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吳修林
摘 要:文化生態學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朱利安·H·斯圖而德提出,他強調了環境對社會文化系統的關系,提出了“文化即適應”的觀點。
關鍵詞:常德絲弦;藝術生境;研究
隨“文化生態學”學科的創立而逐漸流行起來的一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生態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所顯露出來的美好的姿態或生動的意態。狹義的文化生態指的是文化系統內部,其內在要素和外在要素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生態關系。
1 常德絲弦的自然生境
文化生態最初強調的環境主要指的就是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指的是存在于人們周圍,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處于原始狀態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各種自然物質及組合,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等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如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空氣、植物、動物、巖石礦物、太陽輻射等。常德,古稱武陵,是湖南省省轄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東濱洞庭,南通長沙,西鄰張家界,北鄰鄂西,距省會長沙150公里,距世界聞名的風景區張家界195公里。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萬公頃,總人口600萬人。在常德澧縣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約6500年的水稻田,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常德市湘西北交通、能源、流通、文化中心,湖南省常德自古就有“全楚之咽喉,滇黔之門戶”的重要地位,給常德絲弦的發展、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環境。絲弦創作作品《孟姜女尋夫》《劉海砍樵》都是以常德地方文化歷史為創編素材。常德絲弦藝術不僅為常德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還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軟名片”。
2 常德絲弦的社會功能
現在,常德絲弦既有100多個傳統曲目、幾十個近代曲目,又有近100個現代新編曲目。這些曲目已成為專業和業余團體的保留曲種。有數十個曲目獲得“群星獎”等國家級大獎。在各級各類文藝調演、晚會和比賽中,常德絲弦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文藝演出形式,已成為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已成為外界了解常德的窗口和名片,確實有很高的社會實用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常德絲弦不但唱腔非常優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唱詞也與人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唱詞內容反映了地方人們樸實的生活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當地人非常喜歡的音樂藝術,是對生活的贊美,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常德絲弦以其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曲目聞名于世。常德絲弦不僅是常德人的驕傲,也是湖南人的驕傲。如今,常德人到外地參加文藝調演,常德絲弦就是代表節目,外地人來常德考察,常德絲弦是必演節目。它成為常德的文化使者,絲弦唱到哪里,常德的知名度就傳到哪里。常德絲弦繼承文化的傳統,但也與新時代融合。作為一部厚重“鄉土之書”生命血脈的組成部分,田野的體驗告訴我們,常德絲弦作為維系常德民眾情感、精神根脈以及在今天維護民族團結、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進程中,仍能發揮作用。在演唱內容上,它不斷歌頌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的變遷,與時俱進。在各級政府領導始終把常德絲弦的推廣普及和提高工作擺在議事日程的基礎上,有關文化工作者和民間藝人的努力相結合,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常德絲弦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廣泛的題材內容、豐富的唱腔曲調、多樣的表演形式和深邃的價值意蘊,并以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為常德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3 常德絲弦的文化生境
作為全國稀有地方劇種之一,北有石家莊絲弦,南有常德絲弦。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常德絲弦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有機的生態過程。由藝術相結合而成的說唱曲藝形式,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這正是生態學適應性原則所強調的物種為適應新的生長環境而促使自身進行變化和調整的反映。其吸收了當地姊妹藝術曲牌、小調等唱腔受當地自然、文化與音樂系統的影響,潛移默化深層影響的結果在唱腔和語言上逐漸“常德化”,在音樂表現形式上發展成為曲藝形式的說唱藝術旋律音樂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共存的現狀。其表現力和表現手法都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在音樂百花園中獨樹一幟。藝人們吸收并融合了當地漁鼓、琴書、花鼓、常德高腔等姐妹藝術的優點,使常德絲弦曲調更加優美且靈活多變。常德絲弦的唱腔和念白完全使用常德的鄉土方言,增添了濃郁的地方氣息,貼近群眾生活,多有模仿日常生活的情節;融入了常德地區的民俗文化,其表演、唱腔及舞臺語言均帶有常德地域文化的特色,演唱接近生活,自然灑脫。由于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符合當地受眾的口味,因此發展較快,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劇種。
4 結語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常德絲弦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有機的生態過程。本文選擇常德的絲弦作為對象,分析環境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從學科層面來看,“文化生態學是研究自然環境對文化的產生及變遷之間的關系。同時運用系統論的方法解讀文化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常德絲弦得以在常德傳統音樂的基礎上慢慢成長,并以其特有的地方色彩和文化魅力,在社會主義的百花園里爭奇斗艷。
參考文獻:
[1] 雷正和,歐陽義懷.常德絲弦音樂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2] 葉榮開.常德市志[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8.
[3] 胡一鳴.常德絲弦音樂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