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連英
摘 要:日本浮世繪藝術誕生于江戶時代,浮世繪從鄰國(中國)“拿來”明清時期的版畫,發展帶有本國色彩的浮世繪版畫。西漸不僅對西方印象派的改良起到了借鑒作用,并且引發了后來法國的新藝術運動的誕生,幫助法國藝術家探索和革新藝術。本文對日本浮世繪、中國明清版畫(文人畫)、西方印象派發展和后起的新藝術運動作橫向比較,分析同一時期全世界范圍內不同畫派、畫種對于浮世繪的不同反響。
關鍵詞:浮世繪;世俗化;明清版畫;影響
浮世繪是產生于日本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間)的一種民間風俗畫、版畫。“浮世”一詞原指浮華、虛無短暫的塵世,用在藝術上,則引申為俗世、現實享樂世界。“在日本藝術史上,它第一次赤裸裸地追求享樂主義和官能主義。由于它過于寫實地暴露現實百態和社會萬象,因而被京都人稱為‘江戶繪。”[1]但是由于浮世繪逐漸從貴族物品到平民化的轉變,能批量化生產,表達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生活,描繪平民生活細節,所以浮世繪也可成為日本的“百科全書”,既有審美趣味,也具有通識知識的科普功能。
浮世繪的發展從初期的以手繪及墨色單色木版畫印刷(稱為墨折繪)為主;中期套色版畫的錦繪為主,逐漸演變出不同繪畫特色的手法;到了后期,美人畫的主流轉變為渓斎英泉的情色風格;而到了浮世繪末期,1854年,以佩里將軍為首的美國東印度洋艦隊徹底打開了日本封閉的國門,進一步加速了日本美術品向海外的輸出,佩里將軍本人就將大量的日本美術品帶回美國。1859年赴日的英國總領事拉瑟弗德·沃爾考克爵士也收集了大量日本美術品帶回國內。但都因敵不過歷史潮流的發展,在西學東漸,不斷傳入新技術下,浮世繪受到嚴峻的挑戰,在艱難中發展。
浮世繪圖式多數刻畫在報紙上,[2]而出口到歐洲的瓷器是以報紙包裹起來的,以此為契機,浮世繪版畫樣式在無意間流入歐洲,引起當時歐洲印象主義畫家們的注意,給予他們一個繪畫上的新想法,不再專注于傳統的畫法,更多地嘗試日本傳入的新技法,以二維平面、簡練的線條、大色塊表現畫面,局部描畫細節精心構圖,迎來印象派新氣象。[3]惠斯勒也曾說:“直言上帝的藝術已經通過希臘雕塑和日本浮世繪全數傳給了世人。”而明治維新運動讓日本開始登上國際舞臺,積極地參加國際展覽。在巴黎的世博會上,日本將浮世繪作為一種截然不同的東方藝術展示給歐洲人,引起了轟動。在巴黎,商人塞穆爾·賓(Samuel bing)受到了啟發,很快就開了一家名為“新藝術商店(Maison de l'Art Nouveau)”結合日本藝術風格的工藝品店,同時發行日本藝術的雜志,向巴黎的藝術家們宣傳日本的藝術風格。與此同時,在歐洲,藝術家和設計師們早已厭倦之前古典的、學院派的藝術風格,浮世繪上那些優雅的線條、神秘的東方文化、具有異國情調的裝飾一下子捕獲了那些歐洲藝術家們。這是在當時首次提出“新藝術”的概念,并由此成為后來“新藝術運動”的名稱,引發法國新藝術運動的發展。[2]
而中國傳統版畫是如何有意或無意傳入日本的,文獻記載是最早從唐朝使者往來朝貢就已經開始了各方面的文化、政治的輸送,其中也包括“拿來”鄰國小藝術(繪畫)的技法模仿,但卻沒有全盤照抄,這不得不說是日本在學習這方面的優點,在學習外來文化時對于本國的文化特性拿捏得非常準。就像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譯文中所說的,在引進外來文化和繼承民族文化的時候,要有選擇地進行揚棄,將“拿來”的東西與本民族相融,就能開創自己的另一番天地。能發展出極其適合本國的文化——浮世繪,在與中國的長期聯系中,中國繪畫在許多方面都有過與日本繪畫或多或少的聯系,這些聯系加快了日本美術的進程,使日本繪畫迅速發展,繼而在全球占據了一定的位置,為之后的浮世繪的誕生孕育了條件。[4]從這里可以發現為什么作為版畫母體的中國卻沒有在這個基礎上更好地發展本土版畫文化,很大程度是中國傳統的閉關鎖國思想根深蒂固導致的。而繪畫就以版畫為基礎,發展出更多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技法,不但在本國引起一股浮世繪風潮,反映內容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涉及,甚至走出國門,有意或無意地傳播日本文化,從無形的社會價值傳播到有形的國外先進技術的引入,好比現在都在強調各國的軟硬實力的競爭,其實以日本浮世繪走出國門來說,就相當于“免費”將本國的價值觀念送出去,類似于讓別國認同日本,甚至可以說就是同化他國價值觀。日本的“拿來”實在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我們要從中學到的是,文化的傳播不脛而走,信息、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流通,只是因各國國情不同,反映出來的畫風有所差別,在日本是浮世繪,在中國是明清版畫,以年畫、風俗畫為主,在歐洲印象主義后期新技法的轉變和透視、構圖等不再遵循以往傳統畫法繼續進行,而后又有新藝術運動的響應,受到浮世繪的影響,不斷地進行下去。所以,文化在被傳播的地方得到認同、受到啟發,就會在當地得到響應、得到發展。
以此而論,文化的傳播在地理大發現后就已經在悄然進行著,而不是在20世紀才顯現出來,世界的交流日益緊密。從小處而論,在于我們學習先進知識、文化時是否能夠主動,是否能時刻關注世界的動態,不要固守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洋洋得意,要學會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學會洞悉事物的發展,聯系過去與現在,文化在不斷傳播,我們要加強學習,對于自身發展有幫助就大膽吸收,做到兼收并蓄。
參考文獻:
[1] 劉曉路.日本美術史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2] 潘力.關于“日本主義”的思考[J].美術觀察,2008(08):121-128.
[3] 高階秀爾(日).美術史における日本と西洋[M].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1991:12.
[4] 訚璐.淺談中國繪畫對日本浮世繪畫的影響[J].青春歲月,2012(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