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不同功能所表現的特征,投影技術在展覽中的應用也有所不同,其在展覽中的本質是“承載信息的光柱”,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關鍵詞:投影技術;傳遞信息;展示設計
投影技術也叫投影顯示技術。是利用單個或多個投影的組合,將內容直接投影到顯示表面的陳展顯示技術。[1]投影技術的發展從投影儀的產生開始。第一臺投影機是1640年由一個教會教士發明的幻燈機,利用光影技術講述簡單的故事,類似于中國的皮影。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投影儀質量的提高,投影顯示技術在博物館陳展中也得到了重要應用,集中體現在影片、紀錄片播放和空間氛圍營造方面。近十幾年來,高流明投影儀的出現及其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融合,使投影技術在展覽中的應用有了突破性的進步,但都不能背離其“承載信息的光柱”的本質作用,否則本末倒置,喪失了展覽的意義。
1 投影技術在展覽應用中的類別
根據現代投影技術在展覽中的應用的不同功能,大致可分為三類,即演繹類、互動類和氛圍營造類。
1.1 演繹類
演繹類指的是借助高清投影設備將電子影像信息投射到裝置和空間中,使影像信息與接收載體融為一體,展現在觀眾面前,帶來更震撼的視覺體驗。其最大的特點是信息主動地、單方面地通過投影呈現,與裝置和空間結合演繹更和諧,觀眾在接收信息的時候更具有沉浸感。根據信息接收載體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即裝置演繹和空間演繹。裝置演繹是指用建筑外立面、素模沙盤或者其他可投影的造型裝置作為接收演繹信息的載體,其中包括3D MAPPING、素模投影沙盤、紗幕投影、水幕投影、造型弧形幕墻等;空間演繹是指將投影信息投射到空間中,使之與空間整體相融,其中包括三折幕、球幕、時光隧道、BOX影院等。其中的技術難點是利用投影多通道融合系統拼接技術將多臺投影機投射的畫面在不同的接收載體中融合,可以完成超大尺寸的顯示,形成完整統一、美麗壯觀的畫面。[2]
1.2 互動類
互動類是基于演繹類將信息通過高清投影設備投射電子信息,與紅外感應器、雷達感應器、視頻錄像機等捕捉設備結合,采集觀眾手勢、聲音等動作或體感信息,再通過計算機系統對采集信息進行分析并與影像信息結合,實現人與影像信息的交互體驗。[2,3,4]其優勢在于更能激發觀眾的參與感,調動觀眾的情緒,并能使觀眾按自身喜好選擇接收信息,人性化地將數據可視化,實現人機互動。與其他人機互動不同的是,利用投影技術更能與環境融合地實現人機交互。因為體感沒有直接作用在設備上,因此與機器生硬地互動這一感受在觀眾意識中相對淡化。互動類投影根據其功能不同,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互動信息類和互動游戲類。互動信息類是指的是觀眾跟投影信息人機互動,查詢、瀏覽可視化信息。互動游戲類則是預先進行游戲編程,利用紅外、雷達等感應設備,讓觀眾通過體感與投影信息互動,進行游戲操作,其中包括互動地幕、電容墻、虛擬翻書等類型。其技術難點在于體感識別感應的靈敏度及與互動系統的協調一致。
1.3 氛圍營造類
氛圍營造類與演繹類相似,同樣為單方面電子信息的投射,但區別是氛圍營造類投影內容單一、簡單、重復性高,其主要作用是加強空間氛圍的渲染,根據主題投射相關元素性強的畫面作為空間點綴,營造更真實、靈動的空間。比如海洋氛圍的展覽空間,藍色水紋投影的動態使用會讓整個空間像不停翻涌的海洋,觀眾的空間體驗感更強;又如星空主題展覽,不停劃過的流星能打破寂靜的空間氛圍,使空間更加靈動。因此,空間設計可適當增強氛圍營造,活躍氣氛。
2 投影技術在展覽應用中的特征
2.1 承載信息的可變性
投影技術運用在展覽中,其中一個優勢特征在于承載信息具有可變性,即投影內容類型豐富,可根據不同主題制作獨特的畫面效果,畫面可從二維影像轉變為三維立體畫面,并且在展示的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內容之間可以快速切換。投影區域的面積和投影形狀可以根據空間效果及創意的需要任意改變,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對展覽的豐富性和體驗性有很大影響。
2.2 接收載體的靈活性
投影技術運用在展覽中,其投射的畫面信息的接收載體多種多樣,可根據實際環境靈活選擇,但都離不開實體成像介質,其中包括投影幕布、白色或灰色可靈活多變的特殊造型幕面、特殊造型裝置、地面、建筑外立面、紗簾、水幕、水霧、玻璃屏等各種介質的投射平面。可為不變的實體幕面,也可為不斷變動的半透明幕面,呈現出來的視覺體驗也會不同。由于其接收載體的靈活性特點,在展覽中可運用的范圍非常廣泛,并且易于安裝部署、拆裝和靈活運輸,既適合在長久性展覽中使用,也方便用于短期展會。
2.3 沉浸感與互動性體驗
投影技術運用在展覽中,最大優勢是能跟空間和環境很好地融合。運用投影融合技術,創造出超大無縫的逼真畫面,還能在異形不規則的畫面上實現。利用多媒體畫面的視覺優勢,讓觀眾置身于高品質的聲音畫面環境之中,給其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再配合互動體驗,更能調動觀眾的參觀積極性,消除長期觀看一般展覽的視覺疲勞。
2.4 多種技術的融合與創新
投影技術在展覽中的應用不是投影顯示技術單方面的運用,而是與先進的計算機視覺媒體技術、感應技術、投影融合技術、中控系統等多媒體技術的融合與創新。同時結合聲、光、電及環境形成整體的演示畫面,使參觀者有空間感,增添震撼效果。不同介質和環境需求下運用的投影技術與其他技術的融合不同,這也促進了投影技術在展示設計運用中的創新發展。
3 投影技術在展覽應用中的本質
展覽的最終目的是將展示信息有效地傳遞給參觀者,使參觀者在觀展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達成展覽知識性、故事性、趣味性、參與性或情感共鳴的目標。因此,投影技術作為展覽構成中的技術展示手段,也應與展覽傳遞信息的最終目的一致,發揮的作用是承載信息。又因投影的光學原理,所以可把投影技術在展覽應用中的本質比作“承載信息的光柱”。在實際的展覽運用中,投影技術的形式創新與內容設計不應該脫離展覽的目的和主題,避免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新穎,和體量、效果上的震撼,造成內容與形式背離或成本的鋪張浪費。探究投影技術在展覽中的應用與特征,在實踐的過程中把握其本質再進行創新設計,有利于投影在展覽中的合理、有效應用,可促進展覽活動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袁慶曙.數字化互動陳展技術與系統研究[D].浙江大學,2009.
[2] 陳羅輝.新興多媒體投影技術在現代展示中的應用探析——以上海世博會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2(05):82-84.
[3] 李偉,成喬明.數字媒介與展示空間“融合”的觀念與策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4):64-67.
[4] 李偉,朱杰棟.基于技術類型的交互展示研究[J].裝飾,2016(09):81-83.
作者簡介:葉文秀(1993—),女,廣東人,2016年獲湖北美術學院學士學位,展示設計專業,2018至今攻讀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學位,主要從事展示設計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