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城市家具為出發點,分析其構成特性,探索城市家具對城市空間活力的影響,通過對比城市家具在不同空間的活力程度影響,闡述城市家具對情感化的影響,進而論述城市家具是如何延續城市空間活力,以及產生空間拓展效應的。
關鍵詞:城市家具;空間活力;情感化
1 城市家具的概念
何為“城市家具”,最早沒有這個概念,它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形成的。城市不斷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功能設施也在隨之增加。原本的街區只需要簡單的功能設施就可滿足,但隨著使用者需求的提高,產生了多樣的城市戶外設施,城市家具也從單一的功能類設施演變成多種多樣的戶外小品,既可以是功能性設施,也可以是景觀構筑。它們的存在無不體現城市家具是具有公共性的景觀設施,其中,以人為本是它的核心理念。
2 城市家具的具體特性
2.1 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城市家具”代表的是一個地域文化的傳承,如果建筑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門面,那么城市家具就是門面上的裝飾符號,是一種細節。人們在城市中行走、徘徊,最能從身邊的使用物直觀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細節。作為一種符號化元素,它所帶來的文化體驗是非常直觀的。
2.2 藝術性元素
“城市家具”遵循美學法則,設計中結合了本地區的審美習慣,使得城市家具既能融入環境,也能突出主題。
2.3 環境融合的設計原則
城市家具作為“城市空間”的衍生品,其特性應與環境融合,否則會給人不適感。城市家具往往會根據其形態、顏色以及組合方式與環境氛圍進行統一,從而在環境中顯現出來。
3 城市家具對空間活力的塑造
3.1 空間活力
人們在漫無目的地行走時通常會被一些有趣的空間吸引,從而駐足觀賞,進而激發人的獵奇心理,吸引更多的人。城市家具設計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通過調研,發現當區域的城市家具整體水平較高時,雖然總體發生的運動頻率不變,但是豐富的空間層次以及良好的設施會產生一種吸引力,提高人們駐足、游覽、觀賞、休憩的活動頻率,提升空間活力。相反,單調的空間會讓經過的人有一種枯燥的感覺,人們也就不會關注這里,反而會被熱鬧的人流引到另外一個空間。
因此,城市家具對于空間活力的影響程度是梯級線性的,本文定義了四種活力程度。
(1)無設施或者少設施的空間:通常是一種過渡空間,缺少功能性設施,場地單調,枯燥無味,沒有激發行人的興趣,停駐頻率降低,活力值低。
(2)滿足功能性的空間;此類空間一般是等待區或者休閑區,滿足了使用功能,但是缺少吸引人流的興趣點,使用者多是為了使用而駐留,它的參與性是隨機的,高峰期參與性高、低峰期參與性低,其活力值是一種線性的走向。
(3)有趣味的空間:一般為空間節點的定位,城市家具具備一定的美學,功能齊全,造型具備一定的特點,能夠加大產生活動的概率,從而吸引行人,其活力值是穩定上升的。
(4)層次豐富的空間:此類空間是重點設計的空間,具備形象展示功能,充分考慮了人的心理訴求,以及如何吸引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參與性,城市家具能夠與景觀、建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甚至會產生“空間拓展效應”,有目的地吸引大量人群,引其駐留。與上述3種空間不同,此類空間的活力值是特定性的上升方式,缺少隨機性的干預。
3.2 空間拓展
城市家具在人為的使用過程中會與城市空間產生共鳴,從而發揮滿足人們情感需求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針對五感產生影響,進而轉化為一種想法,引導人的行為。城市家具的設計形態、點位布置、視覺顏色等各個方面的因素能夠觸動場所中人群的情感因素,產生引導、限制行為。例如,燈具與坐具等城市家具對人的行為有一種引導作用,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到規范的作用。在夜間行走時,人們會偏向光亮的區域行走,這是因為人的趨光性限制了人的行為,其中燈具發揮了主要作用。而垃圾桶在限制人亂丟垃圾的行為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提供了一種目標導向,規范人群丟垃圾的區域,從而規范了公共衛生秩序。
這種心理引導行為會逐漸發展成一種“空間拓展”行為,特定空間的城市家具的引導性行為會提升受眾對空間的預期,從而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吸引人們往空間中移動,增大本空間的“活力值”。通過對麓湖紅石公園的調研,筆者發現城市家具所引發的“空間拓展”效應是從一個切入點發散的,以兒童參與為出發點,激發兒童的興趣。場所環境中充斥著兒童好奇的情感因素,夸張且有樂趣的互動展示將兒童吸引到場所之中。然而設計者不僅僅考慮了一個年齡段的需求,也針對不同年齡層面的需求進行了設計,為老年人群提供舒適的休閑設施,通過觸摸、感受、聯想激發情感上的共鳴,在陪伴兒童玩耍時也不會感到乏味,進而連接小孩與老人或成年人,提升了空間活力。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受眾對場所產生一種共鳴,擴大了原有空間的吸引力。
4 結語
城市家具設計能夠與城市空間產生共鳴,提高活動發生的頻率,進而實現城市活力的延續。目前,設計師需要考慮城市家具與空間的同一性,抓住人的心理需求,凸顯城市家具對空間活力的影響。因此,設計師更應該以城市家具設計為切入點,從設計語言、形態表達等方面,探索提升城市活力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付雷,公偉.“社區藝術”在住區公共空間中的應用研究——以北京回龍觀社區為例[J].設計,2018(17):20-22.
[2] 付予.論城市家具的場所精神[J].藝術科技,2013,26(03):303-304.
[3] 劉韓昕.城市家具與城市空間營造[J].城市建筑,2017(29):96-99.
[4] 孫磊.基于環境因素的隱形形態城市家具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02):143-146.
作者簡介:張楠翔(1993—),男,福建龍巖人,2017級學士,四川美術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