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藝術設計是在公共空間領域進行的藝術創作或相應的環境設計,目的是從形態美和精神美等方面增強公共空間環境的整體美。公共藝術屬于場所藝術文化,是公共區域的藝術,空間場所的性質決定了公共藝術的性質與表現方式。因此對于公共空間藝術的研究,要深入探索其美學特征與場所文化特征。本文從美學角度對公共藝術設計功能、人文以及生態等方面進行分析,以對公共藝術設計的美學框架予以補充完善。
關鍵詞:美學;公共藝術設計;功能;人文;生態
優秀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能夠促進公共空間環境質量的提升,也利于增強公共區域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公共空間的整體美,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公共藝術設計也承擔著弘揚區域文化精神的功能。公共藝術是與空間環境及環境中的人不斷互動的藝術形式,也是公共藝術設計在功能、人文以及生態方面藝術性與功能性的體現方式。
1 公共藝術設計功能美學的創新
公共藝術設計在不斷的發展中已經逐漸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具體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即組建藝術形象的設計師、作為公共藝術客體的藝術設計作品,以及對公共藝術設計作品進行感知的消費公眾。從美學角度看,公共藝術設計包括設計師的設計創作理念、景觀規劃設計的藝術構成、消費公眾對公共藝術設計審美感知。公共藝術在設計過程中,利用特殊的形象符號傳遞設計理念,也可以說是利用某種具體的載體,綜合空間藝術語言,塑造形象的模型和符號,以滿足消費公眾對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功能需求。
公共空間由各種不同屬性、不同功能類別的空間場所,以及自然空間構成,且它們互相聯系,形成各自的設計序列。在公共藝術的美學感知中,文化價值的作用非常重要,對于公共藝術的實際消費觀念也有很大影響,文化價值觀念及公共藝術的細微知覺與價值調節有很大關系,空間的邊界、道路、分區、節點以及標志性建筑小品,構成極具個性的景觀環境體系,另外,由于空間環境體系具備一定的時間延續性,造就了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繼承性、進行性以及可變性,體現了文化的傳承,如此,除了基本的物質實用功能,也滿足了公眾的精神需求。而公共空間藝術的繼承性、進行性與可變性是藝術設計主體的鮮明特征,設計者在特定語境下進行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其美學觀念在公共藝術體系中有著重要作用。設計師要充分考慮設計作品的具體環境,合理運用協調技巧,將新的藝術創作理念融于設計作品中,并聯系整個公共空間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來設計。
2 公共藝術設計人文美學的創新
從人文角度來說,公共藝術設計是將藝術性與公共性互相融合。在公共藝術設計中,要重視公共空間區域文脈的繼承,以展現該區域的歷史與傳統,尊重該空間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凸顯地域特征。除此之外,還要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方式手段,如光影、色彩、韻律、結構等設計構成要素,結合自然要素和人為要素,塑造特定的公共藝術形式空間,展現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內涵與精神情感。
所有藝術設計活動的目的和服務對象都是以人為中心的,人的需求決定了公共空間環境中公共藝術設計的方向。當代人對環境的需求主要表現為回歸自然、多元性、自娛性、個性化,所以公共藝術設計的方向要將人的精神心理需求作為重點考慮因素,為公眾創作出物質和精神并重的美好環境空間。公共空間中的建筑藝術與其他空間藝術互相結合,成為公共藝術,對身處其中的公眾有積極的教育作用。而要使公共空間中的建筑與自然人文環境有機融合,在進行公共設計的構思過程中,就要運用公共美學知覺對其功能質量進行情感評價,而隨著消費公眾對公共藝術文化需求與美學情感等要求的提升,更要注重設計中人文精神的融入。
3 公共藝術設計生態美學的創新
當前,生態設計是當代藝術設計觀念的重點,公共藝術設計要從觀念轉向理論與設計創作方法與技巧。首先,從生態設計的內涵出發,尊重自然和生態優選,意識到人屬于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形成新的生態觀念,尊重自然環境,與自然環境共存共榮。其次,設計過程中要從整體考量和規劃,將局部利益放置于整體長遠利益的框架內進行考察,使公共藝術設計與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觀念及理論相符。再次,公共藝術設計要集約化,集約化也是生態觀念發展進步的一種啟示,生態設計也包括節約資源的經濟原則,公共空間環境藝術的規劃與設計要轉為高效集約型,追求高效的公共空間,在有限的空間內合理開發包括土地、植被等在內的環境資源,除了地面空間元素的利用,還要將地下空間考慮到設計規劃的范圍內,使地上與地下連接成一個協調發展的立體空間環境。集約化設計能夠減少各種資源的消耗,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有利于節能和平衡生態。
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的意識形態與生活方式,對于空間環境的主體——人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空間藝術設計顯得更加多元和復雜。公眾對于空間環境的審美需要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欣賞而達成,不同的審美意識對空間藝術所產生的印象也不相同,因此,審美感以及設計作品對公共空間環境的影響是公共藝術設計必須考慮的因素。公共空間藝術形象的創造,既要充分調動自然環境 的特征因素,又要以人和環境為核心,突出文化內涵,強調整體形象和空間環境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金廣軍.圖解城市設計[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 劉玉華.從美學角度分析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傳承與創新[D].武漢理工大學,2007.
[3] 張恕,孫遲.論設計思維對公共藝術設計的影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
作者簡介:呂星(1989—),山東人,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