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索安徒生的歷史地位,認為安徒生應是一位浪漫主義作家,而不僅僅是一位“童話作家”。對于他那些為幾代中國讀者喜聞樂見的童話作品,只是他一生創(chuàng)作中很少的一部分。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被研究者們不斷闡釋和強化了它們的價值,致使安徒生在中國“被迫”成為一位童話大師。
關鍵詞:安徒生;童話;價值
1 安徒生及其作品的歷史回顧
1.1 安徒生中國化的初始期
自從20世紀初期安徒生(Anderson)的名字從丹麥進入中國以來,他就是以一個童話作家的身份出現在幾代中國人的記憶中。因他作品中的主角多是人化的動物或者玩具、弱小的孩童,所以作品的受眾幾乎是兒童。所以,他本人也理所當然地被歸類為“童話作家”。五四時期魯迅兄弟首次將安徒生童話翻譯介紹到中國以來,他的作品便越來越受關注,對它們的研究也從未停止過,這些童話作品一直影響著中國兒童文學的成長與發(fā)展。
周作人、趙景深等人懷著在世界范圍內建構中國兒童文學的偉大使命,翻譯并推廣安徒生的童話作品,期望這些美好的作品能對中國兒童文學的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發(fā)揮有益的作用。當然,這個時期翻譯過來的作品帶著濃重的“中國味”,這個時期對他的研究也將安徒生其人“神”化,而且將他的童話作品說成是童話的“頂峰”。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有失偏頗,安徒生的童話肯定是世界的,但并不意味著世界沒有更優(yōu)秀的童話產生,安徒生的影響力和轟動效果,除了作品的原因之外還有客觀原因。安徒生精神應該繼承,但并不意味著對他的童話作品一概而收,都要學習。
總之,在本時期,對于安徒生及其作品的中國闡釋都是基于當時的時代政治的,這是當時對外國文化的一種特別的接受、補充和改造的方式。
1.2 安徒生作品在中國的發(fā)展和繁榮期
本時期,葉君健、嚴文井、葉圣陶幾位中國作家不得不提及。其中,在1953年,由葉君健翻譯出版了第一本直接從丹麥文譯成漢語的安徒生童話集《沒有畫的畫冊》。因他之前的版本都是借助他國語言翻譯而成,內容定有所缺失,而葉君健翻譯時是非常忠實原著的精神和內容的,所以葉君健的翻譯作品非常深刻地影響了安徒生作品中國化的方式和內容,也讓國人對安徒生其人其事有更深入的了解。
嚴文井的童話創(chuàng)作深受安徒生的影響,他所青睞和向往,引起情感共鳴的是安徒生童話里所傳達的這樣的素質:“強烈的、優(yōu)美的詩意……語言的生動、形象和優(yōu)美等。”[1]他的作品在語言表達、意象選擇和精神氣質方面都滲透著安徒生的詩意和精神,他自身的審美和安徒生的藝術精神融合,寫出了對兒童的關懷和期望,他的作品受到的詩性影響充分體現了安徒生童話中國化的現實追求。
2 安徒生的生平和性情
安徒生是位偉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也是偉大的。但他的出生卻有著爭議,最廣泛的一個說法是他出生在一個鞋匠和女傭的家庭,喜歡聽父親講故事,但是他11歲死了父親,后來14歲離開家鄉(xiāng)奧登賽,到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尋找創(chuàng)作和出名的機會。還有一個說法是安徒生的校長約更森的,說是安徒生是后來成為丹麥國王的庫利斯八世和一位叫埃利賽的貴族小姐所生。當然,這個說法目前為止沒有證據,只是洪汛濤在他的《談安徒生研究》一文中有所提及。
安徒生來到哥本哈根后,生活和事業(yè)不盡如人意,他躋身上流社會的愿望往往受到嘲笑。后來他受到好心人的資助逐步成長,在學校學習表演也經常吃不飽飯,安徒生自己“把這種學習生涯描述為一種長時期的折磨”。[2]
他的校長米斯林不斷強調:“如果安徒生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想象和情緒,將是一個不入流的詩人。”[2]當然,詩人安徒生和他的米斯林校長經常發(fā)生惡斗,原因是關于靈魂的詩,關于理智與情感等。當時安徒生有很多綽號,如“高個詩人是定期小搗蛋”。
詹斯·安徒生在《安徒生傳》中提到了科林這個人,他在安徒生的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有資格評價安徒生。他曾說到,要真正認識安徒生,必須看到他性情上的偏執(zhí)病態(tài),在當時他用灰色性質的語言討論一個男人與其他男人之間的愛戀關系。這種敏感的語言和情況,詹斯將它們放在了評價安徒生性情的章節(jié),這足以說明安徒生的一些品行。“在安徒生的閱讀中,很多成年聽眾都會陷入一種虛幻的神奇世界之中。”[2]當然,安徒生一生未婚,他一生都在柏拉圖式的愛情中。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安徒生浪漫的性情。
3 安徒生的歷史地位再發(fā)現
如上文所述,在安徒生及其作品中國化的過程中,被中國研究者就中國的國情對其進行過不同的闡釋和解構,從最初的“花妖木魅”到頂禮膜拜,再落實到創(chuàng)作上精神的滲透和對兒童問題的深入思考,安徒生及其作品被國人接受的過程是十分曲折的。豐富神奇的安徒生世界應是常讀常新的,應該被人們闡釋和解構。
到了當代,安徒生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受到評論界的重視,他不再單純是位童話作家,而是一位浪漫主義作家。“安徒生童話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詩。在西方,安徒生始終作為一個抒寫童話的抒情詩人的形象而出現的。”[1]
他的豐富性和多元化體現在他不僅可以創(chuàng)作童話,而且還有很多其他的藝術作品,包括6部長篇小說、6部游記、5部詩集、25部劇本以及3部自傳。可以說,安徒生所以成為安徒生是與他的童話、詩歌、小說、游記、劇本,與他的旅行,與他的剪紙等密不可分的。僅有童話的安徒生是不完整的。他將40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作品明確地用一個丹麥字Eventyr加以概括,這個字的涉及面比童話廣泛得多,這個字的意思不僅包括“故事”,還涉及以浪漫主義手法創(chuàng)作出的兒童散文,散文詩和以現實主義手法寫出的兒童小說。所以,要想真正研究安徒生,必須明確他的全部創(chuàng)作,明白他的身份不再只是童話作家,這才能拓寬思路,指導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 李紅葉.安徒生童話的中國闡釋[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155,139.
[2] Jens Anderson .安徒生傳[M].陳雪松,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44,188.
作者簡介:何玲(1985—),四川成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