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展覽是藝術作為與藝術家共同的重要載體,它記錄整個藝術發展的進程。中國當代的藝術展覽正在由以主題為先的展覽方式走向多元化。在現代化的藝術的影響之下,傳統的展覽也需要更改有關的展覽觀念,在展覽方式、作品創作等多方面進行大膽而有效的變化。
關鍵詞:中國當代;藝術展覽;多元化分析
藝術展覽是作品與藝術家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對整個藝術發展的過程進行了記錄,還能使人才得到發掘和包裝。藝術展覽是消費者與藝術家之間的橋梁,當代具有多種多樣的藝術展覽方式。有單一的、綜合的、商業的、文化的等多種定義。而當下的藝術展覽呈現出從單一的展覽方式逐漸趨于多元化,從以主題為先導的呈現方式逐漸走向成熟。多元化是當下我國現代藝術展覽的必然趨勢。
1 傳統藝術轉型背景
隨著現代主義對我國傳統的藝術的影響,當代的藝術展品開始在世界藝術史上逐漸呈現出特有的形式,不斷引起我國傳統藝術展覽的變化。當代藝術沒有具體的概念,一般當代指的是離當下最近的藝術,在內涵的表達上主要是指具備當下的符號特點以及具備當代精神的藝術。界定當代藝術的方法主要分為兩方面:首先是時間方面,指的是最近出現的新藝術。另外便是藝術形式方面,當代藝術主要是指在傳統藝術中不曾出現的新藝術。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出現了雙年展,這對于當代藝術史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國開始進行當代藝術雙年展,已然成為當地藝術的象征,也逐漸成為當下藝術作品價格評定的重要因素。隨著傳統藝術不斷轉型,我國當下的藝術展覽逐漸展現出多元化的形式。藝術展覽的模式上開始出現了文獻展示等多種多樣的新型展覽。同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這類展覽基本上參照國外的展覽模式,基本處于模仿階段。這與我國初期的藝術創作有聯系,基本都沒有本土化文化的支持,需要從根本上進行新的突破,還需要更加長遠的實踐,才能最終實現適應我國本土化的展覽模式。
2 藝術展覽的發展及其模式
在我國的美術發展史上,經歷了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特殊時期,整體傳統藝術的創作開始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1929年,中國民國教育部門舉辦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全國美展,這個展覽對20世紀初期以來,不同形式的美術展覽的經驗進行了總結,也開了全國美展的先例。1979年,我國出現的“星星美展”開我國近現代美術展覽的先河。整體展覽以人為中心,注重藝術本身表達出的形式語言,關注展覽作品呈現的批判功能,脫離了以主題為引導的單一展覽的禁錮。之后,羅中立先生的《父親》等當代藝術作品的展覽在中國美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中國當代藝術家開始不斷對新藝術世界進行探討。比如人體藝術、傷痕藝術等。在作品的形式上開始對傳統藝術實現真正的變革,從而促進了傳統藝術的轉型。
2.1 美術展覽的發展
從“星星”美展開創當代美術展覽的先河,在30多年的展覽過程中,當代藝術展覽開始由80年代的文化熱到90年代的商業化,逐漸走向當今的多元化。80年代的藝術展覽基本沒有市場,且全民不具備相應的美術意識形態。藝術家僅憑借自己堅定的信念和革命的天性,加以自身滿腔的熱情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在當時的藝術領域闖出自己的一席之地,用一種硬氣逐漸給當時我國的藝術領域注入一定的生命力。當時的藝術展覽基本是藝術家自愿組成,自費舉辦,親力親為的。80年代的藝術家擁有極高的創作熱情,且迫切希望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個性化得到爆發。但中國現代藝術展覽的舉辦也使他們逐漸明白,僅擁有一腔熱情和一份沖動是無法滿足當下時代的發展需求的。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當代藝術開始進入體制,并逐漸趨于平穩,藝術家們相較于80年代而言也變得更加沉穩冷靜。
我國開始被當代藝術批評界輸入“策劃人”概念,而對于90后而言,與國際接軌則是整體藝術界最關注的話題。藝術界開始逐漸出現商業化、國際化等新概念,眾多的藝術批評家都開始作為策劃人的身份來參與國際市場經濟的舞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進步,通信傳媒方式也開始在各大城市普及。我國的藝術文化開始與國際同步,我國藝術家也開始逐漸走上國際舞臺,帶動了“上海雙年展”等互相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再加上諸多策劃人的出現,當代藝術展覽開始逐漸走向多元化。
2.2 多元化的體現
當代藝術展覽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藝術本身的多元化。在“文革”之后,思想得到了根本的解放,藝術家開始擁有了越來越廣闊的創作環境,開始將目光放在藝術形式語言本身。但是當時的藝術大多是對國際藝術的模仿,缺乏超前的藝術理念。80年代后,文化熱開始給當代藝術添加了新的力量。當代藝術也開始逐漸關注藝術本身的多元化和現代化。此后在90年代,藝術商業化逐漸加強,國際之間增強了藝術交流,從而促使藝術市場越發興旺。中國當代藝術開始逐漸走向國際,從最初的模仿到后期的自我成熟。近年來,在威尼斯、圣保羅等地所舉辦的藝術展都有中國藝術家的參與,藝術多元化是當下時代的必然發展趨勢。
另外,藝術的多元還受到市場經濟的作用。90年代,藝術開始逐漸步入商業化和國際化,藝術市場雛形也開始出現,展覽主要以市場作為主要運轉方。在當代藝術展覽中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概念分別是批評家和策劃人。這兩種角色使當下的藝術展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90年代之前,藝術批評家一般是處在理論家的地位。90年代之后,在市場經濟的帶動下,批評家開始變成了實際中可獲取利益的角色。我國在1992年舉辦的廣州首屆90雙年展中,由批評家組成的評審團代替了之前藝術家組成的評選班子。策劃人在藝術展覽中,即策展人。它是一個博物館的概念,在國際上70年代之后,這個經常與藝術展覽打交道的職業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在國內,90年代后期才開始引入該概念。策展人一般是藝術史家或者批評家。但是策展人與上述兩種的不同點在于,它是一種要有一定實際工作技能的職業。他不僅要有批評家們的敏感、藝術史家的知識容量,還必須有一定的公關能力、溝通能力。每個展覽留下的有價值的資料還需策展人進行出版。因此,策展人是一個綜合性的職業。
再次便是展覽機構的大量涌現。近年來,我國美術館、展覽館等藝術機構層出不窮,使得藝術展覽獲取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除了這些藝術機構之外,另外兩種空間也對藝術展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一種是藝術中心,另一種便是替代性空間。藝術中心的特點在于,它沒有特定的收藏,它的穩步發展才促成了替代性空間的出現。替代性空間本不是以展覽的機構或空間出現的。它的原身可能是廠房、倉庫等等有其他用處的場所。而且這種藝術空間不僅僅適用于展覽等視覺藝術,還能適應于舞臺、電影等多個領域。藝術中心與替代性空間是對當下藝術展覽機構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當代的藝術展覽。隨著互聯網不斷進步,當代藝術展覽逐漸邁入多元化的進程。我國當代藝術展覽的發展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首先,市場經濟的推動作用使得藝術市場開始形成,藝術開始逐漸商品化,這都需要依賴當下市場的發展。其次,藝術展覽相對于音樂、體育等廣受大眾參與的領域還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因此,文化的互相交流中還出現了一種逆差的現狀。再次,在當代藝術展覽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某些全國的美術展覽不能展現我國美術的真實水平和最新進展情況,從而逐漸失去了領導美術的作用,這種情況短時間之內無法改變。比如,我國藝術展覽中,對多媒體等新興的藝術語言和表達形式會出現抵制,自下而上地進行選拔的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展覽的公開性和權威性。另外,批評家亂象也開始在90年代出現,許多批評家只要展方給提供一切食宿便可凈說好話。沒有明確管理制度的藝術展覽活動仍然是不完善的。策劃人做著與美術館長相同的事情,承擔相同的責任,導致個人學術與行政無法區分。我國當代藝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且開始走上國際,在國際舞臺上有一定成就,但是中國策略依然存在著問題。這些當代藝術展覽中存在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我國藝術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3 傳統藝術展覽模式的多元化發展
以全國美展作為代表的傳統展覽模式的變化:隨著當代藝術不斷發展,雙年展模式開始成為我國青年藝術家進行作品展覽的首選方式。與當代藝術展覽的日漸活躍相較而言,以全國美展作為代表的傳統藝術展覽方式開始呈現出工程化以及程序化的特點。盡管全國美展在我國的藝術展覽中仍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全國美展與當下的藝術環境之間出現了偏差,導致觀眾逐年減少。一般而言,全國美展關注對各類藝術學院的創作成果展示,而忽視對社會文化的關注。因此,在我國當代文化的影響下,傳統的官方展覽也需要結合時代潮流,轉變傳統的展覽理念,在作品匯集、創造和展覽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改善,關注當下新型的藝術形式,尤其是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現狀以及影響的關注,這也展現出傳統畫展的本質性變化。比較當代藝術展覽的變化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藝術形式的增加。在藝術展覽的不斷進步中,參展的畫展開始不斷變多,參展類別也日益豐富,幾乎包含了藝術界的所有品種。近年來,開始將藝術設計加入藝術展覽的行列。為了順應社會的變化和時代的需求,藝術展覽設置了不同的展區,并在全國各地邀請多種作品加入競爭機制中,在對藝術品的評選上也開始逐漸注重繪畫種類的分布。
第二,展覽的主旋律弱化。藝術展覽講究主旋律,但并不是參照傳統畫展的唯主題論。在我國近年來舉辦的多次藝術展覽中,前期的展覽注重自身的反思,而后期的展覽則將目光放置在創新方面,但是二者都有較為明顯的主題。這不僅受到文藝政策以及整體環境的影響,也是當下時代特征的體現。同時,需要注意藝術展覽雖然需要主旋律,但是也需要藝術家為了切題而導致浮躁的心態。當然,并不能排除作品參加評選的原因。這種行為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展覽的心靈震撼效果。在藝術展覽中,我們需要協調主旋律和藝術之間的關系。講究主旋律并不等于空喊口號,而要在作品中體現出相關的美好的東西。
第三,參展作者不再論資歷。隨著我國當代藝術的不斷進步,開始涌現出一批資歷深厚的美術家,并在往屆的藝術展覽中都有一定的成績。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今天的展覽并不僅限于資歷深厚的藝術家,在展覽標簽上也不做突出表示。這是藝術家淡泊名利的正確做法。當然,這種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好作品出現。如何將此矛盾解決也是我國藝術展覽組織者需要考慮的。
第四,評選標準多樣化。藝術的評判標準并不僅限于技術層面,沒有相應的品評標準。因此,在對作品進行評選時要從全局出發,將現狀與歷史結合,既看整體,又看個別,盡可能地使評論更加的公平客觀。評選展覽時需要照顧到各個不同的畫種。藝術是有派別、品位和個性區分的,不能直接作為橫向的比較,要進一步提倡藝術的多元化,將注意力放置在作品自身的藝術特征以及最終影響力上。
4 結語
在當代藝術的不斷進步下,我國藝術展覽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和變化,但是這種變化相較于當代藝術的發展,還不能真正滿足時代的需求。但不管是直接的推進,還是在不斷出現的問題中曲折前進,縱觀中國當代的藝術展覽可以發現,多元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藝術展覽的時代特征。
參考文獻:
[1] 曲晨.新媒體環境下當代藝術展覽的交互性探究[J].工業設計,2018(09):149.
[2] 孫鵬.多元化藝術教育模式的建構——德國當代藝術教育解析[J].藝術教育,2018(18):131.
作者簡介:聶倩雯(1988—),女,江西樟樹人,本科,初級職稱,經濟師,綜合管理部副經理,研究方向:藝術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