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的日益美好,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將生活放慢,走進劇院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音樂劇。近年來也出現了大量的非專業合唱團,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職業,但為了同一個愛好聚在一起,原創或改編合唱曲目,雖然我國合唱團隊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但中國的合唱作品始終被局限在某個范圍內,與外國合唱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文通過對兩首合唱作品的分析對比,選擇適合音樂專業合唱排練的曲目。
關鍵詞:合唱排練;曲目選擇;技法分析
0 引言
合唱可以提高人們的聽覺水平,訓練多聲部的能力,也可以促進一個團隊的協作能力,陶冶人們的情操。通過聲部之間的相互配合,可最終完成一首合唱作品。作為合唱表演者,合唱人員應當充分挖掘音樂中的情感,對合唱音樂進行二度創作,將音樂想要塑造的形象充分表達出來,引起觀眾的共鳴。這些情感絕大多數源于對合唱作品的分析。在排練之前,合唱成員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深入了解演唱曲目,包括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內容形式、情感處理、咬字處理、強弱處理等并進行歸納總結。
1 合唱的由來及發展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已經通過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而合唱則是聲樂藝術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它有著極為豐富的渲染力和藝術表現力。
合唱藝術起源于歐洲的宗教活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公元9世紀,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搜集各地的圣詠,并整理編撰成冊,在教堂的宗教儀式中演唱,后來又出現了早期復調音樂奧爾加農,奧爾加農的不斷發展,拉開了單聲部向多聲部發展的序幕。到巴洛克時期,康塔塔、清唱劇、彌撒等合唱形式發展得更加完善,再之后又經過了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以及近現代的發展沉淀,合唱曲中的主調性與復調性因素的結合更加完美,形成了滲透交替并存的局面。
合唱這門藝術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近代音樂史上出現的學堂樂歌就標志著我國合唱活動的興起,也是合唱活動的萌芽。在之后的五四運動時期,從學生中廣泛流傳的大家唱,再到革命時期的抗戰紅色歌曲,我國的合唱經過時代一點一滴的積累,逐漸發展壯大,新中國成立后,各種大大小小的合唱組織紛紛成立,合唱曲譜寫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合唱走向了一個更加繁榮的時期,各種各樣的合唱節此起彼伏,中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深化,我國合唱藝術開始與國際接軌,彼此交融,互相學習,合唱團成員的演唱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我國合唱事業的整體水平和普及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廣大群眾對于合唱藝術的欣賞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現階段我國的音樂類書籍在圖書市場上較為缺乏,更別說合唱類書籍了,僅有的一些質量參差不齊,給合唱團體和合唱愛好者們的排練、演出等帶來了諸多不便。
2 曲目選擇與技法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合唱藝術的不斷深入發展,各種合唱節和合唱比賽的舉辦,極大地促進了合唱藝術的發展,所以,我國急需大量不同風格、題材、形式的合唱作品,不光是改編的作品,也需要新作品來豐富國內的音樂市場。
但對于普通高等音樂院校來說,很難有機會可以演唱優秀作曲家的原創作品,合唱團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由經典歌曲改編而成,且曲目大部分是由排練教師決定的。一個教師的風格和年齡決定了合唱團的發展方向,所以筆者以兩首曲目為例,從風格、旋律、和聲等方面做簡要分析與對比。
2.1 中國作品《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是電視劇《長征》的插曲、片尾曲,曲調悠揚婉轉,讓人印象深刻。這首合唱作品有著深厚的背景基礎,在原版歌曲上進行了加工改編,搭配鋼琴伴奏,使旋律在不同的樂段中有著鮮明的對比,強與弱、悠揚與高亢,每一處變化都直擊聽者的內心,引發演唱者與聽者的強烈共鳴。
2.2 外國作品《Sing Joy》
《Sing Joy》是以西方圣誕節為主題的一首合唱作品。此首作品注重全團的配合以及鋼琴的配合,單獨一個聲部會顯得單調,且旋律性不是很強,縱向和聲的特點比較明顯,和聲的要求較高,變化也比較多樣,技法多于情感,對整個合唱團的水平和相互的配合有一定的要求。
2.3 兩者的對比
《十送紅軍》和《Sing Joy》都有伴奏合唱,篇幅較長,從和聲的角度來說,《十送紅軍》的和聲單一,不豐富,《Sing Joy》的和聲感強烈,伴奏以柱式為主;從伴奏來說,《十送紅軍》演唱部分與伴奏部分相互交替,《Sing Joy》則為同步進行;從旋律來說,《十送紅軍》注重細節部分的強弱以及情感變化,《Sing Joy》則講究整首歌曲的連貫性,以及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強弱節奏對比。在曲譜方面,《十送紅軍》只有一個版本,四聲部男女生合唱;而外國曲譜《Sing Joy》有不同的版本,可根據合唱團人員的分配進行選擇,同一首曲目有不同的版本,男女聲的不同,聲部的多少都有可能影響整首作品的風格和美感。
3 結語
從一些中國作品中,可以了解到很多中國的歷史文化,尤其是民族特點比較鮮明的作品,它的故事背景比外國作品豐富,在情感處理的方面比較細致,每一個段落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感變化。而外國作品注重整體,可能情感上不是很豐富,但需要團隊之間極默契的配合,才能將整首作品完美地演繹出來,從而體現合唱帶給合唱者的樂趣。
所以對于高等音樂專業院校來說,中國作品必不可少,它是幫助合唱團打好基礎的必要條件。達到一定時間積累后,就可根據團隊能力和需要接觸一些外國作品,有效提升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視唱、和聲能力,并且,其在語言的發音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艷.合唱教學對高等藝術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4.
[2] 張維巧.淺析合唱曲目的選擇[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
[3] 蔡靜.淺談合唱選曲的藝術[J].黃河之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