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華夏文明中最早的文字就是誕生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作為漢字的開端,甲骨文承載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后人對于甲骨文的研究從未中斷過,并且由甲骨文衍生出了一種新的書法形式。本文就陳愛民教授的學術專著《20世紀甲骨文書法研究》進行了相關解讀,對于著作中的主要觀點進行了剖析,從而為甲骨文書法研究以及文化傳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陳愛民;甲骨文;書法研究;文化價值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與埃及、印度、蘇美爾、馬雅相比,我國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是唯一沒有失落的古文字。甲骨文是華夏民族文化中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甲骨文不僅是三千年前商代王室占卜用的文字,而且承載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殷商甲骨文是成熟而系統的古文字,是漢字的鼻祖,由它演變而成的后世的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其結構基因沒變,共同構成了一部中華文明史,同時,也形成了我國獨有的書法篆刻藝術。
殷墟甲骨文1899年被發現,一百多年來,無數學者、書畫家研究其奧妙,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早期有王懿榮、王襄、劉鶚、孫詒讓等先驅,繼而有“甲骨四堂”(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取得了輝煌成就。民國時期,被學術界稱為“甲骨四少”的唐蘭、容庚、柯昌濟、商承祚,也成就斐然。之后,甲骨學者胡厚宣、陳夢家、于省吾、葉玉森、徐中舒、嚴一萍、李孝定等,書畫家丁仁、王雪民、楊浣石、簡經綸、楊仲子、丁佛言、孫儆、童大年等也以甲骨文為載體,集詩、集聯,進行書法、篆刻藝術創作,把甲骨文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新中國成立后,又涌現出一大批甲骨文學者和書畫家,如李學勤、楊升南、王宇信、劉一曼、姚孝遂、裘錫貴、宋鎮豪、趙誠、李宗焜等,書畫家潘天壽、鄧散木、諸樂三、陸維釗、錢松嵒、陳恒安、沙孟海、潘主蘭、徐無聞、劉江、魏峰、徐利明、陳愛民、朱彥民等,他們潛心研究甲骨文及藝術創作,努力探索,出版專著,舉辦甲骨文學術或藝術研討重大活動,使甲骨文研究工作得到空前發展。目前,在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都有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和機構。現在“甲骨學”已成為國際性顯學。2006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真可謂“一片甲骨驚世界”。
隨著海內外甲骨學研究的蓬勃發展,其研究領域或分支也越來越細,如文字學、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藝術學等,目前,甲骨文書法篆刻等藝術研究已蔚然成風,許多書法、篆刻家開始涉獵甲骨文藝術創作,并以這一獨立書體活躍在當代書壇。
那么,怎樣研究甲骨文書法藝術及其創作規律呢?南京曉莊學院陳愛民教授的專著《20世紀甲骨文書法研究》是一部具有很高價值的學術著作。此書資料宏富,章節分明,圖文并茂,論證充分,并以精辟的語言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20世紀以來,甲骨文書法藝術形成和發展的諸多問題。陳教授認為,根據不同時代可以將甲骨文書法分為兩大系統,一類為殷商甲骨文書法,是指殷商人以甲骨為材料,以刻刀為工具,契刻而成的甲骨文書法。此類書法具有原創性和生發性,盡管是當時的占卜用文字,但它具備潛在的書法藝術性,因此,陳教授把這類書法稱為“原生態甲骨文書法”。另一類是近現代甲骨文書法,是指20世紀以來書法家以宣紙為材料,以筆墨為工具書寫而成的甲骨文書法,所以,稱其為“演生態甲骨文書法”。
為了研究20世紀以來的演生態甲骨文書法,陳教授將這類書法從首創到發展分為四個時期。他認為最早涉獵甲骨文書法篆刻的應該是天津孟定生、王襄及其弟王雪民和羅振玉、楊浣石等人,這是1900年至1921年間的事,他將這一時期定為最早的“發生期”,這一新的論述糾正了人們認為最早寫甲骨文書法的是1921年羅振玉的一貫想法。筆者認為,這一新論點是中國甲骨文藝術史上的一大亮點,也是陳愛民教授研究甲骨文藝術史的一大成果。之后,1921年至1949年這20多年來,不但羅振玉書寫甲骨文,同時還出現了一批甲骨文學者和書畫家,集詩、集聯,書寫、篆刻甲骨文,形成了一定規模。陳教授將這一時期定為“形成期”。從1950年至1977年,這個時期是個特殊的年代,甲骨文書法沒有更大的發展,人們書寫甲骨文基本上是臨摹(延續)前人的模式,所以他將這個時期定為“延續期”。1978年至1999年被定為“轉化期”。因為陳教授認為,20世紀前期,書寫甲骨文的學者和書畫家,都是集學術、藝術于一身的“通人”,但到20世紀后期,這種人物逐漸減少,加上甲骨學科分支明顯,甲骨文學者主要從事甲骨學研究,而甲骨文書家則以從事甲骨文書法篆刻藝術創作實踐為主,這樣,通人逐漸向專家轉化。特別是到20世紀后期,全國書法熱興起,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受眾已從文化精英轉向了普通大眾。所以,這個時期被陳教授定為“轉化期”,筆者認為是極其準確的。
當前,甲骨文書家們提出“回歸甲骨,走岀甲骨”問題,陳教授認為,由于甲骨文書法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斷裂,首先應該是識字和用字,其次是對甲骨文的審美特征和書風的認知與感受。筆者認為,這是他對“回歸、走出”甲骨文的詮釋。
陳教授認為,甲骨文作為迄今發現最早、相對成熟并具有一定系統的古文字書法,其歷史斷裂跨度之長,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為了跨越歷史斷裂,20世紀以來,一大批會通古今或學貫中西的文化精英前赴后繼,投身于艱深的甲骨文研究與甲骨文藝術實踐中,古老的甲骨文在新的歷史情境中獲得了新的生命。他還指出,20世紀甲骨文書法的藝術變遷始終與殷商甲骨文歷史還原研究休戚相關,呈現出與其他書體不同的個性,要使當代甲骨文書法、篆刻藝術得到健康、持久的發展,陳教授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尋求學術的支撐。陳教授認為,20世紀甲骨文書法的變遷,由20世紀前期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相互融合到后期的逐漸分離,各自走向獨立。具體表現為:由通人向專才,由文化精英向普通大眾,由個體向社團等多方面、多層次的轉化。陳教授分析,這樣有可能使甲骨文書法逐漸失去其本應擁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深度。筆者認為,陳教授的擔心有一定道理(體現了學者對當代甲骨文書法的人文關懷),就目前書寫甲骨文的作者的情況來看,一種是甲骨文學者,但早已失去了20世紀前期那些文化精英的修養和能力,現在的甲骨文學者基本上不懂書法規律,筆墨功底欠缺,所以這些人寫出的書法作品生硬,不具美感,因為對書法藝術感悟太差,所以更不具觀賞價值。另一種是筆墨底蘊深厚的書家,但因其不懂甲骨文基礎知識,對文字學缺乏研究,全靠查字典,所以其創作的甲骨文書法作品中常有錯別字、造字和不規范的現象,降低了作品藝術價值。要解決這一問題,正如陳教授所指出的,甲骨文學者和書法家都應該尋求學術或藝術上的支撐,這樣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學術性、藝術性過硬的好作品。
第二,藝術敏感的養成。陳教授建議,要通過對甲骨文拓片的研究感悟,提升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特性的認識,比如,近距離觀察甲骨實物,更能得到新鮮的認知,還可以通過考古文物、書法報刊,獲得對甲骨文書法全方位、立體的感知。他說,要不斷拓展自己的藝術視野,提高藝術悟性,為甲骨文藝術創作尋求持久的靈感。還可以配合模仿(臨摹、創作)來增強對甲骨文藝術的感知敏銳性,只有在充分把握甲骨文書法藝術特性的基礎上,才能進入甲骨文世界,進行創作,進一步感知甲骨文書法的藝術價值。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學習甲骨文藝術創作的可行性實施方法,藝術家應該敏感地看待一切事物。這也是藝術家的職業習慣,必須養成。
第三,藝術價值的確認。陳教授指出,原生態甲骨文作為一種超越時空的獨特藝術載體,具有永恒的藝術價值,這是陳教授從美學角度對殷商甲骨文的評價。事實上,原始的甲骨文簡樸、有趣而純真,具備潛在的書法藝術魅力,當代書法家看慣了篆、隸、楷、行、草各體書法,對傳統書法那種平庸、流俗和雷同的現象產生了厭惡和抵制的心態,關注甲骨文這一新的書體時,將有一種新的感覺,從而投入更大的熱情。陳教授從藝術心理學角度指出原生態甲骨文一旦與當代書法家精神結合,會給甲骨文書法創作帶來無窮的動力。
第四,既有模式的超越。20世紀甲骨文書法家創作的先行者,其形式和內容對后世影響很大,但從后期甲骨文書法、篆刻創作來看,當代卻產生了同一現象,表面上興盛發達,而背后潛藏著雷同化、公式化的傾向。陳教授認為,甲骨文書法同其他書體創作一樣,應該不斷創新,應該從書寫格式到用筆、結構以及風格、意境展開探索和創新。我們喜歡先賢們的甲骨文作品,但不能容忍當代甲骨文書法與先賢們是一個模式。陳教授提醒我們,即使是先賢成功的創作模式,對于那些不善于借鑒的人,也不過是一個美麗的“陷阱”。所以,目前追求多樣化、個性化的審美創作是必然趨勢。這里他特別強調,當代甲骨文書法創作既不是殷商甲骨文的“克隆”,也絕非近賢甲骨文書法作品的純然模仿和拷貝。他認為,當代書法家應該把原生態甲骨文書法中的藝術意蘊發掘出來,為演生態甲骨文書法提供資源,同時,在當代甲骨文書法實踐中要批判地繼承和創造。他指出,當代甲骨文書法的職能在于創造充滿情感內涵的甲骨文形象,對于當代甲骨文書法家而言,只有回歸體驗先民創造的原生態甲骨文書法,并善于借鑒20世紀甲骨文書法,尤其是民國時期的優秀傳統,繼而融入自己的個性和藝術情趣,才能真正進入甲骨文書法創作,實現甲骨文書法的可持續發展。
關于我國當代甲骨文篆刻藝術創作的現狀,陳愛民教授以高瞻的學術語言闡述了這一切。目前,許多甲骨文學者不注意書法藝術修養,許多所謂的甲骨文書法家更不認真研究甲骨文學問,再加上社會惡俗的影響,書法家自身的浮躁,現在的甲骨文書法展覽作品中常常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甲骨文藝術創作是一種創造性的艱辛勞動,作品中必須注入書家的真摯情感和熟練的藝術技巧,這種情感與技巧來自書家本人的經歷、學識、修養、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情趣,決定了不同的個人風格,決定了不同藝術語言的表達。所以,殷商時代原生態甲骨文書法與現代演生態甲骨文書法相結合,是一種新的創造,必須強調其藝術創作規律,強調甲骨文學術內涵,提升對甲骨文書法、篆刻藝術的審美情趣,以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當代書家擔負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任務,這也是當代甲骨文書法篆刻家的歷史使命。
縱觀中國書法史,各種書體的演變都是借鑒傳統而發展成為新的傳統的。陳愛民教授的專著《20世紀甲骨文書法研究》以大學者的眼力,站在唯物主義立場,通過對甲骨文學、書法學、比較學、美學、藝術心理學的綜合研究,全面評述了原生態甲骨文書法與演生態甲骨文書法的變遷。
筆者認為,這部著作是當代甲骨文書法理論研究的精品,更重要的是這部書填補了中國書法史上甲骨文書法篆刻史的空白。這部書能讓人受益匪淺,筆者由衷地贊美它、推薦它。
作者簡介:魏峰,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