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庫普·約麥爾
摘 要:民豐縣若克雅鄉特開墩等3個村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區位于尼雅河灌區,建設規模為636.74公頃,新增耕地4.42公頃,新增耕地率0.69%,采用地表水結合地下水明渠灌溉;項目區內現狀灌溉基礎設施不完善,灌溉保證率低,水利用率低,實施后灌溉保證率可達75%;項目區水源有保障,交通條件良好,取水點選擇科學,土壤結構滿足要求,當地群眾渴望上級部門能夠批準本項目的設施,政府部分十分重視積極配合項目的前期工作,前幾年民豐縣實施的項目綜合效益顯著。本文介紹了該項目工程設計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成果,及對科學、有效地促進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和效益。
關鍵詞:新疆 土地整治 新增耕地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8)01(c)-0135-03
從土地開發整理到土地整治,不僅僅是概念上的變更,其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范圍上,已由相對孤立的、分散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向集中連片的綜合整治轉變,從農村延伸到城鎮;在內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數量為主向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并重轉變;在目標上,已由單純的補充耕地向建設性保護耕地與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轉變;在手段上,已由以項目為載體向以項目、工程為載體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等政策的運用轉變;從內容上,已由以農用地整理為主,轉向農用地、農村建設用地、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未利用地開發與土地復墾等綜合整治活動。
1 項目概況
1.1 區域概況
項目區位于民豐縣若克雅鄉境內,民豐縣隸屬于昆侖山北麓,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東臨且末縣,西連于田縣,南隔昆侖山與西藏自治區改則縣接壤,北接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南部有喀什塔什山,在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勢南高北低,地貌是由南部的昆侖山地、北部的沖積扇平原和沙漠三大地形單元構成。民豐縣屬典型的溫帶荒漠性氣候,由于縣境地處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受帕米爾高原和天山的屏障作用,阻擋了中亞、西伯利亞和北冰洋的冷空氣和水汽來源。南面受昆侖山和青藏高原的阻擋,使低緯度的暖空氣不易進入,水汽來源很少,形成大陸性沙漠氣候,各季節氣溫變化大,年平均氣溫變化較穩定。若克雅鄉植物資源豐富,常見有紅柳、蘆葦、駱駝刺、甘草、芨芨草等。農作物有棉花、玉米、春麥、甜瓜、西瓜等。園林植被有核桃、葡萄、石榴、新疆楊、桑樹、沙棗等。
1.2 水文氣象自然等條件
項目區氣候屬典型大陸性氣候,主要氣候特征是:極端干旱、降雨稀少、蒸發量大、四季變化明顯、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流域內5~8月份偶有降雨,大多集中在上、中游的山區和丘陵區,下游平原區直北沙漠區降雨稀少。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5.5mm,年最大、最小降水量分別為114.7mm和4.8mm。無霜期210d,最大凍土深80cm。
項目區的土壤類型主要有:灌淤土、棕漠土、風沙土,土壤通透性好,但土壤偏沙、貧瘠,肥力偏低,有機質含量低。項目區灌溉水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組成,地表水主要由若克雅鄉干渠引入,地表水枯水期,利用地下水補水灌溉,地下水補給來源是尼雅河、各級渠道、農田灌溉的滲透,水質類別為三類。地表水主要來自于尼雅河,尼雅河積水面積為675km2,年平均流量6.253m?/s,年徑流量1.989億m?。
1.3 工程地形地質
項目區位于昆侖山南麓,位于315國道南側,距民豐縣城8km,地貌單元為山前傾斜隔壁沙漠區,海拔1400~1418m,為沖洪積平原地貌,自然坡降在2°~3°之間,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向東北傾斜。項目區覆蓋層一般較薄,下層為砂礫卵石層,項目區土壤母質主要是沖積物,沖積細土平原第四紀沉積巖性較細,地層結松多為互層狀,形成了上層為潛水、下部出現承壓水的多層含水層結構,沖洪積平原的下部地帶地形相對平緩。尼雅河流域南部山區構造單元為昆侖山褶皺帶,前第四紀地層出露,北部平原為塔里木臺坳第四紀堆積層所覆蓋。
1.4 工程基礎條件
項目區內大部分耕地為中低產田,產出率低,其主要原因為,耕作和灌溉管理粗放,加之管排水設施不配套,部分田面不平整,灌水粗放,生產力水平較低。田間道路整體上缺乏統一規劃,布局零亂,不能滿足田間生產和生活需要。項目區地勢開闊,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長,光熱條件優越,能滿足多種作物的生長需要。有效土層厚度60cm,土壤表層質地是砂土,灌溉保證率是基本滿足,林網化程度是四面有林。
1.5 交通條件
區內及周邊多條主干道均為瀝青路面,現狀良好,能夠滿足本項目建設對外的交通要求。但項目區內部分生產路狀況較差,大部分為素土路面,路面高低不平,未達到規范要求,路面寬度一般為3m左右,未形成貫通的道路系統,不利于農業生產。
1.6 灌排系統骨干設施情況
灌溉設施:項目區內骨干渠道主要由鄉干渠、1~2#條原有支渠、1~3#原有斗渠組成,此外有4眼機井,運行良好,可繼續利用。另有2條斗渠未防滲,需要進行防滲,原有骨干渠道均從尼雅河取水的鄉總干渠分水,進入項目區后再分水到下級渠道。項目區骨干灌溉渠道雖然已經形成,但田間灌溉渠道結構質量較差。需改建的渠道均為土質,接近梯形斷面,渠道大多是農民根據自己灌溉方便而建,布局混亂,渠內雜草眾生,淤積嚴重,缺渠系建筑物。
1.7 電力設施
目前民豐縣的鄉村電網改造已經完成,可為項目的實施以及當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可靠的電力保證。
2 水土資源分析
2.1 可供水量分析
項目區主要灌溉方式為地表水結合地下水明渠自流灌溉,地表水主要來自于尼雅河,年平均流量6.253m3/s,年徑流量1.989億m?,由若克雅鄉干渠引水,該渠道設計流量為9m?/s。
枯水期開采地下水來補充灌溉,地下水埋深70~100m,含水層約60m,已有4眼機井,單井出水量120~140m3/h。上述以外項目區利用勝利水庫補水灌溉,該水庫位于若克雅鄉東南1km,水庫于1972年建成,原設計庫容為0.015×108m3,現在實際庫容為0.010×108m3。夏儲秋用,為若克雅鄉春秋季節用水,短期調節性水庫,勝利水庫要素統計見表1。
2.2 需水量分析
項目區內無工業用水要求,人畜用水水源不屬于項目區的各灌溉水源工程之內,所以本項目的水量平衡計算中不考慮人畜及工業用水,只考慮實施后的農作物和樹木的需水要求。結合當地氣候、水土資源、作物組成、灌區規模、灌溉方式及經濟效益等因素,根據《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條文(試行)》,確定項目區設計灌溉保證率為75%。
2.2.1 灌溉水利用系數
項目區內有5條現澆砼板防滲渠(原有支渠1~2#、原有斗渠1~3#),其余支、斗、農渠均為土渠,且淤積嚴重,渠道多段破損,防滲效果較差。田間內部灌水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量損失嚴重。根據當地水利局提供資料,現狀是項目區的灌溉水利用系數較低,僅為0.47。
通過對項目區進行規劃整理,配套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采用節水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根據《灌溉和排水工程設計規范》和《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根據公式和,經計算,整理后水利用系數如表2所示。
2.2.2 需水量分析
項目區規劃主要用地為農用地,只分析農作物品種及農田防護林的供水需水。項目區需水量與種植作物的種植面積、灌溉方式、灌溉制度等有關。
(1)項目區現狀需水量分析。
項目區耕地中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復播玉米;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復種指數為200%,其中種植比例小麥85%、復播玉米85%、林帶及果園各15%。現狀年項目區需水量計算見表3。
(2)項目區整理后需水量分析。
根據民豐縣水利局和農業局提供資料,整理后項目區的作物種植結構和復種指數不發生改變,復種指數為200%,其中種植比例小麥85%、復播玉米85%、林帶及果園各15%。整理后項目區各月作物灌溉需水量詳見表4。
根據當地水利部門意見,整理后項目區年可用灌溉水量總數不變,必須通過合理利用水源和節約用水,提高水利用系數,增加有效灌溉面積。項目實施后,通過混凝土襯砌渠道輸水灌溉,大大減少滲漏損失,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數;田間通過土地平整,采用溝畦灌的方法,提高田間水利用系數。
3 建設內容
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如下:(1)灌排水工程:規劃新建支渠680m,改建斗渠4240m(均為C20現澆砼防滲);改建農渠14136m,新建農渠14247m(均為土渠);新建支渠節制閘2座,新建支渠分水閘3座,新建斗渠節制閘34座,斗門56座,新建橋涵58座,新建沉沙池1座。(2)田間道路工程:規劃硬化田間路17573m(包括改建15453m);生產路總長14085m(包括改建6571m),均為戈壁石路面。(3)農田防護工程:補充栽植38550株新疆楊,苗高1.8~2.0m(兩年生以上),增加防護林面積2.11hm2,占地比例從整理前的8.33%提高到8.66%,新建林帶放水口152座,伐樹7500棵。
4 實施效益與必要性
4.1 項目建設期的社會影響
通過對項目的實施: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的實現;二是有效地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改善耕地質量,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的產量,為當地農牧民提供了長期穩定的基本生產資源;三是項目的綜合配套建設,將為當地農村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廣大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利條件,同時也將改善他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四是項目的實施本身將帶動當地的運輸、建材、勞務等產業的發展。
4.2 維持社會穩定、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土地整治項目是一項“惠民工程”,該項目的實施可提高農業基礎設施配套程度,這意味著農業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生產產出率增加,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業生產人力投入減少,加上投入的資金為國家投資,而項目使用方為農牧民群眾,這種形式的投入和收益,將讓當地群眾深刻體會到國家對當地群眾的關懷。
4.3 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基本農田整理項目是一個十分貼近農村生產生活的福民項目,它的主要任務是實現項目區的田、水、路、林、村的統一規劃和建設,提高土地質量和保持土地總量的平衡、合理利用水資源、保持交通順暢,便于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的運輸、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業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水平、實現村容整潔,村風和諧等,這些項目的實施,無疑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體現,進一步體現黨中央和國務院支持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4.4 社會效益顯著
新增耕地面積4.42hm2,新增加灌溉面積6.53hm2,新增耕地供養人數38人,小麥單產增加量170(kg/畝),玉米單產增加量240(kg/畝),人均收入增加量241.96元。
4.5 費用與收益
項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4.42hm2。整理后,由于項目區采取了節水措施,不同作物每畝的水費將會減少。整理后耕地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不同作物的畝產將有提高。整理后項目區增加的年總純收入為138.15萬元。
5 結語
自項目立項申報至移交使用,各項工作是非常順利的,綜合效益顯著,從2011年至2015年,新疆兵團累計實施土地整治項目312個,投入資金41.92億元。從2014年3月自治區開展“訪惠聚”工作以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累計安排土地整治項目532個,其中2015年安排計劃313個,建設規模303萬畝,預計投入資金30余億元。根據2000年度國家統計局數據結果,新疆耕地面積4164.00千公頃,至2015年耕地面積達到了5757.25千公頃,可見近15年新疆地區耕地面積增加了1593.25千公頃。通過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理和節水灌溉技術效益提升空間較大,可有效地促進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提升經濟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 和田地區統計年鑒[Z].2011.
[2] 民豐縣水利發展規劃(2011—2015年)[R].
[3] 民豐縣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10—2020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