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遠 何昌國
摘 要:貴廣高速鐵路連接貴州、廣西及廣東三省,是中國西南山區第一條時速250km/h的高速鐵路。三都隧道全長14637m,為I級風險特長巖溶隧道,全線重要的控制性工程。該隧開挖揭示了大規模巖溶暗河、溶腔等,具有隧道通過巖溶段落長、巖溶涌水量大、溶洞發育復雜等特點。文章論述三都隧道的風險控制方案、設計的關鍵點等,為類似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進一步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速鐵路 高風險隧道 巖溶隧道
中圖分類號:U4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8)01(c)-0180-02
三都隧道坐落于貴州省黔南州境內,為I級風險巖溶特長隧道[1],全長14637m。全隧道穿越地層包括第四系全新統,寒武系上統爐山組,奧陶系下統桐梓組及紅花園組、大灣組,志留系翁項組,泥盆系中統上邦寨組、獨山組。共穿越4個向斜(營上向斜、大田1號向斜、大田2號向斜、平寨向斜)、兩個背斜(大田背斜、烏埃背斜)、14個斷層破碎帶(營盤正斷層、楊梅樹1號逆斷層、楊梅樹2號逆斷層、雷坡正斷層、造紙山正斷層、烏路逆斷層、牛路逆斷層、毛栗寨1#正斷層、毛栗寨2#逆斷層、巖腳寨正斷層、大田逆斷層、烏埃逆斷層、中朝正斷層、巫昔逆斷層)。三都隧道主要地下水類型包括基巖裂隙水、褶曲及斷層富水帶、巖溶溶隙管道水。
1 三都隧道主要風險因素分析
三都隧道塌方風險按成因分為斷層破碎帶影響;巖層產狀,層間結合力影響;節理等結構面產狀及結構力學性質影響;巖溶發育帶影響。隧道突水、突泥風險按成因分為斷層破碎帶影響;地層不整合接觸帶、侵入巖與圍巖接觸地帶影響;巖溶管道水、暗河,充水溶洞影響。風險統計詳見表1。
2 三都隧道風險應對措施
2.1 三都隧道風險控制程序
風險橫向控制:在同一設計階段中,形成“地質勘察→風險初評→反饋線路→線路優化→風險再評→風險可控→設計措施→專家評審”的風險控制程序,有效控制階段各項風險。
風險縱向控制:在不同的設計階段之間,形成“上階段風險控制指導下階段設計措施→下階段優化設計減緩風險→進行風險專家評審指導下階段設計”的風險控制程序,把設計中各階段風險控制貫穿起來,形成有效的風險控制網。
2.2 超前地質預報與監控量測相結合控制風險
三都隧道施工前,采用地震波探測儀對掌子面前方30m~100m范圍內的不良地質體的位置、規模、性質作較為詳細的預報,并粗略預報圍巖級別和地下水情況,每100m施作一次。在地震波探探測的基礎上采用超前探測驗證。對掌子面前方30m左右范圍的地質情況作更準確的預報。先進行紅外超前探測(每掘進循環一次),而后每個斷面布設2~5個探測孔(其中一孔取巖芯),對掌子面前方地下水、地溫及圍巖情況進行探測,探測孔25m一個循環,單孔長度為30m左右,相鄰探測孔之間的搭接長度為5m。當有異常情況時,結合預測結果判釋,可加密鉆孔或加深部分爆眼孔,鉆孔布置應針對物探異常進行調整。
三都隧道施工過程中,實施監控量測工作,及時反饋施工情況,驗證設計和預防風險事件發生。監控量測要求對洞內圍巖和支護結構的位移、變形、受力情況以及地表水、地表建筑等進行施工過程的完整監測,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評定施工期間圍巖和支護結構的穩定性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避免施工安全事故、支護結構破壞、第三方損失等風險的發生。
超前地質預報是施工前對風險的診斷,監控量測是施工過程中對風險的實時控制。通過多項預測預報手段所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判,相互印證,并結合掌子面揭示的地質條件、發展規律、趨勢、前兆及監控量測的結果,進行預測、判斷,預防危險的發生,同時還能相應優化調整措施。
2.3 三都隧道巖溶突水、突泥風險應對措施
突水、突泥在巖溶隧道施工過程中常有出現。三都隧道出口工區掌子面開挖至DK135+508時,施做加深炮孔時揭露出股狀壓力水,而后立即停止洞內所有施工作業,撤退洞內所有施工人員和能移走的機械設備,并立即啟動了突水突泥應急預案,安排安全員和電工對洞內情況進行巡查,啟動水量和水壓監測工作,同時將以上情況上報。
針對有突水突泥風險地段,制定處理措施或注漿預案,注漿主要形式有超前帷幕、超前局部注漿及開挖后補注漿。施工中以超前地質預測預報為基礎,對巖體賦水、地表水與地下水連通性、巖體完整性及施工安全、環境保護多因素進行評價后選用。
隧道施工中,加強地質超前預報,根據預報結果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同時發出危險警報。進行隧洞開挖前,將洞內重要設備調出洞外,洞內施工人員分批進洞作業,以確保人員及設備的安全,若涌(突)水發生后,應及時疏通橫通道,以減少單洞水流量。發現水量過大不能跑出隧道時,需就近上爬梯避險。對于順坡施工極可能發生大型突水突泥的地段,可調整設計的橫通道間距并適當增設橫通道作為逃生通道,以減少施工風險,并在掌子面后方設置逃生爬梯,逃生爬梯附近可放置救生圈、救生衣、保險繩等設備。逃生爬梯的設置需結合各單位施工運輸等機具統籌考慮,不應侵入施工中車行限界,并自身應具有一定抗沖擊能力,施工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臨時鎖腳錨桿(拉桿)等措施對其進行穩定性加固。建立應急疏散系統,如應急疏散標志標識最佳逃生路線、應急照明等,并配備相關救援設備、設施等。建立各工區間及其與洞外生產組織調度中心的通信,保證通信暢通。
3 結語
高速鐵路I級高風險三都隧道,不僅實現了全隧順坡施工排水有效減小施工風險,也成功緩解長距離多工作面施工通風壓力;針對巖溶地區施工防災問題采用針對性設計措施防災預案,為今后艱險山區類似工程提供范例。
參考文獻
[1] 胡子平.復雜巖溶隧道突水突泥防災報警系統設計[J].現代隧道技術,2007,44(6):48-49.
[2] 朱穎.工程風險設計理念與措施研究[J].院長論壇,2009(7):34.
[3] 關寶樹.隧道工程設計要點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