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有關跨學科交叉課程出發,對其所涉及的內容通過微課的方式實現,方便學生進行碎片化、個性化的學習,從而更好滿足培養復合型、深層次設計人員的社會需求。
關鍵詞:環境設計;交叉課程;微課設計
1 核心概念
1.1 跨學科交叉課程
跨界設計是當下設計領域的一種常用的思維方式,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需要構建包括大量邊緣學科、綜合學科在內的知識體系和綜合性的設計思維能力。一些常見的設計項目,如景觀建筑設計、公共藝術設計、展示空間設計等,均要求學生在環境設計的基礎之上,同時掌握建筑設計、雕塑、景觀植物學、版式設計等課程的相關知識點。
1.2 微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廣泛。2015 年7 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頒布,明確提出“鼓勵學校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鼓勵學校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等方式,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多種多樣的信息化學習方式隨之產生,成為傳統教育資源的一種補充。
微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美國的一種“微型課程”,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是一種依附于學科課程的微型學習單元。微課最初的目的是讓更多人在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下,學習到專業的知識。在我國,微課的概念是由胡鐵生老師首先提出的。他指出微課是一種在線網絡課程,它是依托于網絡的存在,它的載體是教學視頻,突出“微”,然后它呈現的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簡明扼要,它的應用環境相對較靈活,支持多種學習方式。
本文中研究的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與環境設計專業相關的跨學科課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進行課程的設計。主要目的是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方便學生進行個性化、碎片化的學習,打破學科界限,打破傳統的單一學科專業課程學習模式,將兩個相鄰學科中的相似課程有機地融為一體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形成開放的、有機的知識網絡。
2 與環境設計專業相關的跨學科交叉課程
2.1 環境設計與家具設計
在環境設計中,涵蓋了包括居住空間家具、辦公空間家具、公共空間家具、室外家具等不同空間的家具設計,家具作為環境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影響了整個環境設計的風格定位和最終空間效果的表達。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包括家具在人體工程學影響下的尺度把握、使用功能、材質、風格定位等,進而根據空間設計方案進行合理的選擇或原創設計。
2.2 環境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
以展示空間設計為例,環境設計考慮的是空間布局及空間中各界面之間的關系,視覺傳達設計考慮的某一界面的展示表達。在環境設計時,如果能將展板設計的規則和方法一并進行思考和設計,將會使整個空間更為合理,界面設計更為流暢。
以設計方案文本表達為例,學生需要通過相應的文本或展板,進行設計方案的展示。編輯文本的過程中,涉及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版式設計的基本原理,圖文搭配的技巧和方法等,而這些細節常被學生忽視。
2.3 環境設計與植物學
植物是室內外空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室內的居住空間、商業空間、辦公空間、醫療空間、教育空間等,室外的城市公共空間、私家庭院空間、城市垂直綠化、屋頂花園等,植物造景處處可見。這就要求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掌握基本的植物學知識,了解常見的喬木、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藤本植物等不同類型植物的生長習性及其之間植物配景的方式和原則,結合所設計方案的鄉土樹種,進行因地制宜的、更為經濟合理的設計。
3 微課設計
3.1 主題的確定
設計文本是環境設計專業設計師與客戶交流的最直觀的方式,版式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也是環境設計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專業素養之一。但是在學習中,學生們常常會忽視這一環節。通過十分鐘左右的微課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補充這一知識點的缺失。以環境設計中景觀文本的表達為例,結合視覺傳達設計有關版面設計的原理,進行“網格設計在景觀文本中的應用”這一知識點的講解。
3.2 教學過程設計
在教學內容上,講解版式設計相關知識點,提高學生對于版式設計的表達意識,掌握頁面中點、線、面基本元素的結合以及培養學生有圖片整理、色彩搭配的能力。網格設計是版式設計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設計方法,通過網格可以有效地劃分元素并分布區塊,從而更好地掌控版面的比例和空間感,結合環境設計文本的特色,更好地插入效果圖和設計說明,進行方案的展示。讓學生在文本編排時養成首先確定版面的主要結構,然后設計文本框架,再確定版心、頁邊距尺寸等內容。講解對稱式網格、非對稱式網格等不同格式的含義并舉例說明其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過往文本排版設計作業點評的方式,進行優劣排版的對比;還可以通過視頻插入的方式,帶領學生參觀各大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展,開拓學生的眼界。
4 總結與展望
微課作為“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實踐的創新產物,遵循“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碎片化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構建更為完善的知識體系,提升全方位的設計思維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胡新星.我國“慕課”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5.
[2]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作者簡介:余然(1987—),女,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