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玲,沈 偉,陳 蓮,曹 玲
[關鍵字] 血細胞分析;危急值;統計分析;管理
危急值(critical value)于1972年由美國學者Lundberg首先提出[1],指的是能夠提示患者生命處于危險/危急狀態的檢查數據/結果,此時臨床應立即采取緊急適宜的搶救措施[2]。國家衛計委等級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1版)和2015年衛計委印發的6個專業質控指標(2015版)中,對臨床檢驗15個醫療質量指標中的危急值制定、管理和評估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各級檢驗科應建立危急值通知記錄,臨床醫護人員建立危急值報告記錄,以便對危急值報告進行管理、監控和評估。國家衛計委2016年11月1日正式施行 《醫療質量管理辦法》,明確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由原有的13條增加到18條,其中就增加了《危急值報告制度》。同時,國家衛計委也在患者安全目標中明確要求,須將“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等臨床血液學項目列為危急值項目。根據醫院的特點,將血紅蛋白作為危急值項目。本研究通過對2013年7月~2017年7月血細胞分析項目使用危急值管理系統的使用情況、監控和質量指標進行分析,以加強臨床溝通工作,提高醫院血細胞分析危急值管理水平,減少醫療風險,保障醫患雙方的安全。
1.1 資料來源 收集 2013年7月~2017年7月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危急值管理系統的血細胞分析項目危急值報告,共12 857份。
1.2 危急值項目及報告范圍設定 由醫務部、檢驗科、臨床各科室、護理部、醫院倫理委員會,結合相關規定,共同制定本院危急值報告項目和范圍,并每年進行一次審核、修改。現行血細胞分析項目危急值見表1。
1.3 危急值報告處理流程 當血細胞分析出現危急值時,檢驗科工作人員首先確認檢驗儀器、操作過程、核對標本后發出檢驗報告,醫院HIS危急值管理系統自動獲取LIS上的危急值并生成危急值報告,臨床危急值管理系統生成危急值報告后,在相應臨床科室(門診在護士站)計算機桌面彈出對話框,臨床醫護人員查看并接收危急值項目及結果,上報主管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處理。如果臨床醫護人員10 min內未接收危急值報告,檢驗科工作人員則需在發出檢驗報告15 min內電話通知到臨床,并同時做好危急值報告的登記。

表1 危急值報告項目和范圍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 2013軟件統計分析各監測指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3~2017年醫院白細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的危急值平均接收時間、95th接收時間和接收超時率均大幅度地減少,而通報及時率逐步提高到了96%以上,均達到了相關規定的要求,表明醫院的此3項的危急值通報管理工作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進。因通報率是由系統自動生成,故此項指標每個項目每年均能達到100%。見表2~4。
傳統的危急值報告,采用電話通知和人工記錄的模式,存在人為的不確定因素,易出現檢驗人員未正確識別危急值、電話通知不到位或不及時、危急值結果表述不清、各類登記不詳細等情況。對于危急值的管理和監測也只能抽樣調查評估,無法全面及時對危急值進行統計和評估[3-4],而危急值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臨床醫護人員收到危急值報告后的及時處理[5],最大限度地減少嚴重后果的風險,爭取最佳的搶救時機[6-7]。

表2 白細胞項目危急值

表3 血小板項目危急值

表4 血紅蛋白項目危急值
醫院的危急值管理系統因是直接自動獲取LIS上的危急值并生成危急值報告,所以,只要LIS和HIS系統工作正常,就不會出現危急值通報遺漏的情況,也就消除了人為因素帶來的危急值報告的延誤,也提高了報告結果的準確性,保證了危急值記錄的規范和完整。從本研究結果可見,2013~2017年醫院白細胞、血小板的危急值報告數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數量,只有血紅蛋白在2014年數量偏高,2015年后報告數相對穩定,95%位數接收時間、通報及時率等監測指標從2013年開始逐年下降并達到要求。
通過危急值管理系統,可以系統評估血細胞分析項目危急值的發生頻率、各病區的分布情況、發生危急值的患者信息以及危急值報告的平均接收時間和95%位數接收時間等,對實驗室的質量進行管理監控,體現了醫院和檢驗科的管理水平。筆者認為95%位數接收時間可與通報及時率一樣作為危急值監測的指標,其數值更能反映醫院的管理水平。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危急值系統開始運行初期,平均接收時間和95%位數接收時間均很長,超過醫院危急值管理委員會要求的15 min內接收。可能是危急值報告發出后,臨床醫護人員還未熟悉系統或分工不明確,導致部分危急值報告不及時接收,甚至幾天后再接收,使危急值接收平均時間和95%位數接收時間明顯延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改進,把危急值納入科室質量考核和績效管理后,危急值接收平均時間和95%位數接收時間明顯縮短,到2016~2017年時達到了危急值管理的要求。
危急值項目不需要涵蓋所有檢驗項目,要根據醫院特色來制定適合自己的危急值項目,而且需要持續改進[8]。因此,應利用系統對危急值項目的確定和范圍進行評估。如對于HGB項目,筆者對2014年的數據進行評估和分析,發現對于新生兒1~14 d:<120 g/L的危急值報告數異常高。因此,在2015年經過危急值管理委員會討論,將<120 g/L改為<100 g/L,此后該項目危急值的報告數就下降了很多,既滿足臨床的需要,保證患者安全,減低醫療風險,又保證了檢驗科的工作效率,減輕檢驗科的工作量。
綜上所述,危急值管理系統與LIS的整合接入,可以充分實現各危急值監測指標的統計分析的自動化、智能化、多樣化管理,提高工作人員工作效率,減輕工作量,提升檢驗科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