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教育是培養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徑,美術創作是美術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力倡導創新意識的今天,美術教育就更應該發揮獨特的作用。然而,在我們針對小學教育專業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的培養實踐中,長期偏重于“教師技能”的培養,對其應具備的美術創作能力甚少涉及,或者不夠全面,甚至通過一些“不恰當”的教學方式將其扼殺。因此,本文展開了對小學教育專業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美術創作能力的思考與調查,并以一線教師的身份提出建議。
關鍵詞:六年制;師范生;美術創作能力
1 提升小學教育專業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美術創作能力的重要性
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其中原文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2006年,湖南省在全國率先恢復免費師范生教育,迄今已有3700多名免費師范生走上農村小學教師崗位,目前在校免費師范生近1.2萬名。2010年,在總結小學教師培養多種模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在全國率先提出并承擔了湖南省“初中起點六年制本科層次農村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簡稱“六年制”),為農村鄉鎮及以下小學免費定向培養本科學歷的多科型小學教師。“六年制”公費師范生畢業后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的縣市區以下農村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他們將從第一師范走向湖南的廣大農村,為湖南農村小學教育事業增添新的力量。
教師的基本素質將決定整個教育事業的興衰。對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的培養,將影響未來湖南甚至全國的農村小學教育。我國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就是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觀念的更新,怎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怎樣有利于學生全面地發展和優良個性品質的形成等已成為檢驗教育教學成效的關鍵因素。
2 小學教育專業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美術創作能力存在的問題
小學教育專業六年制免費師范生學籍管理采取“二·四分段”制,即學生入學后前兩年注冊為中職學籍,兩年期滿參加當年普通高校招生對口升學考試,考試成績達到省當年劃定錄取控制分數線的,升入本科層次學習四年。六年制免費師范生以初中畢業為起點,整體年齡偏小,等同于中學的高中階段。由于生源多來自各地州市及縣城,大環境下素質教育的不均衡,美術專業方向的部分六年制免費師范生除外,95%的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的美術基礎幾乎為零。部分師范院校針對六年制免費師范生設計的培養目標,課堂內容過多側重于小學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較少考慮到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的成長背景及實際情況。
2018年5月,筆者針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2016級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美術創作能力調查問卷”,共發放10個班級458份。我們可以從調查問卷收集的數據上觀察到小學教育專業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美術創作能力”的真實現狀:
第一,六年制免費師范生整體以臨摹的形式來完成美術作品的比例超高,美術創作能力較低。很顯然,核心素養視域下,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是不達標的,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該采取什么措施?
第二,美術專業班級的六年制免費師范生在作品原創度上要高于非美術專業班級的六年制免費師范生。而每一屆六年制免費師范生非美術專業人數達1300余人,我們該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的美術創作能力?
第三,大部分美術老師在課堂上強調“美術創作能力”概念的次數較少。美術創作能力的提高必須從教師抓起,專業教師的美術素養及創作能力如何?是否有提升的空間?
綜上所述,除以上三個較大的問題以外,小學教育專業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美術創作能力的現狀調查中還集中反映了師范生們對于“美與美術”的認知,對“美術創作能力”的理解程度,對“美術課程內容”的感興趣板塊,對“美術課程設計”的意見及建議,以及對“持續性美術學習”的規劃與安排。
3 提升小學教育專業六年制免費師范生美術創作能力的建議
3.1 優化課程內容設計
調查問卷統計報告顯示,學生針對常規美術課堂教學提出的建議主要集中在“學習板塊區分過于多樣化”“學習內容多而不專”“繪畫造型板塊內容較少”“院部創新實踐活動少”“教師課堂講授太多,學生動手少”“課后美術作業布置數量多但質量不高”等。隨著新一輪美術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落實,與時俱進,合理優化美術課程內容設計,并在美術專業與非美術專業的美術學習內容異同上進行區分,是當前師范院校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
3.2 豐富美術創作實踐活動
課堂中,避免教師的“填鴨式教育”,側重“學生活動”,給予學生施展“創新實踐”的活動空間;課堂外,豐富“第二課堂”學生活動,開設大量“以學生興趣為主、技法教授為輔”的美術興趣班。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大型美術創作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展示平臺。
3.3 改善美術創作能力的評價模式
建設正確合理的美術創作能力評價模式,包含美術課后作業評價、美術實踐活動評價、學生綜合美術素養評價等,多角度調整與完善評價制度,提升學生對美術創作的興趣。
3.4 建設優秀的師資隊伍
美術專業教師必須自身具備良好的美術創作能力,擁有開闊的藝術視野、良好的審美趣味,以及前沿的創新開拓精神,才能帶好自己的班級,引導學生整體提高美術素養,具備美術創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羅恩菲德(美).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2] 馬菁汝.羅恩菲德和艾斯納美術教育思想與當代中國美術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04.
[3] 趙春艷.如何培養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6(06).
[4] 蔣蓉,李金國.卓越小學教師培養目標、模式與課程設置[J].課程教材教法,2017(04).
作者簡介:胡慧英(1984—),女,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