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林
摘 要:中國近代美術教育將素描作為繪畫造型訓練的重要課程,素描作為西方繪畫科學的造型手法,與中國傳統繪畫注重線性造型和意象思維有所不同,如何在素描教學中融入中華民族的繪畫特性,并依據高師美術學人才培養方案與國畫課程要求對素描課程進行教學實踐與研究,提出適合中國畫教學的素描教學形式與方法,是高師美術教育亟待決絕的問題。
關鍵詞:線性素描;十八描;浮雕式造型;工筆
1 線性素描的分類與教學情況
全因素素描、結構素描、線性素描是高校素描教學中的基礎訓練方法和重要造型手法,與西方素描注重物體光影和體量感不同,國畫教學中的素描注重線條的質感與造型的主觀性,并根據中國畫的工筆與寫意的不同手法,在借鑒素描的表現手段的基礎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造型手法:分別為中國傳統白描形式的線性素描和“浮雕式造型”的線性素描。
1.1 中國傳統白描形式的工筆線性素描
中國傳統白描形式的線性素描也被稱為工筆性素描,是以傳統中國畫的人物線性造型手法結合素描畫法的藝術形式,借鑒傳統的“十八描”,即鐵線描、橄欖描、行云流水描、棗核描、戰筆水紋描、減筆描、柳葉描、竹葉描、混描、撅頭釘描、枯柴描、蚯蚓描、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曹衣描、折蘆描。十八描按照不同的特點和運筆方法可以分為三大類別:一是游絲描類,這類描法多用中鋒,行筆較慢,力度均勻,變化較少。鐵線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屬于這一類;二是柳葉描類,這類描法可以中側并用,行筆較快,變化較大。棗核描、橄欖描、行云流水描均屬之;三是減筆描類,這類描法多用側鋒甚至是用到逆鋒,行筆快,與紙面壓擦力大,由線到面的變化大。竹葉描、枯柴描等皆屬之。
“十八描”是中國傳統白描的經典技法,在繪畫的時候兼顧了表達畫者的情感表達和描繪物像的質感、形態特征的功能。例如在傳世摹本《送子天王圖》中,可見吳道子的線描特色,在畫中運用極富特色的輕重、節奏與粗細的線條變化,表達了人物、鬼神、瑞獸的生動情態,衣紋的褶皺和布料的厚薄似乎能夠隨手觸碰,用具有動感與生命力的線條和物像造型手法,表達了豐富的故事情節,渲染了激烈緊張又平和相處的藝術氣氛。由此可見“吳家樣”獨特的線描藝術,粗細適度,頓挫自然,隨心流暢,極富藝術感染力。
在工筆人物畫的基礎課程中,運用素描手法結合“十八描”等線性造型手法進行教學,要求學生完全擺脫光影的影響,能夠熟練運用線條,準確、生動、流暢地表達對象,在線條組織和結構理解上面下功夫,從而充分地表現人物特征和物象質感,人物形神兼備,使作品具有清新、雅致的畫面效果。
工筆線性素描與書法密切相關,“書畫同源”要求學生對書法有一定的理解和實踐經驗,在線描繪畫中能夠體會到書法用筆的技法,線條有起筆、運筆、收筆,線性能夠中側并用,一波三折,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基本達到書寫性繪畫的要求,這是訓練學生對精致而豐富的線條運用與把握的基本要求。
1.2 “浮雕式造型”的線性素描
浮雕,是在平面的底板上塑造或者雕刻出凹凸起伏的形象,被表現對象的長寬比例和尺寸不變,厚度比例和尺寸壓縮,兼具圓雕和繪畫兩種藝術表現形式。浮雕的空間構造可以是三維的立體形態,也可以兼備某種平面形態,這種造型手法的空間形態既有繪畫的二維虛擬空間又具有三維實體空間的壓縮視覺成像效果,運用體積壓縮的辦法來處理物像的厚度,運用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而在視覺上特別重視造型的邊線處理和厚度的空間線條穿插與重疊關系,這樣的造型原理運用于素描繪畫中展現了特殊的藝術魅力。
達·芬奇說過:“浮雕的感覺是繪畫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繪畫的靈魂”。“浮雕式造型”一詞的內容在文藝復興時期便有所提及,文藝復興三杰的素描便是用線條的排列與組合來表現物體的結構與形體﹔同一時期的畫家荷爾拜因的作品減弱了體量感的表現,更多地關注線條的變化﹔19世紀法國重要畫家安格爾的素描作品,線條自由靈動、圓潤唯美,以輕松的速寫式繪畫手法表達了古典韻味﹔尼古拉·費欣用極富感情和用筆的線條和筆趣加以結構的理解和人物膚色的表現,繪畫出具有東方審美韻味的人物肖像畫。19世紀末20世紀初,徐悲鴻將西方素描引進中國,借此來改良中國畫。經過蔣兆和,方增先等國畫大師的改革與實踐,開創了一套“以線描為形式,以結構為實質的人物畫專業素描”教學體系,簡稱為“結構素描”。20世紀90年代,唐勇力提出了“線性素描”的概念,提出把中國畫的線與西方素描的體面相結合,以感性的線條結合浮雕式造型形式表現物像,其本質是線條的表現力,加以色調表達,以中國畫“盡精微,至廣大”的美學思想更加深入、細致地刻畫物像。[1]
“浮雕式造型”的線性素描與中國傳統白描形式的工筆線性素描有著明顯的區別,前者更加傾向于簡潔凝練又不失一定的體塊結構和光影、色塊之美,后者更加傾向于造型的嚴謹、線條的提煉和書法用筆。因此,前者更加適合于中國畫意筆專業的基礎課程,后者可以專門為工筆專業設置的素描課程。
2 高師線性素描教學實踐反思
2.1 課程內容改革
普通高校美術專業的在校生,多是經過明暗、光影調子的素描訓練以及水粉、水彩的西畫學習而走上繪畫道路,中國傳統繪畫接觸較少,而且大部分沒有學習和繪制中國畫的經驗。高師美術基礎課一般是以明暗調子素描學習為主,不利于中國畫基礎教學,所以,在進入中國畫專業學習的時候,在教學內容上既要有線性素描課程,也需要有中國傳統白描臨摹練習和書法學習,并增加中國文化元素的理解與審美教育。如明清家具、木雕、敦煌壁畫等與之相關的線形藝術,使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中國特色的線性理念和造型手法,加強民族美術熏陶。除此之外,在教學中必須樹立與教學目標相關的藝術欣賞與美術史等繪畫理論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繪畫技巧同時明白怎么畫,為什么這樣畫,并能夠解釋繪畫美感與歷史淵源,提高綜合人文素養。
2.2 師資配備專業化
高師美術教育的線性素描課程的授課教師往往非國畫專業教師,授課內容往往依據西方光影素描訓練要求進行教學,教師對線描素描研究甚少,或不能依據國畫專業的特點進行課程教學實踐,導致高師中國畫專業的線性素描課程教學不夠有針對性,影響后續的專業學習。而且,中西繪畫在繪畫技巧與文化內涵上差異較大,不同的文化傳統與思維方式的差異會造成藝術形式的不同。因此,擔任中國畫專業素描教學的教師,必須了解線性素描的特征和內涵,并對此有深入研究和繪畫實踐,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確保教學內容對國畫專業教學的有效性。
2.3 線性素描的訓練方法
首先在觀察方法的訓練中,可以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線性造型的美感和自然的規律,正如書法有借用自然物像的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綿里裹針來評論書法線條審美品格,線性造型觀察方法也可以讓學生在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思考中形成。線性素描教學的一大難題是如何使學生減弱甚至消除光影因素,線性素描不同于全因素素描,對形體的觀察不是被動地攝入,而是主動地感受與理解,經過大膽地提煉,學習觀察物體結構與外形所形成的空間與穿插、疏密關系,從而達到線性造型的目的。
其次是表現技法上加強線性素描練習,強化線條的造型功能,努力讓學生的藝術個性在繪畫作品中有所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吸收西方繪畫中以線為主的繪畫形式與手法,大膽拋棄光影調子素描方法,注重物體結構的和線條的表現,在理解的本質上運用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虛實、深淺、方圓結合中國畫用筆的中鋒、側鋒、藏頭收尾、行筆平穩、中實、快、慢、順、逆、頓、挫、擅 、扭、擰、翻轉、連斷等運筆方法來繪畫線性素描。
最后是線性素描的中國民族性審美特性的培養。中國畫的書法用筆和平面性,是其特有的藝術形式。中國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等藝術特色和評價標準與中國傳統文化畫息息相關,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特性,在實踐教學中必然與這些人文素養教育密不可分,只有繼承和發揚這種審美品位才能促進中國畫基礎教學的良性發展。
3 結語
線性素描兼容中西方繪畫技巧的藝術表現手法,是近現代中國學者對中國畫教學不斷探索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成果。高校線性素描課程的實踐與改革將為學生建立線性觀察能力、提高線性造型能力、培養意象思維與創造力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唐勇力.中國畫基礎素描教育研究:線性、線性素描及其相關問題的思考[J].中國美術,2010.
[2] 唐勇力.學院30年——教學·創作·研究[J].美術觀察,2012.
[3] 方增先.中國人物畫的造型問題[J].美術叢刊,1979(7).
[4] 陳川.線性素描“浮雕式造型”的詞源[J].美術界,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