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鴉片戰爭時期,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一批士大夫階層的知識分子紛紛主張“西學東漸”,拿破侖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由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隨后其個人事跡在媒介推動下傳播開來。自1929年起,中國的拿破侖評論著作相繼產生,數量不斷增多,研究視角和關注焦點在不同時期皆有區別。
關鍵詞:拿破侖;知識分子;軍事;法律;政治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因西方傳教士的推介,拿破侖首次被引入中國。茲后,列強環伺,國家危亡,一批士大夫階層的知識分子將眼光投向域外,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政治體制,以此挽救民族危機。
1 師夷救國:19世紀至20世紀前30年的拿破侖接受
1841年,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在法蘭西一章中介紹拿破侖的上臺經過、內外政策,并客觀評述其敗亡原因。1867年,王韜前往英國,旅歐兩年,歸國后大力倡導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他曾兩次游歷法國,參觀拿破侖紀功碑,在《漫游隨錄》中極為推崇拿破侖的豐功偉績。1870年,他編纂了《法國志略》,次年編纂《普法紀略》,由此開了近代知識分子研究法國政體的先河。郭嵩燾留學法國并任駐法公使,他在《使西紀程——郭嵩燾集》中對法國的軍事體制作了系統介紹,由此將法國的軍事思想引入中國。
1898年6月,光緒帝宣布實施戊戌變法,梁啟超在變法前后積極倡導“新民理論”和“小說界革命”,試圖掀起一場思想文化革命,拿破侖成為其搖旗吶喊的標桿人物。1898年夏,慈禧太后廢除光緒帝的權力,1990年“庚子國變”,內憂外患、亡國滅種的危機使梁啟超、王韜、容閎等一批知識分子痛定思痛,渴求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以挽救國勢傾頹的民族危機,拿破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由國外傳教士引入了中國,經知識分子的積極鼓吹而名聲大噪。隨后,他的風流韻事在影戲、戲劇、小說、畫報等傳媒的演繹下廣為流傳。自1929年起,中國的拿破侖評論著作相繼產生,數量不斷增多,研究視角和關注焦點在不同時期皆有區別,筆者在此將依據年代進行分類研究。
2 拿破侖接受與研究的全面展開:20世紀30至70年代(1929—1979年)
從1929年到1979年,中國出現了一批拿破侖研究專著,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具體可劃分為6個方面,主要討論拿破侖的個人性格、軍事能力、執政舉措、頒布的民事法律、建立的政權性質和具體的歷史功績。
首先,在分析拿破侖的個人性格時,該時期的學者秉持辯證分析的方法,客觀評判其性格之優劣。賈立言、謝頌羔在《世界人物》(1930年10月)中積極肯定拿破侖,認為他是全能型領袖:擅長作戰、英勇無敵、行動迅疾、意志堅決、精于理財、同情工人、有知人之明并重視科學。同時,作者也客觀指出拿破侖性格的缺點,即風流成性、謊話成篇、嗜血冷漠和狡猾奸詐,由此將他的性格全面完整地展現了出來。
在分析拿破侖的執政舉措時,學者首先將研究點聚焦在軍事層面,開始關注拿破侖的統治法寶、軍事功績并分析他最終敗亡的原因。舒翰在《法國》(1949年7月)中指出拿破侖的統治法寶是軍隊、警察、官僚和教會。在解析拿破侖軍事戰敗的原因時,毛起鹒和吳清友指出他對內沒有安撫民眾,對外沒有處理好國際關系,致使最終一敗涂地。在分析軍事問題之外,學者同時關注拿破侖對出版界的管控措施,指出他嚴格控制出版自由,嚴密監視政治報紙,由此引發連環效應。總體看來,學界對此持否定態度。李瞻在《世界新聞史》(1966年5月)中列舉“拿破侖時代”出版界的兩種現象,即政治報紙的爭論轉入文學報紙之中,同時地方報紙獲得穩固的發行量。執政期間,拿破侖在進行軍政改革之外,同時頒布《拿破侖法典》,學者比較關注法典的具體內容、制定過程和歷史意義,同時客觀揭示了法典的不足之處。
在解析拿破侖執政舉措的基礎上,學者開始關注拿破侖政權的性質。該時期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即將政權歸屬于資產階級政權和大資產階級專政政權。此外,學界也客觀地指出拿破侖政權的反動性和階級局限性。在解析拿破侖政權的資產階級屬性時,學界主要從軍事、經濟、政治、思想和法律等方面肯定拿破侖政權的正面作用。華中師范學院歷史系編寫《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復辟和反復辟斗爭》(1975年12月),書中肯定了拿破侖在維護法國革命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部分學者將拿破侖政權的性質確定為大資產階級專政政權。賴元晉在《拿破侖歷史作用的再評價》一文中分析了拿破侖的統治制度與統治政策,重點揭露其大資產階級的反動本質。
最后,在對拿破侖進行整體評判時,學界積極肯定了他的歷史功績,主要從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諸多方面展開論述。余楠秋、謝德風、吳道存在《近代歐洲史》(1933 年9月)中分析了拿破侖對法國革命倡導的“自由”“平等”與“博愛”口號的落實情況,接著肯定他對英國在拓展殖民地、發展商業與工業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3 從拿破侖到拿破侖時代:20世紀后期的拿破侖研究(1980—1989年)
20世紀80年代,一批新的拿破侖研究專著相繼問世,在研究廣度和深度方面均有所提升,涉及對拿破侖的綜合評價、拿破侖政權的性質、“拿破侖時代”的軍事、內政舉措和《拿破侖法典》的意義這5個方面。
在對拿破侖進行綜合評價時,80年代的學者秉持3種立場,即全面肯定、辯證解析和全盤否定。與學界70年代辯證分析立場占主導地位的狀況相比,該時期的研究情況更為復雜。總體看來,80年代全面肯定拿破侖歷史功績的著作有兩部,云南大學歷史系編寫《云南大學校慶六十周年1923-1983史學論文集》(1983年4月),書中指出拿破侖致力于打擊歐洲封建勢力,維護革命成果,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由此促進歐洲人民的覺醒。80年代,學界對拿破侖的歷史功績主要持辯證分析態度,肯定他作為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進步性,同時指出他內外政策的反動性和侵略性。此外,學界也存在全盤否定拿破侖的聲音,田云鵬在《歷史知識500題》(1987年6月)中猛烈抨擊拿破侖,指出他建立了資產階級軍事專政,是帝國的皇帝,殘酷壓榨本國人民并積極發展對外戰爭,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君主。
在對拿破侖進行綜合評價時,學者同時關注拿破侖政權的性質問題。圍繞這一點,學界出現兩種觀點,即將政權歸屬為資產階級軍事專政和大資產階級專政,這與70年代的論斷比較接近。80年代,學界更加關注“拿破侖時代”的軍事問題,主要研究軍事策略、軍事改革、軍事征戰的性質和影響、軍事成敗的原因這4個方面。圍繞拿破侖的軍事策略,學界整體持贊賞態度.鄭勵新等編輯的《中外名將錄》(1984年1月)中詳細分析了拿破侖的軍事策略,毛澤東在選集中指出拿破侖多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在分析軍事改革問題時,軍事科學院計劃組織部編輯的《軍事歷史研究》(1988年6月)作出了詳細闡釋,程金明在書中列舉拿破侖軍事改革的成就,分析改革的局限及教訓,同時闡釋改革的啟示作用。在界定軍事征戰的性質問題時,學界出現全面肯定、辯證分析和全盤否定這3種立場。黃振、楊樸羽等在《世界近代史重點和理論問題研究》(1989年7月)中全面肯定了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強調它對世界政治格局、經濟發展、社會趨向、民族成長和國際關系的推動作用。楊樸羽在《世界近現代簡史》(1987年8月)中對此問題持全盤否定態度,指出戰爭反映了法國大資產階級對外擴張、侵略資源、占領市場、剝削掠奪的性質。總體看來,圍繞拿破侖軍事征戰的性質問題,學界大體持辯證分析的態度,即肯定其進步性,同時揭示其侵略擴張性。此外,學界還積極探討拿破侖軍事成敗的原因,程金明在《拿破侖的軍事生涯》(1985年6月)中分析了他取得軍事成就的原因,即法國革命摧毀了封建制度,推動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同時革命創建了新式軍隊和新式作戰方法,提供了新式武器和技術裝備,此外,軍事成就的取得也與拿破侖的勤奮學習密不可分。
在分析“拿破侖時代”的軍事問題時,學界同時關注拿破侖的內政舉措。整體來看,學者們主要秉持全面肯定、辯證解析和全盤否定這3種立場。駱永林在《世界近代史》中積極肯定拿破侖的對內政策,指出它鞏固資產階級專政政權,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同時推動了歐洲的反封建斗爭。四川大學歷史系世界近代史編寫組著有《世界近代史》(1985年1月),書中全盤否定拿破侖的內政,指出他對內壓迫工農群眾,鎮壓復辟勢力,極力鞏固大資產階級統治。此外,學界主體秉持辯證分析的立場,指出拿破侖在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方面的舉措具有進步性,同時也客觀分析拿破侖執政政策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在解析“拿破侖時代”的相關問題時,學界進一步探討《拿破侖法典》的具體意義,王榮棠、姜德昌在《世界近代史》(上)(1980年10月)中肯定拿破侖的立法意義,指出這有利于保護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反封建斗爭。蔣恩慈、儲有德在《西方法學家生平與學說評介》(1983年12月)中對此加以補充。
4 拿破侖接受的拓展與深化:19世紀最后十年至21世紀以來的拿破侖研究(1990—2016年)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新的拿破侖研究著作不斷問世,內容涉及對拿破侖的整體評價,“拿破侖時代”的軍事、法律和外交這4個方面的相關內容。
首先,學者對拿破侖展開整體評價,主要討論他的歷史功績和個人影響。總體來看,該時期的觀點與80年代的相關論述類似。與此同時,學界進一步關注“拿破侖時代”的軍事問題,主要討論拿破侖的軍事戰略、軍事貢獻、軍事成敗的原因、軍事征戰的性質和軍事作戰的影響這5個方面。在解析軍事戰略時,學者分析了拿破侖的基本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同時指出他在歐洲創建了新的戰略體系。此外,圍繞拿破侖的軍事貢獻問題,學界主要關注他對資產階級軍隊建設及作戰理論的重大影響。在分析拿破侖軍事成敗的原因時,學界將作戰取勝歸因于外交得當、戰術完備、指揮精準、后勤得力、民心所向等綜合條件,同時將失敗原因總結為后勤疏忽、國內危機、戰術不當、天氣惡劣、將領失誤等因素。
圍繞拿破侖軍事征戰的性質問題,學界主要秉持全面肯定、辯證解析和全盤否定這3種立場.岳剛禮、楊繼軍在《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縱覽》(2003年3月)中積極肯定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指出它消除了歐洲封建軍隊的戰爭學說,破壞了封建制度,同時將新的軍事思想傳播到歐洲。張壯年、張穎震在《影響世界100次戰爭戰役》(2004年10月)中批判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指出他給歐洲和法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總體來看,學界對拿破侖的軍事征戰主要持辯證分析的立場,肯定它具有保衛革命成果、打擊封建勢力、傳播新思想等進步性,同時指出戰爭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和反動性。在分析拿破侖軍事作戰的影響時,學者持全面肯定的態度。何順果在《人類文明的歷程》(2000年7月)中指出拿破侖戰爭傳播了法國革命原則,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張士昌在《拿破侖帝國與歐洲一體化進程》(2006年1月)中分析了拿破侖對意大利和德意志改造的具體舉措,同時解析了其相關意義。
此外,學界同時關注“拿破侖時代”的法律,積極探討《拿破侖法典》的內容及具體意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所編寫《中西法律傳統第1卷》(2001年10月),書中分析了拿破侖民法典的創新之處,介紹了具體的立法條件、立法指導思想、編纂法典的過程、法典的創舉和風格以及法典的傳播與歷史影響。蔣來用在《法學的故事》(2006年5月)中進行補充,介紹了法典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制定原則。在分析《拿破侖法典》的意義時,學界指出它在否定封建制度、確立資本主義、穩定社會秩序和建立法律規范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后,該時期學界開始關注“拿破侖時代”的外交問題,主要討論他在不同時期的外交政策及相關特征。唐賢興在《近現代國際關系史》(2002年7月)中分析了拿破侖的對外政策,指出這是國內政策的延續,它為法國大資產階級服務,拿破侖通過戰爭反對封建國家的干涉,奪取了歐洲霸權。對外政策前期屬于反干涉主義,后期則呈現為霸權主義,拿破侖的對外政策具有兩個特征,即外交政策的兩重性和進步性,同時指出拿破侖依靠戰爭機器實現其政治目的。
總體看來,從鴉片戰爭到21世紀初期,中國的拿破侖評論著作研究面廣、內容豐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諸多方面,有力地推動了拿破侖形象和法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演變。
參考文獻:
[1] 郭嵩燾(清).使西紀程[M].清光緒1875-1908年(刻本).
[2] 梁啟超,胡適,王麗華(清).域外見聞[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
[3] 梁啟超(清).歐游心影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4] 梁啟超(清).新中國未來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 王韜(清).重訂法國志略[M].弢園(鉛印本),1889.
[6] 王韜(清).漫游隨錄[M].陳尚凡,等,校點,岳麓書社,1985.
[7] 魏源(清).海國圖志[M].古微堂(木活字本),1844.
[8] 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72級工農兵學員.拿破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 程金明.拿破侖的軍事生涯[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
[10] 何順果.人類文明的歷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華中師范學院歷史系.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復辟和反復辟斗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下筆須論二百年? 王養沖先生百歲華誕獻壽文粹[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13] 黃振,楊樸羽,等.世界近代史重點和理論問題研究
[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14] 賈立言,謝頌羔.世界人物[M].廣學會,1930.
[15] 蔣恩慈,儲有德.西方法學家生平與學說評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
[16] 蔣來用.法學的故事[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6.
[17] 軍事科學院計劃組織部.軍事歷史研究[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
[18] 李瞻.世界新聞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
[19] 盧逮曾.西洋現代史[M].世界書局,1934.
[20] 駱永林.世界近代史[M].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
[21] 舒翰.法國[M].新中國書局,1949.
[22] 唐賢興.近現代國際關系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3] 田云鵬.歷史知識500題[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24] 王榮棠,姜德昌.世界近代史(上)[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5] 吳傳頤.法國、德國和蘇聯的民法[M].美吉印刷社,1948.
[26] 楊樸羽.世界近現代簡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
[27] 余楠秋,謝德風,吳道存.近代歐洲史[M].上海:黎明書局,1933.
[28] 云南大學歷史系.云南大學校慶六十周年1923-1983史學論文集[M].云南大學歷史系出版社,1983.
[29] 岳剛禮,楊繼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縱覽[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30] 周一良,吳于廑.世界通史? 近代部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1] 張壯年,張穎震.影響世界100次戰爭戰役[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32] 張士昌.拿破侖帝國與歐洲一體化進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3] 鄭勵新,等.中外名將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石維娜(1988—),女,河南新鄉人,上海大學博士在讀,美國密西西比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