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河
摘 要:曾銑生活于正德、嘉靖年間,是從普通百姓成長起來的一位官員。史學研究中,著名人物因史料豐富,便于研究。曾銑也因曾巡按遼東、總督三邊而在學術研究中受到關注,與其相關的史料也主要集中在以上兩個時期。故關于其人的研究也多與遼東和“復套”相關。本文擬避焦點而研究其出仕前的生活,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搜集和梳理,還原一個官員出仕前的生活情景。
關鍵詞:曾銑;仕前;生活
0 引言
曾銑,字子重,號石塘,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 卒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明史》因其國史的地位,對其傳記中人物的關注多集中于出仕之后,對于其出仕前的記載極為簡單。曾銑出仕前的記載只有十六字:“曾銑,字子重,江都人。自為諸生,以才自豪?!毙叶吨袊街緟矔贰吨袊胤街炯伞贰短煲婚w藏明代方志選刊》 等志書有一些相關的記載,為本文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
從方志的記載來看,曾銑從出生到出仕前(公元1510—1529年)主要生活于浙江黃巖和江都(江蘇揚州)兩個地方。以下便以地點為綱進行相關的論述。
1 黃巖歲月(公元1510—1521年)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曾銑出生于浙江黃巖。關于曾銑的籍貫,史料中有“江都”“黃巖”兩種說法。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本人認可“黃巖”說。從史料記載來看,黃巖地區的風貌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1 尊禮重教
明萬歷《黃巖縣志》記載:黃巖自皇祖以來,“名儒鉅卿頡頑朝寧,至于變故之來,委身殉國,視死如歸。道德文章,赫赫然重于天下。自是以來,士皆激昂奮勵,以禮義廉恥為先,以行檢名節為貴?!?從以上記載中不難發現黃巖對儒家思想的尊崇。而且自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至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的三十六年間,黃巖共出了七位進士。 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下,曾銑深受熏陶,故“年十二,豐神俊異。命題,即能警對?!?/p>
1.2 重農輕商
明萬歷《黃巖縣志》記載:“民皆質直愿愨,以耕鑿芻蕘為生,以安土重遷為業。非貧困無聊者必不肯自墮於商販胥徒之役。” 說明黃巖地方重農思想盛行,而經商則是在農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的一種求生選擇。又清嘉慶《太平縣志》記載,曾銑“父賈而貧?!?由此可知,曾銑父親從事商業,但經濟條件貧困。 在這樣的條件下,曾銑不可能獲得家里的經濟支持。但因其父經商期間“與江都商者善”,故“商將別去,其父憊甚。遂以銑托商?!?經濟條件的困窘,使得曾父不得不違背“安土重遷”的鄉風而將自己的孩子托與他人。
1.3 災害多發
傳統社會靠天吃飯,自然條件對百姓的生計占有絕對影響。據萬歷《黃巖縣志》記載:“弘治十一年,大旱;十三年,饑民掘草根食;十六年九月十八日,海溢,波濤滿市,幾五尺,越日不退;十八年九月十三日,夜半地震,有聲,屋廬動搖,江舟擊撞,民大駭。正德元年八月初六日,大風雨,壞民居;三年夏,旱,螟,大饑,民殍。”
曾銑生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出生前,黃巖已經經歷過幾次大的天災。由此推測,天災或許是導致曾父棄農從商的原因。而在之后的幾年中,黃巖也還是陸續有大災發生。“正德十三年,大水,訛言禁畜豬,屠宰幾殄類;十六年,大疫。嘉靖五年大旱,饑,草根俱盡,死者相枕?!?/p>
由以上或可這樣總結,曾銑出生地黃巖是一個民風淳樸、尊禮重教的地方。曾銑年少有才。但因天災多發、家境寒微,為生計所迫,曾父不得已在其十二歲時將其托付給江都商人。此后,曾銑便開始了寓居江都的生活。
2 寓居江都(公元1521-1529年)
曾銑在江都的生活情況,史籍記載甚少。清光緒《黃巖縣志》中只記載曾銑被攜至江都后,“延師督課,弱冠登嘉靖己丑進士”。 而《明史》中也只有“自為諸生,以才自豪”這一簡單的記錄。
據史料記載,明代生員大致分為廩生、增生、附生三類。三種類別的生員在稱呼上不同,待遇也有差異。廩生是“廩膳生員”的簡稱,乃地方儒學生員的最高級,享受“日給廩膳”的待遇,在學校有專門的屋舍供其學習。增生是“增廣生員”的簡稱,屬于中間級別生員,介于廩生和附生之間。與廩生相比,增生無廩膳,不在學校會饌;也沒有固定的號舍,多在家里肄業。附生是生員中級別最低的階層,無廩膳,無專門的學習號舍,也無定額。 所以,由“延師督課”及“以才自豪”這樣的記載來看,曾銑至少屬于增廣生員,或者先是增廣生員,后又考取為廩膳生員。
曾銑作為“占籍”人員,要入學讀書須參加考試。嘉靖初期,科舉考試制度經前代的發展已基本定型并趨于完備。所以,雖然缺乏關于曾銑本人的直接史料,但也約略可知,曾銑想由未入學的童生變成生員,必須參加縣試、府試和院試。院試合格后,童生便成為生員。取得四民之首的身份,也有相應的特權。雖然生員待遇不錯,但考核也較為嚴格。具體來說,有教官的日課、月考,提調官的季考,還有提學院道的考試。每次考試都有相應的獎懲措施。所以,雖然生員本身就是一種榮耀,但這種榮耀的取得來之不易,想長久保持更是艱辛。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曾銑中舉人,名列第48名。 陳寶良先生認為,生員參加鄉試中舉,其間所歷辛苦,非常人所能體味。中舉之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生員欲應鄉試,必先通過科考,而科舉生員數額又多受所在府、州、縣配額限制;另一方面,各省舉人額有定數,而地方生員卻日益增多,增加了中舉難度。一般來說,鄉試中科舉生員中舉率為三十取一,而會試中進士的錄取率為十取一。
總體來說,曾銑寓居江都時,因得到父親商友的妥善照顧,能勤修學業,并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成進士。自此,曾銑獲得了授官的資格,仕途開始。
參考文獻:
[1] 中國方志叢書[M].成文出版社,1975.
[2] 張廷玉(清),等.明史[M].中華書局,1974.
[3] 中國地方志集成[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
[4] 陳寶良.明代學校生員的別稱與種類[J].中州學刊,2003(02):92-96.
[5] 陳寶良.明代地方學校生員考試制度考述[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3(03):90-93.
[6] 陳寶良.明代生員層的仕進之途[J].安徽史學,2002?(0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