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久
這兩年,田園綜合體成了一個熱名詞。不少仁人志士開始在農村安營扎寨,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特色產業等資源稟賦,籌劃建設各種形式的鄉村田園綜合體,探索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非常值得關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田園綜合體建設大力支持。有關部門明確指出,田園綜合體建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探索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應把田園綜合體當作“引爆”旅游業乃至整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認真研究政策,積極申報,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園綜合體。要把現代農業作為主導產業,通過與工業、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實現城鄉聯動發展。
從農業綜合體到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首次出現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它是這樣表述的:在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特別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建設,即“三區、三園和一體”。“三區、三園和一體”建設將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三產的深度融合,并集聚農村各種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等要素,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其中“一體”即田園綜合體,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概念提出后,多方對此進行了解讀。從其內涵和外延上來看,田園綜合體并不是一個新詞,它是在原有的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基礎上的延伸和發展。從業態上來看,是“農業+文創+新農村”的綜合發展模式,是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驅動,以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等幾類人群為主形成的新型社區群落。
而縱觀我國農業園區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田園綜合體并非憑空產生,是在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等發展歷程基礎上,結合新形勢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多重客觀需求而提出的,有其具體的現實背景。事實上,它更接近于我們常說的農業綜合體。
而“農業綜合體”這一概念,最早是由陳劍平院士在2012年11月3日農民日報上發表的《農業綜合體: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載體》首次提出的。它是在借鑒城市綜合體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載體形式,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和農業多功能拓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新農村建設,并逐步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農業綜合體的基本內涵是以農業為主導,以科技支撐和文化創意為兩翼,融合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科普會展、教育培訓、休閑觀光、文化創意等多個相關產業,構建多功能、復合型、創新性的產業綜合體,它是伴隨著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對長期以來農業園區實踐不斷總結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現代農業發展新概念,既脫胎于農業園區,又高于農業園區,可以說是現代農業園區的“升級版”。
由此可以看出,田園綜合體的內涵與農業綜合體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田園綜合體更多的是從地域空間開發和農村發展角度提出的對鄉村資源的合理性開發,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地域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以農業為主導,以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為前提,是以農業合作社或農業龍頭企業為主要建設主體,以農業和農村用地為載體,融合工業、旅游、創意、地產、會展、博覽、文化、商貿、娛樂等3個以上產業的相關產業與支持產業,形成多功能、復合型、創新性地域經濟綜合體。
更直接地可以說是“離土不離鄉”,那就是在一定的作業半徑之內,依靠產業的支撐,依靠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充分釋放中央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相關紅利,尤其是通過土地三權分置這把“金鑰匙”,農民變市民,農民變工人,田變園,山變園,資產變資本,資本再變資本,就地轉換生產方式,農民離開了土地,但沒有離開鄉土,照樣可以享有城里人所有的服務資源。
從鄉村旅游到整個經濟的蝶變
一段溪流、一座斷橋、一棵古樹、一處老宅、一塊殘碑都有訴說不盡的故事。看似匱乏實則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經過匠心獨運的開發,便會引爆鄉村旅游。因此,田園綜合體順應這股大潮應運而生。然而,現今的田園綜合體,則在單一的旅游功能上更加豐富,它將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
對農民來說,遠走他鄉和拋家別親地進城務工犧牲太大,在本區域內多元發展,從多個產業融合發展中獲取收益的模式更為可行。沒有一個比較高的生活水準,人心必背,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產業是核心。一個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了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產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
文化是靈魂。田園綜合體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以此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從而產生符合自然規律的自警、自醒行為,在陶冶性情中自娛自樂,化身其中。
流通是基礎。各種基礎設施是啟動田園綜合體的先決條件,而及時地提供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又會對后續發展產生持續的正向外部性。只有通過交通、通信、物流、人流、信息流,與外部更廣闊的地域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向外開放的經濟空間。
體驗是關鍵。田園綜合體是生產、生活、生態及生命的綜合體,只有親身感悟農業和鄉村的真諦,人們才能從中感知生命的過程,感受生命的意義,并從中感悟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
復興是目標。田園綜合體是鄉與城的結合、農與工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生產與生活的結合,以鄉村復興和再造為目標,通過吸引各種資源與凝聚人心,給那些日漸蕭條的鄉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價值、信仰、靈感和認同的歸屬。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建設田園綜合體,正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化“三農”發展動能的核心和關鍵則是確立一個承載產業、集聚項目、融合要素的平臺。田園綜合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以空間創新帶動產業優化、鏈條延伸,有助于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現有產業和發展載體的升級換代。它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發展鄉村旅游業,更多的是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到新的促進作用。它以空間創新帶動產業優化、鏈條延伸,有助于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競爭力的“新第六產業”,實現現有產業及載體(農莊、農場、農業園區、農業特色小鎮等)的升級換代,讓農民充分受益,讓投資者增加收益。
從布局試點到遍地開花
2017年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后,財政部又連續印發了開展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的《通知》和《意見》,確定在河北、山西、河南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建設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各地充分調研論證,科學規劃,謹慎實施,創造性地開展了探索和實踐。綜合各地的經驗,田園綜合體的組成一般包括5個部分,一是農業產業區,是生產性主要功能部分,是為綜合體發展和運行提供產業支撐和發展動力的核心區域;二是生活居住區,是城鎮化主要功能部分,是農民、工人、旅行者等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域;三是文化景觀區,這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價值的關鍵,是以田園景觀、農業生產和優質農產品為基礎的主題觀光區域;四是休閑聚集區,這是滿足客源各種需求的綜合產品體系,可使城鄉居民能夠享受休閑體驗的樂趣;五是綜合服務區,是城鎮化支撐功能區,主要為綜合體各項功能和組織運行提供服務和保障的功能區域。
山東在全國率先發布了田園綜合體建設標準體系,主要包括《田園社區建設規范總則》《田園社區建設規范》《田園社區建設規范編制指南》《鄉村創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規范》等四項標準。“山東標準”對田園綜合體建設作了系統全面的規范,旨在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為推動建設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引領規范。
據了解,“山東標準”首先對田園綜合體的概念進行了規范。即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要載體,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區為開發單元,以實現鄉村振興、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為目標,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全面加強基礎設施、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環境風貌等建設,形成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田園社區等要素于一體的復合體。
山東發布的四項地方標準,指明了田園綜合體建設需具備的基礎設施、運行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態體系、服務體系等六大基本要素,明確了田園綜合體的農業產業區、生活居住區、文化景觀區、休閑聚集區、公共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建設,提出了田園綜合體規劃編制、鄉村“雙創”平臺建設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基本要求。
2017年以來,河南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原則,選擇農民合作組織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力強、特色優勢產業基礎好的片區開展田園綜合體試點工作,其支持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以及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同時,還探索運用如先建后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資田園綜合體建設,從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
今年1月30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鄭州市田園綜合體建設專項工作方案》。2018年起將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力爭用3年時間,各縣(市)建設20個左右田園綜合體,2020年開始在全市全面推廣建設田園綜合體。
按照《方案》,鄭州市要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文化創意、旅游觀光、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美麗鄉村建設等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田園綜合體或具備部分田園綜合體功能的農業主題公園、農業主題游園,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