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藝銘
摘 要: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大變革的時代,本文就西漢南越王墓展品戰國青瓷獸首尊的獨特造型,分析該時期“重人輕天”在仿青銅器的原始青瓷器造型上的影響:崇尚天然人美、自然樸實,強調實用功能。注重個體精神的自由抒發,生動活潑的造型多了人性的親切,少了宗教的威嚴和高高在上的疏離感。區別于以往器物的造型,更加注重生活化和藝術化,表現出時人對藝術與審美的追求和對人的重視。
關鍵詞:青瓷獸首尊;春秋戰國;“重人輕天”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是文明最輝煌燦爛的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思想文明的高度繁榮使得這個時代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改革與爭霸并存的年代,隨著奴隸制度的瓦解,中國的經濟、文化逐漸走入了變革的高峰。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知識文明的進步引起了社會思想領域的重大變革,“重人輕天”思想應運而生。
在西周時期,“敬天保民”的思想盛行,認為首先要以崇敬虔誠的態度對待上天,其次,以愛護重視的態度對待人民。雖然那個時期,“天”依然居于首位,但是“人”的重要意義被提出,也是思想的重大轉變。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們對此進行了繼承發展,“人”被明確擺在了首位,其余被放在人的附屬地位。儒家思想中“仁”作為其理論核心,是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標準。“仁以處人”,愛人就是“仁”的本質內容。儒家的理論講的就是人倫道德,無疑將強調“人”的思想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到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墨、儒、道、法等學派對社會的變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一時間,這種重視“人”的思想更是產生了劃時代的變革。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掘和釋放,繼而推動了整個時代的文明發展。這也是從后世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是中華文明最輝煌燦爛的時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段時期,除了思想上的進步,在器物的設計上也被刻上了時代思想的烙印。青銅器的設計開始注重“重人輕天”的思想。這一思想最重要的體現就是青銅器逐漸走下神壇,走出宗廟祭祀典禮,而融入社會上層階級的日常生活之中。器物上裝飾的紋樣風格也產生了重大變革:一是以蟠龍紋代表的更簡潔、細密的變形動物花紋成為主要紋樣,戰國晚期更以幾何紋飾帶取代通體滿飾的紋飾傳統;二是出現了表現社會日常生活的寫實圖案紋飾。銘文則由刻在器物內部轉變為刻于器物的表面,甚至有金銀錯工藝的裝飾。
春秋戰國時期,原始青瓷發展逐漸進入鼎盛時期。作為我國著名的傳統瓷器,它也是從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
這個階段原始青瓷的器類豐富程度超過以往,原始瓷器的形態趨向于更豐富多樣和日常化,其制作工藝也有了明顯的改進,胎、釉、制作、燒造等技術一度達到頂峰。浙江安吉高禹吟詩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原始青瓷鼎,形狀獨特生動,裝飾工整秀麗,不再注重呈現高高在上的精致視覺效果,而是仿照自然動物造型,是日常化、平民化的器物代表。
走下神壇,漸漸步入普通百姓家的瓷器物件,無論是其外表造型還是紋飾,都蘊藏著深刻的社會思想變革的痕跡。冷冰冰的器物,造型逐漸多樣化、日常化,褪去居于廟堂之上的華麗外衣,進入自然樸實的狀態。
仿青銅器的青瓷器設計也沿襲“重人輕天”這一觀點,崇尚天然人美、自然樸實,強調實用功能。區別于以往鼎的造型,更加注重生活化和藝術化。
以戰國時期青瓷獸首鼎為例。鼎采用直口弧腹三足,形態規制,制作精良。獸面采用模制,立體獸首紋樣作為裝飾。胎體堅硬、釉面不均,釉色偏青,有光澤。
縱觀這些尊、鼎器物,可以看出以“人”為主、“重人”思想的一脈相承。重視人的觀念,就意味著輕視神權。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重人輕天”思想的盛行,人們更加注重個體精神的自由抒發。《左傳》中講“夫民,神之主也”,意思是說人民群眾就是自然萬物的主人,當然在今天看來,這一思想不免有些唯心主義的偏頗,但也是當下重視“人”思想的體現。儒家思想先驅孔子在鬼神問題上始終秉持存疑和中庸的態度,他曾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說連為人處事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能去處理“鬼神”的事情,就是將“人”放在首位;思想家孟子雖然繼承了孔子的天道、天命觀,但在天命論、天道觀中強調“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這句論斷強調了得民心的重要意義,弱化了“鬼神”“天意”的主宰作用。到了荀子時,儒家的天命論、天道觀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他在《天論》一文里論述了天是自然的客觀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規律,沒有理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會因為人的善惡而變其運行的規律。他呼吁人們不要迷信上天,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自然作斗爭,從而“制天命而用之”,使天地萬物為人所控制、所利用。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無疑在當時社會有著重大的積極作用。
在那個戰亂頻發的時代,勞動人民常常被推向苦難的深淵,統治者意識到不在高居廟堂之上祈求上天的庇佑,發現戰爭的成敗取決于民心的向背。這種愛民、重人的思想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勢必在器物的鑄造中表現出痕跡。
“重人輕天”思想的盛行,除了獲得眾多思想家的認同和支持之外,也順應了勞動人民的強烈意愿。當時原始青瓷器的塑造,造型生動活潑,部分器物還裝飾牛、羊等動物,大多加上器蓋,實用且美觀。更注重對日常生活的描摹,多了人性的親切和生活的氣息,關注現實,少了宗教的威嚴,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思潮,表現出時人的藝術審美,體現了“重人輕天”的思想精髓,也奠定了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礎。
在今天,無論經濟、社會、文化如何變革,“人”的重要性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正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發展的一脈相承。與相隔千年的春秋戰國遙相呼應,必將成為人類思想寶庫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參考文獻:
[1] 周至杰.社會轉型與春秋戰國人學思潮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 吳雁南.春秋戰國社會思潮概論[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3] 沈芯嶼.杭州地區出土戰國原始瓷調查報告[J].杭州文博,2014(01):18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