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嬌 肖凌風 劉彤森
摘 要:在現代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沖擊下,傳統手工藝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滅絕。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為手工藝商業模式、文化傳播的研究探索一種可行有效的方法,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技藝的傳承現狀,探究創客模式為非物質文化技藝傳承與創新帶來的新路徑。
關鍵詞:創客模式;非物質文化技藝;傳承與創新
1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技藝傳承現狀分析
目前,河北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入選項目共147項,其中已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技藝項目共有10項。同時,為了更好地開展非遺保護工作,河北省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政策。
雖然保護措施日益完善,但是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由目前公布的傳承人信息中可以看出,傳承人年齡趨于老化,而愿意學習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少,傳承人的隊伍呈現后繼無人的趨勢。原因有二:一是大部分非遺項目需要很高的技術熟練度,學習時間也很長;二是目前弘揚手工藝的方法效率較低,且沒有整體統一的規劃。
2 創客模式為河北省手工藝傳承與創新帶來的新途徑
2.1 創客模式與非物質文化技藝傳承的關系
雖然創客模式很受歡迎,但其本身仍有很多問題。資金、人才和技術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河北省的一些手工藝,如石雕工藝、紡織技術和釀酒技術等已成為主要的經濟產業。如果能合理地運用創客平臺為其推廣帶來收益,便可以更好地發展創客模式。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逐漸發達,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非物質文化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創客模式為非物質文化技藝的傳承提供了一個創新發展、與時俱進的平臺,民間工藝為創客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方向,二者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2.2 傳承與創新的新路徑
在手工藝與現代生活結合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留手工藝所具有的內涵和意義。手工藝穿越中國的千年歷史走向現代,自身具有的內涵才是最珍貴的。所以在手工藝與現代結合的過程中,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不能破壞手工藝所具有的內涵。這也是在探究新途徑的過程中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1)創意手工坊。創意手工坊是目前傳播手工藝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創意手工作坊主要是針對某一非物質文化技藝來培訓青少年的動手能力,從而增加青少年對該技藝歷史文化的了解。這也是對手工藝的一種弘揚與傳承。
河北省的傳統技藝具有很濃的地域特色。而雄安新區的建立也為河北省的傳統技藝的傳承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我們要緊抓這種契機,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意手工藝作坊。作坊內由若干獨立或相互合作的手工藝而成。創意手工作坊是一個集研究、創新、生產、人才培養和銷售于一體的創作機構。可以根據手工藝的不同種類分別成立相關工作室。創意手工作坊以獨立經營為主,同時兼顧與企業合作。通過建設和發展創意手工坊打造區域知名度,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
(2)網絡平臺。目前手工藝與網絡的接觸大多是微信、網頁等。這些雖然是很好的宣傳平臺,但是這些平臺宣傳的信息魚龍混雜,很難給手工藝以足夠的權威性和藝術性。所以,建立一個專業的智能平臺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一個連接手工藝術家、手工匠人、消費者三方的智能平臺也將是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的一大步。在這個平臺里,手工藝術家與手工匠人可以進行交流與合作,兩者相互融合與促進,創作并制造出現代手工藝產品。同時,合作雙方也可以將作品放到網絡平臺售賣。消費者可以瀏覽正在售賣的產品,也可以聯系手工匠人或手工藝術家為自己定制。通過這種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手工藝產品的市場活躍度,且給了手工藝品很大的靈活度。
(3)與AR技術結合。對手工技藝的傳承,重點在實踐。而就目前的AR技術來說,這種虛擬現實技術主要側重于視覺感受。如果只是生硬地讓手工藝與AR技術結合,將丟失手工藝的核心。換個角度來看,在AR技術與手工藝相結合的過程中,側重視覺感受既是AR技術的缺點,但也可以變成優點。目前,河北省大多數手工藝品的生產過程都沒有工業化。主要由手工藝人獨立生產創作。手工藝人獨立創作的生產模式,一般是生產者根據生活需要制作傳統手工藝品,為顧客提供特定服務。但是這種手工生產方式需要的時間長、生產的數量也較少,價格也相對較高。所以,目前這種方式只能為少數人提供服務。
AR技術能為手工藝產品提供一個走進大眾的機會。隨著硬件設備的提高,現在的大多數手機、平板等都可以實現這種技術,且增強現實效果很好,虛擬物品的每個細節都能展現得清清楚楚。所以,AR技術必定能很好地展現每個手工藝產品。大眾也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看到手工藝品的美,同時也可以促進大眾對手工藝品的了解。比如石雕,可以通過手機把虛擬石雕投放到自己家中。手工藝品的價格將不再成為橫在手工藝品與大眾之間的鴻溝。
3 結語
通過對河北省手工藝傳承現狀的調研與分析,我們試圖運用創客模式,在不同方面為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新的途徑與方法,分別從AR、手工坊、建立互聯網智能平臺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創客模式與手工藝的結合有利于二者的共同發展。也希望本文能為手工藝的傳承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 手工藝產業集聚區建設機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4.
[2] 高校手工藝類非遺工作室發展模式探討[D].武漢城市職業學院,2018.
[3] 田源.傳統民間手工藝現代生產組織形式研究[D].山東大學,2009.
[4] 手工藝[DB/OL].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白嬌(1997—),女,本科,河北石家莊人,研究方向:非遺傳統文化研究,工業設計,文創產品設計。
肖凌風(1998—),男,四川成都人,本科,軟件工程專業。
劉彤森(2000—),男,河北保定人,本科,計算機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