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愷翼
摘 要:圖形創意課程,在美術教育中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學科,注重人的大腦快速反應訓練,以及思維創新能力培養。兒童階段的學生大腦思維活躍,在兒童美術教育中,將圖形創意引入其中,能夠很好地保護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與創造力,在接受美術教育過程中,能夠不被造型因素限制而完成藝術創作,培養良好的藝術素養,提升創新思維與能力。文章將簡單分析,圖形創意引入兒童美術教育的優勢,結合兒童階段學生的特點,進行圖形創意課程的設計。
關鍵詞:圖形創意;兒童美術;教育
素質教育是當前義務教育的重心所在,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創新與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也是新時期對教育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美術教育因其獨特的思維方式以及較強實踐性的創作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針對兒童階段孩子的活躍思維,將圖像創意內容引入到美術教育中,相信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1 圖形創意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意義
圖形創意課程作為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引入到我國,已經有二十余年,被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所重視,并不斷完善。對于中小學階段的兒童美術教育,創造力的培養十分重要,而且相對于大學階段而言,兒童時期創造能力的培養更具一定的優勢。兒童美術教育中開展圖形創意課程,是很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兒童對于新鮮的事物較為敏感,有趣的創意圖形,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因為圖片在一定程度上,會比文字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而創意圖形又比普通的圖片更具藝術趣味,更容易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帶給兒童愉悅感。
圖形的可視性、生動性與準確性,能夠直觀的體現信息,用來輔助兒童教學非常適合。兒童時期學生的抽象思維正處于發展階段,在美術教育中通過具象的圖像來引發創意,更為直接有效。目前,圖形創意已經不只存在于藝術作品中,人們生活中處處都有圖形創意,例如廣告、網絡、生活超市等,兒童也早已在生活中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創意圖形,被無意識的引導思索,并引發興趣,這為圖形創意課程,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開設提供了現實條件。圖形創意,追求的是運用創造性的思維來表現和傳達創新思想,對于想象力、創作力的能夠培養有著重要作用。
2 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圖形創意課程設計
2.1 兒童美術教育中圖形創意課程的教學重點
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圖形創意課程,重點不在于設計作品的結果,而是教會學生怎樣去觀察,如何去分析,最后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準確的表達,課程要注重教與學之間的互動,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既能夠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又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創新思維來思考問題。
首先,兒童學習興趣的激發。兒童美術教育過程中,需要把握兒童在每個成長階段的心理特點,運用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來保持對美術的興趣。圖形創意課程在這一點上,極具優勢,創意圖形較強的趣味性和視覺沖擊力,能夠很輕易地吸引兒童的視線,多樣的課程編排,豐富的教學內容以及獨特的訓練方式,利于引起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課程中,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來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在進行美術教育過程中,多數都是以物象造型、色彩是否準確,來作為學生進行美術創作評判的標準。
2.2 圖形創意課程的具體實施
兒童美術教育中引入圖形創意課程,要明確具體方法,根據兒童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進行具體的課程設計。兒童階段的學生,想象力豐富,可以從簡單直接的聯想培養能力來入手,當然,聯想也是有針對性的,可以通過某一事物的外形等方面來進行聯想,對于結果沒有制約,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答案。
首先,培養兒童觀察能力。在兒童的腦海中,進行聯想的事物是不受局限的,在進行聯想前,要教會學生怎樣進行觀察。觀察是對一件事物進行認知的重要方式,通過觀察也能夠讓兒童的知識面更為廣闊,在聯想的時候也能夠有所依據。培養觀察力,不要局限于課堂之上,更要滲透到生活中,引導學生學會并習慣從多個角度觀察身邊事物,逐漸提升觀察力。
其次,進行聯想思維的訓練。在兒童成長時期的學生,對于抽象理念已經有初步的概念,但是仍然需要實物的支撐。針對此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較為簡單的實物聯想訓練。即通過觀察之后,對腦海中的各種信息元素進行發散聯想,將多種元素相互作用,得到一個全新的形象。聯想訓練也要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進行,比如相關聯想、相反聯想、因果聯想、色彩聯想等。
另外,兒童美術創意課程,可以與手工結合。好奇心強、喜歡擺弄是兒童的天性,兒童不同的材料與工具,更能夠引發兒童進行探索的欲望,尤其是一些造型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通過一些剪貼、拼接、泥塑等方式進行創意造型的設計,而通過手工操作,更能夠體現學生的創意,作品完成學生體會到成就感,也就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 劉媛妹.圖形設計課程教學實踐與創新研究[D].河北大學,2010.
[2] 李玉霞.圖形創意與幼兒美術教育[J].安徽文學,2011(01).
[3] 陳悅帆.圖形創意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探索研究[D].南昌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