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珍
摘要:古詩文教學,要以激發學習興趣為本。本文從誦讀、思考、感悟三方面討論了如何讓農村的孩子親近古詩文。
關鍵詞:農村孩子;親近;古詩文
親近古詩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怎樣讓學生在短短的課堂教學中“好”古詩文,在課后“樂”古詩文,這對廣大農村語文教學是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
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悠久的中華文化為我們積淀下優秀的古詩文,她是我們的文化母體,我們的精神家園。優秀的古詩文是集語言、意境、情感為一身的語言模式,要讓學生“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教學要求,就應該讓學生走近古詩文,從語言著手,引導學生欣賞其中美的內容和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讓學生觸摸古詩文中的情感基調,水到渠成親近古詩文。我認為可以從誦讀、思考、感悟三個方面入手。
一、誦讀:在優美的朗讀中親近古詩文
讀,在古詩文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要讀出情味,讀出意境,讀出神韻,再現人物和意蘊,體悟字里行間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讓學生在閱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吟誦、熟讀、背誦是傳統語文教育基本的讀書方法古人寫文章、作詩注重音律,文言文駢散結合、長短句交錯、平仄錯落有致,而詩詞曲賦語言的精美更不待言。唯有大聲吟誦、熟讀至背,才能更好地體會文本的內涵,領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古詩文的音韻特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而形成語感。例如《愛蓮說》《陋室銘》學生只有明確了誦讀的重要性,才會充滿熱情的投入其中,品嘗大量誦讀帶來的甜美滋味
(一)讀句。
古詩文教學,除了強調讀準字、詞以外,更要讓學生進入到古詩的語境中,把握朗讀的要領,體會其中味道,朗讀時要注意語言表達“氣”的使用量,即輕重。通常,輕重音分別投放到詩文表意中的關節性字、詞中,并注意與語速結合起來,通過重、輕音的突出,來拉動相關字、詞的表述,進而構成語境的完整、明了。如曹操《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句,根據全詩老當益壯的進取精神和豪邁氣概,其重音應放在“志在”、“壯心”上,輕音投放“伏櫪”、“暮年”上,作者寫出豪情與壯志,展示自己對未來宏圖大業的向往。
(二)讀形象。
詩人往往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一種形象化的事物或自然景物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讀詩文必須通過讀懂文中的形象,以此理解詩文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我們能夠知道作者借寫洞庭湖雄偉的景象來歌頌當時的開明盛世,通過比興委婉表達自己想做官的愿望。詩人就是通過一個個美麗的形象寄托著自己的情感,我們也只有用心去讀懂包孕著作者豐富情感的形象,才能打開與詩人進行情感對話的大門。
(三)讀自我。
讀詩文就是在體會詩人的獨特的情感歷程,要真正實現和詩人進行情感對話,就應該“各有興會”的“兼讀”,在源于形象高于形象中讀出“自我”來。如曹操的《觀滄海》通過描寫詩人站在碣石山看到大海的雄偉景象,抒寫了詩人的豪情壯志。當學生讀出這種豪情壯志后,引導他們想象自己現在就是曹操,站在碣石山看到大海的雄偉,從而真正意義上與古詩進行情感對話。
二、思考:在質疑中親近古詩文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不“罔”就要思,這個“思”就是要“思考”,有“思考”這一過程,學生對閱讀就有了一個更深刻、更高層次的認識,“思考”在學生學習語文中起“關鍵作用”,“學起于思,思緣于疑”。
(一)思整體。
思整體,就是讓學生對詩文的大概內容,作者的立場觀點或情感傾向,這是第一步的整體感知。在這一環節,學生先通過朗讀,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與期待視野整體思考詩文的情感基調。《觀滄海》的雄渾壯闊,由于初中學生審美經驗的限制,整體感知不可以放任自流,需要教師引導,尋找最能讓學生快速有效整體感知的切入口。
(二)思局部。
我們民族主導思維方式中“整體直覺”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進入文本,仔細品味、推敲語言,進入到古詩深處,把握詩人復雜的內心情感,試圖對古詩有更深的認識。讓學生思考具體的語言,來達到深入文本的目的,在講授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讓學生思考將“沉舟”與“千帆”、“病樹”和“萬木”組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什么想法?對具體的語言點的思考和把握,有助于學生學習古詩文,把握其思想和情感。
(三)再思整體。
這一“整體”不是第一個整體的簡單重復,它應該是經歷了一番對部分認識之后的深化和升華。在蘇軾的《江城子》中一個“狂”字,不僅寫出了“老夫”的神態,更是統攝全詞精神之所在,顯出了此詞的豪放氣韻。
三、感悟:在個性的張揚中親近古詩文
感悟是主動讀書,創造性讀書的具體體現,是溝通讀者與作者的橋梁,語文課要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發表經過獨立思考且具有個人情感和認識的見解,而不是讓學生學習教師的“理解”,學習教師的“感悟”。
(一)留空間。
教師應該給學生多留一些感悟的空間,在教學中應故意給學生留出思維空間,并以此引起學生的想像和聯想,讓他們的思維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馳騁,從中質疑、探究、釋疑。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具有創造性、綜合性、審美性的藝術,也應該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遵循藝術創作中“虛實相生”的規律。
(二)求自悟。
語文教學,不是教師講述本人的讀書心得,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自讀自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首位,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
親近古詩文,對學生而言,又是打開了一扇窗,鋪開了一條道,能夠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汲取、去與先賢們對話。親近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讓那些積淀著智慧結晶、映射著理性光輝、濃縮著豐富情感、蘊涵著優美意象的古詩文熏染學生的靈魂,從而加厚他們的文化底蘊,提升他們的品性靈性,這樣,親近古詩文對廣大農村孩子來說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