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莊子美學思想與老子一脈相承,繼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這一思想旨在表現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本質,從深層生態學的角度來講,“無為”是為了保存“自然之美”,“道通為一”這說明自然是一個整體。三者的有機結合,更有利于當下的生態實踐。在解讀莊子的美學思想時挖掘其中所具有的當代生態價值是極為必要的。
關鍵詞:莊子美學思想深層生態學;當代生態價值
一、“自然之美”的原始生態觀
莊子認為任何事物只要不違背天性便是美的,人為的、刻意的雕琢會破壞原有的美感。《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臏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一捧心而臏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西施之美是出于自然而然的行為,并未經過刻意的模仿,而其里之人見之,刻意去模仿她,違背了自然的天性。莊子這一思想不僅僅說明美與不美之間的差別,同時也說明人不論美丑都是自然賦予的,我們人為去加以改造,而不考慮自己本身,往往會適得其反。《莊子·在宥》“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莊子認為,保持人的天性、本性,就在于自然無為。莊子本身就崇尚天道,摒棄人道。他把“天”奉為“尊”,而人則會因“有為而累”,說明人的作為會殘害天道所崇尚的“美”。
二、“順應自然”的生態利用觀
莊子的“無為”體現在人要順應自然而為。莊子認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人不能支配自然,自然有其運行的內在價值和客觀規律,無為之為更有利于自然本身的協調發展,“有為則虧”。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什么也不做。莊子崇尚“無為”思想,認為“絕圣棄知而天下大治”,強調“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莊子提倡的“絕圣棄知”的思想在當下的社會發展中顯然是不現實的。在這里強調“無為”是“有為”要順應自然之為。我們把“無為”這一思想在引入當前的生態實踐,“無為之為”即順勢而為;“無用之用”是順勢而為后的以達到有用之境。“道常無為”針對的是人的活動狀況和活動要求。它認為要輔助萬物,就要隨萬物的本性而因勢利導,即以生態系統的自我設計為主,人為幫助為輔。那么,生態系統的自我設計即自然本身,我們要進行生態實踐就要“順勢”。那么首先我們就要注重對人們深層生態意識的培養,這也是深層生態學所主張的。不過我們也要區別生態意識和深層生態意識,“喬治·賽欣斯指出,生態意識是一種狹隘的自我觀念在心理上的貨棧的結果,這種狹隘的自我觀念被埋藏在分離的本我中。通過與全人類的認同,最終成為一種與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認同和相互滲透的自我意識。”而深層生態意識本身就潛藏在人的內心,并且也能夠為我們所知。
三、“道通為一”的生態整體觀
“道通為一”強調自然的整體性,世間萬物都存在于這一整體之中,“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如果隨意破壞這一整體,無異于自掘墳墓。所以,當下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依據人的主觀意志隨意征服改造,還是以自然之子身份與萬物和諧相處”。
莊子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那么,人類在自然面前自以為是的優越感究竟從何而來?深層生態學認為,“人類并非處于自然之上或自然之下,而是處于自然之中,我們應該以自然之子的身份與萬物和諧相處,這也是深層生態學所倡導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傳統必然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不斷惡化。在當下的社會發展模式之下,我們僅僅運用前人的思想只會進行約束力量顯然是不夠,“中國古代賢哲面對復雜的環境倫理沖突,往往退回內心,試圖通過個體自我人格情操的自潔來代替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改善。”這樣的結果往往回避了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更何況人的自我性情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并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構建。同時,我們會發現人的利益與自然的需求之間往往是矛盾的,針對兩者之間的矛盾,我們主要任務在于尋找協調二者矛盾的途徑和方法。莊子認為,只要做到“天人合一”,就可以消弭二者的矛盾與對立,達到“天與人不相勝”的和諧境界。“天人合一”之中則蘊含的是人倫道德意義和自然生態意義的融合,是人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關系中善待自然的基本信息,更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和保護二者的先后問題一直是值得探討的。發展第一,保護第二,這會違背深層生態學的原則,更有違《莊子》生態美學中順應自然的生態美學觀念,并不利于社會主義的建設。那我們前面講到莊子生態美學思想影響了奈斯的深層生態學,所以我們更應回歸本源,把莊子的“道常無為”“道通為一”作為思想準則,把“天人合一”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在發展的過程中不違背這一原則,是否就可以實現莊子所講的“天人合一”之境,回歸自然。
面對當前嚴峻的生態問題,莊子的美學思想對于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而我們對莊子美學思想的研究不再只停留在意義層面,生態思想與生態實踐本就應該相互對應起來。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更加自覺的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他科學的闡釋了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辯證關系,對生態環境與生產力的關系作出了科學的論斷,這正是思想層面與行動層面的統一。我們討論莊子美學所體現的生態價值觀、生態利用觀、或生態整體觀,并將其與奈斯的深層生態學聯系起來考察,最終目的只是為了闡釋莊子美學思想是有其當代生態價值,它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更好的應用于我們當下的生態實踐。
參考文獻:
[1]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76.
[2]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77.
作者簡介:權曉燕(1994— ),女,陜西渭南人,湖南理工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