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中,水彩藝術理念和觀念的不斷融合,拓展更多藝術表現空間,藝術家們責無旁貸。畫家張舉毅在此領域極力通過探索水彩語言中水色、虛實、黑白的各種表現來體現水彩自身的藝術魅力。而他為之堅守并追求的水彩所固有淋漓酣暢、自然灑脫的感覺,造就了其水彩藝術風格不同于其他藝術家的表現技法和創作觀念。
關鍵詞:水彩;水與色;虛與實;黑與白
縱觀其畫,我們可以體會到張舉毅的水彩畫是一種居于“自我”之上所表現的具象風格繪畫。其在構筑寫實手法的基礎上,應用特殊的材質和意蘊,大刀闊斧地表現水色淋漓的效果;同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傳統審美語言的追求,從他的畫面中自然流露出自有的一種粗放和灑逸之感,不拘于對對象細節的刻畫而著意于畫面大感覺的營造,極有韻味。
1 水與色的交融
水彩優勢在于發揮色與水交融可顯示其晶瑩透明的視覺效果,水賦予色彩以生機,色彩靠水進行滲透,致使在紙上留下通透、渾厚的色彩韻味。張舉毅在文藝和工藝系統工作過,又長期在高校任教,在這些漫長的歲月中,為他的水彩實踐和創作積攢了厚實而充裕條件。他這樣認為:“水彩畫應在水與彩的揮灑運用中,展示它獨特的意趣情韻,并借以抒發畫作的情之所至,又能激發觀者的良好感受。”[1]他的水彩以水彩濕畫法為主的作畫方法,從深沉且濃郁氣氛中盡可能地發揮他的自由度,著意水色在畫紙上浸濕、暈化和滲透等變化,在流暢性和書寫性上的前提下追求一氣呵成的畫境。比如他的作品《塔林晨光》恰好體現了這點,一抹色彩,融入一汪清水中,從而會形成一種相互作用的色層關系,水與色的揮灑運用中,展示它獨特的意趣情韻,并借以抒發畫者瀟灑恣肆的個性,又能激發觀者的良好感受。
2 虛與實的追求
在逾半個世紀對水彩的鉆研過程中,張舉毅不僅嫻熟掌握了水彩的本體語言,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利用虛實關系營造畫面意境。一方面以水作為調和劑,進行色彩的銜接、變換,氣氛的渲染,筆觸的涂抹, 來表現抽象主觀、巧得天趣的“虛”。另一方面以獨特的方式反復摹畫,還可以利用毛筆在紙上點、染、勾、皴的點綴來表現精妙之處的“實”。其水色或濃或淡,其形或隱或現,虛虛實實、朦朦朧朧之中將“氣韻生動”審美感官躍然于紙上。他在20世紀90年代期間創作了大量的靜物作品,其中的《紅蘋果》作品對虛實處理尤為精彩,作者巧妙地運用強烈濃淡冷暖的對比,塊面與線條,以“實”來刻畫主體。再以“虛”襯“實”,尤其是畫面中的蘋果和背景銜接部分,采用了隨意自如的用筆,色彩微妙;在黑白間隙中,含有意境空靈,自然入微、妙趣天成,無不體現了“虛”之感覺。整個畫面靠運筆使畫面上水色流動,又通過操作畫紙的上下左右傾斜使水色在畫面上流動,因此,在表現上虛實變奏方面契合了“景愈藏意境越大,景愈露意境越小”的視覺效果。[2]
張舉毅水彩藝術的虛實之妙不僅體現于靜物題材方面,在風景表現領域也是獨樹一幟。同時期的作品《雪霽》,畫中十分講究虛實關系的處理,近景所表現的地面形體結構明確,細節表現詳盡,明暗對比強烈,即意為“實”。遠景大面積的層林和天空明度對比模糊,色彩對比減弱,水的流動和滲化,含蓄朦朧,沒有做過多的刻畫,看似虛無,卻寓精妙于虛無之中。作者以風景為題材的這類作品:畫面的疏薄處穿透、融化,化有為無,在表達理念上追求虛由實生,以虛代實的意象之美,不愧為水彩風景中表現虛實之美的經典之作。
3 黑與白的中和
張舉毅的水彩畫有兩大特色:一是畫面大多具有清雅通透、輕靈流動的視覺感受;二是畫面賦予人一種淋漓酣暢、自然灑脫的審美意趣。影響他創作取向的一個主要觀念是對黑白關系的利用。無可否認,張舉毅有著西畫的扎實造型功底,又對傳統國畫寫意的偏執,讓他敏感地意識到:西方繪畫的黑白關系主要由光影和客體固有屬性形體所決定的,傳統繪畫則將黑白視為畫家對客觀世界進行了選擇性的視覺要素,一種表現自我的方式,更富于豐富的精神內涵。對黑白關系的徹悟就是從對西方與民族繪畫的融合和發展的關鍵鏈接。從他所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綠色大地》系列作品為例,在表現手法上,由于他深諳水色屬性,大膽地使用黑、重這些水彩難以駕馭的顏色,而這些顏色恰恰成為畫中的點睛之筆。用飛白表現輕柔透明的遠山天空,尤其繞山之間留白的出現,因有了留白,畫面就出現了有界與無界,就賦予了更寬廣的精神空間。他采用大面積的黑白對比處理,將“黑”與“白”參透到色彩之中,“知白守黑”的法則牢牢地將他的水彩藝術水平提升到了無法而發法,無序而序境界。在其他的水彩作品中,如 《鍛工們》《四月資江畔 》《嘉陵江上》等,大多體現透明清麗,光潔鮮明之感。運用黑白色來統一畫面的做法,就令人聯想到張大千的墨彩濕潤,以及塞尚等人用黑色平衡畫面的做法。他將色彩明度、純度之差,轉換成黑白的深淺層次變化并糅合到自己的畫面語境中,突顯出黑白的單純不見得簡單,是以簡潔求得豐富內涵。除去單純、質樸的特質以外,在布局、內容兩方面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取勝。
4 結語
在藝術發展日趨自由的當下,積極倡導藝術家在創作上應在審視客體后依據心靈的感覺來進行表現。那么張舉毅的水彩藝術也是應順這種大環境影響而存在,他試圖通過日常觀察、思考與寫生這種力所能及的修煉方式,再借助繪畫的形式,傳達出自己的心理意象和人文關照,是拓展水彩視覺語言最好的回應。如他所述:“水彩畫創作是我終生的藝術實踐,當然有著深切的體會,也敢于向上述種種莫名其宗者挑戰!”。[3]擲地有聲的言語中無不體現了畫家自身體微物象的探索精神。其深厚的藝術理念和對材料美學價值的認知是值得我們去吸納和借鑒的。
參考文獻:
[1] 馬建成.口述湖南美術史[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3.
[2] 劉倩兮.談談水彩畫的中國氣質[J].劍南文學,2011.
[3] 高冬.張舉毅水彩藝術[M].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謝啟松(1983—),男,廣東廉江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