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興衰,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重要。但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課等理論課上,內容多存在老生常談、缺乏創新的問題,學生往往興趣不高或感觸不夠深刻。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高校的美育課程中,通過形象、具體的美術作品來感染、熏陶學生,可以潛移默化地升華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美育;美術作品
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財富和精神支柱。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也是大學課程中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通過美育這一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被其中鮮活的愛國故事、生動的畫面和情節所感染,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從而在思想上受到啟迪,認識上得到增強,實踐上找到榜樣。在潛移默化中,情感上發生深刻的變化,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種形式不同于傳統的道德教育,不僅能學習到相關的專業知識,還可以感受與領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
“以情感人”是美育與其他教育之間最鮮明的特點。藝術作品總是灌注著藝術家的豐富情感,通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展示給觀眾,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和熏陶。美育絕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說教,更不是板著面孔的理論訓誡,而是通過強烈的感染力,使欣賞者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我們從李唐的《采薇圖》中,可以看到伯夷、叔齊不臣服于周,寧可餓死也不食周粟,決不投降的偉大氣節,也體會到了畫家李唐借此諷刺那些為了偷生而叛國的南宋降臣;我們從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中,可以看到大義凜然的田橫,誓死不屈服于漢高祖劉邦,為了保全五百個壯士的生命而拔劍自刎,體現了中華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精神,也感受了畫家徐悲鴻憂國憂民的民族氣概。藝術家在創作這樣的作品時,都在借作品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與民族氣節,正所謂“畫如其人”,藝術作品的美,主要來自畫家的人品與氣質,這種強烈的愛國精神,令人高山仰止。
從羅丹的雕塑作品《加萊義民》中,可以看到甘愿犧牲自己以拯救全城人的生命的六位勇敢的英雄市民,這尊雕塑也成為法國加萊市的象征,時時刻刻警示著這座城市的人們。筆者相信,了解了作品背后故事的學生一定都會被此深深打動。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美術作品具有以情感人的巨大力量。
美術作品對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無強制的情況下,使欣賞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這正是所謂的“潤物細無聲”。在許多歷史教材上,學生都能看到一幅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但是由于缺乏對立體主義繪畫的理解,許多學生表示不理解這幅作品的內涵。但是當在美術課程上,學生們用藝術的眼光再次欣賞這幅畫時,無不為那精妙的立體主義風格與象征手法所折服。不同于以往的戰爭場面,畫面中沒有槍林彈雨、血雨腥風,有的只是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的低沉悲涼的氛圍和一個個幾何化的人物,但這種悲劇性的色彩仿佛比任何血腥的戰爭場面都來得更加深刻。懷抱著自己死去孩子的婦女,倒在地上的戰士手握斷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高舉明燈的女神……這些象征手法的運用,將這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聲的畫面仿佛在訴說法西斯的暴行與畫家的強烈憤慨。
呂德的雕塑《馬賽曲》同樣是一組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作品,這組巨型浮雕靜靜地矗立在巴黎凱旋門上,享受著全世界人民的注視。畫面的內容為法國志愿軍為反對奧地利和普魯士軍隊入侵而出征的場面,在鎮臂高呼戴著翅膀的自由女神的指引下,志愿軍正在向前沖鋒。這組浮雕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給予法國人民無限的力量,正如一曲奏響的法國國歌《馬賽曲》。這種藝術帶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是其他社會意識形態達不到的。藝術作品這種長期作用下形成的思想情操,具有更強的凝固性和延續性,世世代代影響著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
美育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通過藝術知識的普及,提高人的修養,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更好的人”。藝術作品之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可以更好地激發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更好地為保衛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獻身的奮斗精神。漢朝抗擊匈奴的大將霍去病墓前的雕塑作品《馬踏匈奴》就是一座寓意深刻的紀念性雕塑。整座雕塑造型簡練,雕塑的內容為一匹昂首屹立的戰馬,四足下踏著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領,以戰馬象征西漢政權的聲威和霍去病的戰功,群雕中沒有出現霍去病的形象,卻更加強了象征性和紀念意義。這座雕塑仿佛是一種威懾和一種無聲的訴說,那就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位英雄去世的年齡和當今剛畢業的大學生相同,但卻已為國家立下了不朽功勛。他的人生像一顆璀璨的流星,劃過歷史的天際,值得當今每一個大學生銘記。
這些真實生動的作品,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也是激勵大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強盛努力學習、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作為高校教師,我們要善于利用大學課堂中的美育課程,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形式,提高教育實效。
引導學生利用好教材內容,挖掘美術作品中融入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體驗作者所傳達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并使學生自主地進行自我教育,豐富自己的情感,最終將愛國熱情轉化為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穩定的實際行動。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 2004.
作者簡介:陳治華(1988—),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