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統寬
摘 要:通過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美術材料研究的現狀進行初步梳理和評析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術界在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也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美術材料有逐漸被現代材料取代的趨勢,運用新的學術理念和方法對其進行搶救性搜集整理與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該項研究的現狀,推動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美術材料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關鍵詞: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材料研究;回顧;展望
0 前言
中國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就地取材,運用獨特的制作工藝創作出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品。這些物品是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產物。就制作材料而言,取自植物的有木、竹、藤、棉、麻草、樹皮、椰殼、葫蘆等,取自動物的有裘皮、魚皮、鬃、毛、骨、貝、絲、鳥羽等。此外,還有取自金屬、泥土和石材類等材料。在中國古代,關于工藝美術材料和制作技藝的記述大多在斷代史、地方志和古代科技類書籍中出現。長期以來,我們所見到的“藝術”史料幾乎是文人藝術的史料,我們看不到除了文人以外的其他藝術的呈現。譬如民間藝術,大量的宗教藝術,乃至一些族群藝術,都難以見到。[1]由于相關美術史料的缺乏,我們今天已經很難了解古代眾多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的材料來源、制作工藝等細節,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已進入了瀕危階段。正如路甬祥先生所說:“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保護包括傳統工藝在內的民族文化,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在我國,傳統工藝的保護和繼承發揚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相關學術機構和高校也先后啟動了相關課題研究項目。但這些研究和文獻整理工作大多圍繞我國發達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美術傳統技術和部分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展開,而對于偏遠的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材料、制作工藝的研究還不夠全面和深入。近年來,學界對該項研究的現狀和未來發展一直缺少系統的梳理和評述。本文在研究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美術材料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初步的分析,并對其中一些重要文獻內容進行分析和評述,發現研究的問題和不足,展望我國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美術材料研究的未來發展。
1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美術材料研究文獻的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
在中國古代,關于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材料的相關記載最早見于《考工記》,書中有關于青銅鑄造、染織、制陶、設色等相關記載。并提出了金(銅)、木、皮、玉、土“五材”的分類。[3]《后漢書·西南夷傳》有關于古代滇西少數民族先民生產“闌干細布”的記載,明代《天工開物》中的“乃服”“彰施”等章節中記載了布料加工、藍靛等工藝技術細節。[4]
現代意義上的針對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理論研究,是在20世紀初才逐漸展開的。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在1902—1903年對中國南部進行了8個月的考察,并于1907年出版了根據此次考察所獲資料整理而成的《苗族調查報告》,書中有不少篇幅涉及苗族服飾和手工技藝。[5]20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全面爆發后,為了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國民政府組織了對西部邊疆地區的藝術考察,以龐薰琹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考察、孫宗慰對敦煌及西北蒙藏地區考察為代表。[6]這些考察工作較科學地搜集了一批鮮活的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歷史資料,為開展少數民族工藝美術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揭開了序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內學者對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材料的研究也進一步深入,如1960年程尚仁在《裝飾》雜志發表的文章《從云南漂染廠的出品來談花布設計問題》就機器批量生產和手工制作印花布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工業化生產要進一步提高質量,在花布設計上向民族、民間傳統學習的觀點。[7]從中也可看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對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相關材料和工藝的研究得以進一步深化。
20世紀80年代,日本學者鳥丸貞惠從1985年開始對中國貴州苗族進行調查研究,1992年之后是和女兒鳥丸知子一起,跋山涉水,先后訪問了貴州各地180多個苗寨,記錄了苗族民間染織和刺繡工藝近30年。其代表著作主要有4部:《土布的秘境之邀——中國貴州苗族染織工藝探訪13年》《織就歲月的人們:中國貴州苗族染織探訪20年》《巧手勾畫的天地——中國貴州苗族染織工藝探訪18年》以及與其女兒鳥丸知子所著《一針一線:貴州苗族服飾手工藝》。她們的研究側重工藝技術,重視工具與原料,尤其對于各種工具的結構、制作與用法,天然植物染料的提取等都進行了詳盡的記錄與研究,與國內相關研究比顯得更有技術深度。[5]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關于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材料研究相關的著作相對較少。在這些著作中,較全面的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著作以1995年王伯敏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最有代表性。這是我國第一部少數民族美術史,全書分55章,翔實地記述了我國現有的55個少數民族的美術發展歷程,從古代到近現代,從民俗到藝術創作,涉及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美術理論等相關研究。此外,還記述了歷史上如匈奴、黨項羌等已消失民族的美術,收錄廣泛、涵蓋全面,并附有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年表、中國少數民族美術文獻目錄等,[8]為我們開展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材料相關研究提供了翔實的歷史資料。
2000年以來,國內學者對該問題的相關研究也在逐漸增多。中央民族大學是開展這項研究較多的高校,其課題組編著的《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對15個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從原材料的處理制備、工藝過程進行深入研究,民族選擇涵蓋我國東北、西南、西北等區域,是一部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材料和制作工藝研究的專著。書中針對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就原料選取及每一步的詳細制作過程都進行了拍照記錄并附文字介紹說明。該書的出版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美術材料和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詳盡的文獻資料。[9]周瑩的專著《蠟去花現——貴州少數民族傳統蠟染手工藝研究》從蠟染材料的歷史發展、材料來源、染色方法等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作者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重興鄉旺壩村家蠟染、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龍山河壩繞家楓脂染、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揚武鄉“白領苗”蠟染、畢節地區織金縣官寨鄉小妥倮“歪梳苗”蠟染、安順市鎮寧石頭寨布依族蠟染的較為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資料并分析了貴州少數民族蠟染的類型及地域分布。[10]中央民族大學梁智勛博士的畢業論文《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實用性及其特點》就少數民族的工藝美術材料進行了系統的分類和研究,在第七章第三節制作材料中對工藝美術的材料進行了分類與總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