林基礎綠化,基本實現了坡面覆綠。綠化用地類型主要是林地,當地農民開墾可耕作的坮塬區域作為農田或經濟林使用。然而,其防護效果和景觀效果還有待提升。現有綠化成果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林木稀疏。苗木株行距較大,成活率不高,沒有進行人工補植;大多僅在坮塬的邊緣種植了一排,未進行全面立體的造林綠化;由于植被稀疏,坮塬露土面較大,綠化效果不佳。
第二,樹種單一。人工林植被類型比較單一,造林樹種以側柏為主,綠化區內有大面積側柏人工純林,林分結構簡單,不穩定,成熟林較少。
第三,種植方式均一。現狀人工林采用傳統造林模式,以純林為主,重喬木,輕灌草,目前露土面較大,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較差。
3 風貌分區
按自然地貌特征,可將潼關坮塬區劃為兩個風貌片區:黃渭沖積坮塬區和潼洛川山谷坮塬區。黃渭沖積坮塬區位于潼關縣北部,以雙層坮塬風貌特征最為明顯,是受黃河、渭河沖積和人為開墾活動的影響,形成的黃河南側兩層坮塬坡面,東西走向,以北坡為主,地形變化豐富;潼洛川山谷坮塬區位于X204縣道兩側,屬黃土殘塬溝壑區,是由于南部華山山脈融雪徑流沖積和人為開墾活動的影響,總體為南北走向,東西兩側對比顯著,東側坡面以半陰坡為主,陡而平直,偶有小型谷地交錯,西側坡面以半陽坡為主,坡面較緩,溝壑密布,排列鱗次櫛比。(見表1)
4 立地類型
正確劃分立地條件類型,做到適地適樹、措施合理,為造林規劃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把坡度、坡向、匯水、地形地貌等相關因素疊加起來,將立地類型進行科學劃分,最終確定了8種立地類型,作為綠化區林種及植物選擇的依據。溝谷及陰面緩坡處,作為風景林培育的重點區域;陽面及陡坡處,則以生態林及經濟林營建為主。
5 結語
疊加以上因子,確定風景林、生態林、經濟林的具體范圍。在一級坮塬、二級坮塬上坡位和通洛川的東側,最終確定為風景林的片區;二級坮塬和通洛川西側,原有能種經濟林的片區,保留經濟林,不能種經濟林的片區,作為生態林進行打造。
5.1 風景林
立地條件好,土層厚,陽光好,溝谷區域車行視域所及區域,主要交通穿越的區域位置重要,展現陜西東大門和潼關新面貌區段設置風景林節點。
5.2 生態林
立地條件一般,可以生長喬木區域車行視域不及區域,非區位重要的區域。
5.3 經濟林
原有經濟林盡量保留立地條件較好,土層厚,溝谷區域車行視域不可及區域為主交通便利,坡度適宜,便于長期耕作區域。
作者簡介:羅玉竹(1988—),女,貴州貴陽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