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覿為南北宋之交的重要文臣,也是南宋前期的四六四大家之一,其駢文創作成就頗高。從孫覿頗具代表性的駢文作品著手,在分析其駢文特色和文學觀念的同時,也了解到孫覿一生仕途沉浮的心路歷程和駢文這一文體的發展變化。
關鍵詞:孫覿;駢文;文學觀念
孫覿(1081——1169),字仲益,號鴻慶居士,常州晉陵(今江蘇武進)人,為南北宋之交的重要文臣,參與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活動,見證了北宋至南宋社會的風云巨變。孫覿以詩文著稱,尤擅長四六駢文,有《鴻慶居士集》《內簡尺牘》等傳世。他的文學創作尤其是駢文創作成就頗高,與汪藻、洪邁、周必大齊名,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駢文四大家。然由于其名有瑕疵,導致對孫覿的駢文關注不夠。從《宋代文藝理論集成》中收錄的孫覿序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孫覿的文學思想,同時探究宋朝駢文發展變化。
一、宋代駢文概況
在宋代,四六文是通行于公私之間的一種文體,尤其是在公文方面應用及其廣泛。宋朝初期的四六文延續了晚唐五代的遺風,極盡駢儷之事,刻意追求雕琢,形式雖工整妥帖,但內容單調,華而不實。在經過古文運動以后,開始使用散文筆法進行四六文的創作,用典較少,行文流暢,表情達意上更加自由,被稱為宋代四六,至兩宋之交,經過了唐及宋初的兩次古文運動而未被古文取代的四六文再次盛行,出現了不少四六名家。羅大經《鶴林玉露》說:“渡江以來,汪(藻)、孫(覿)、洪(邁)、周(必大)四六皆工。”
最早的駢文研究要數劉勰的《文心雕龍》,在《麗辭》這一章中,他對駢文作了首次總結,為駢文的存在和發展作了理論的闡發。他認為駢文的產生是肇乎自然的,所謂“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并指出駢偶在《書》、《易》等經書中早已有之。他還對駢偶的形態作了初步的分類,即所謂言對、事對、反對、正對。,并對其進行了分析。
孫覿的駢文雖有《代高麗國王謝賜燕樂表》如此膾炙人口、典雅妥帖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并不如劉勰筆下的駢文如此工整,而是如行云流水般變化多端,不拘于四六的句式,并不嚴守四六字律令,因此使其駢文呈現出文藝流暢、搖曳多姿的效果。
二、孫覿駢文分析
孫覿一生“被遇三朝,叨塵六郡”,經歷了兩宋的風云變幻,也遭遇了自己仕途的大起大伏,因此其序文不僅是為友人所作文集之序,更是內心情感、社會現實的折射和反映。
(一)文辭達一。
孫覿作于紹興二十九年的《送刪定侄倅越序》首先從西昆體開始論述,“聲律之學,盛于楊、劉,號西昆體”。宋初風行一時的西昆體,追求駢四儷六,雕琢辭藻,講求音韻美,“一時學者師慕,駢四儷六,枝青配白,撚須鬛,琢肺肝,鐫磨鍛鏈,以求合均度”,故造成“言浮于其意,意有不盡于言”的現象。其后歐陽修倡導古文,王安石、蘇軾、曾鞏等和之,“歐陽文忠公以古文倡,而王荊公、蘇東坡、曾南豐起而和之”,文章由此一變,“追復古初”。此時,“文直而事核,意盡而言止,譬之行云流水,遇物賦形體質自然,不見刀尺”,成為文章寫作的標準。因此,孫覿意在文章應言簡意賅地描述事實,達到體與質的自然融合。
另外,在《翰林莫公內外制序》中,孫覿寫道:“心能知之,口能傳之,而手又能應之,夫是之謂辭達”。這里的“辭達”是指文辭是思想情感的表現,是內心想法的一種外現,因此“辭達”就要求文章的內容要體現作者內心的真實思想和情感。
(二)自然綺麗。
《送刪定侄歸南安序》是孫覿寫給孫大雅的送序。孫大雅,字刪定,乃孫覿的族兄之子。開篇寫道:“惟山川清和淑靈,秀絕之氣旁礴委積于天地之間,常為一時高材勝士、騷人墨客攬取以為文章翰墨之用”,山川的秀絕之氣充斥于天地之間。繼而敘述孫大雅周游千里,“轍跡半天下”,游覽經歷不可謂不豐富,而在游覽的過程中,“登高望遠,慨然想見古人而尚交于千載”,于是“胸中浩浩焉,與曩者異矣”。孫大雅在游歷的過程中登高懷古,情思與古之圣人相交,浩然之氣油然而生。
孫覿贊嘆孫大雅的詩歌“清新綺麗,姿態橫生,如煙云之吞吐,草木之華滋,山水奇秀”。山水之美不僅能開闊詩人的視野胸襟,而且能為詩人的創作帶來純粹的靈感,讓詩人在不知不覺中與自然融為一體,其創作亦不同于流俗之作,這也符合孫覿提倡“自然”的文學創作規律。
(三)閎麗精深。
《浮溪集序》是孫覿為汪藻的文集所作序文。在該篇序文中,孫覿認為“天下有能士而難為工,繇漢迄唐千有余歲,一時大手筆為文章,閎麗精深”。此處,孫覿提出“閎麗精深”是好文章的藝術標準卻并非都能達到,“杰然試天下而自立于不朽者,蓋幾人而已”。
如何達到“閎麗精深”?首先,“至讀圣賢之書”,領會天地陰陽之義、古今盛衰之理;其次,“登高望遠”,目所及之處對內心額觸動發之于外;其三,對生活不平之事慷慨悲歌,“不平有動于心者”。
縱觀孫覿的序文,主要是對詩文創作的點評和文學作品的賞析,未形成系統的理論,但反映了他對駢文的深刻研究和豐富的文學思想。
三、孫覿文學觀念
《全宋文》收錄孫覿文83卷,可見其駢文作品頗為豐富,然孫覿沒有形成系統的文學理論著作,但從他的文學創作中我們還是可以窺探其文學觀念。在文學作品的創作標準方面,孫覿主張以“辭達”和明白曉暢為語言創作標準,同時強調文章應具有行云流水之勢,并且把“閎麗精深”當做衡量文學作品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
孫覿駢文體式眾多,內容豐富。雖以歌功頌德、陳情致謝為主題,但是也是孫覿仕途沉浮、交友往來、自憐自傷和閑適淡泊情感的體現。因此,孫覿的駢文在表現他進退皆憂的仕宦心路歷程的基礎上,表現出鮮明的個人色彩和魅力。
參考文獻:
[1]蔣述卓等.宋代文藝理論集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孫覿紀念館編,孫覿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曾棗莊、劉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莫道才.駢文研究與歷代四六話[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王懿.孫覿表啟文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王曉慶(1992-),女,漢族,湖北宜昌人,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及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唐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