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堃
話劇是以對話為主的藝術形式,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臺上無伴奏對白方式或獨白。中國話劇始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人們喜愛的劇種。話劇作為一種戲劇藝術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在形式上也開始新穎、豐富。但當前話劇也出現了令人堪憂的精神狀態,這就是創作精神的萎靡,探索藝術精神的衰微,社會責任感的減弱,社會良知和激情的缺失。物質的誘惑和金錢的貪欲在侵蝕著人們靈魂。因此話劇創新首先要發揚老一輩話劇家的革命精神,就是對話劇藝術忠誠敬業的精神。
話劇是具有時代性的藝術,勇敢地走到時代前列,敢于面對現實和歷史矛盾,敢于提出前人所未曾提出的問題,敢于塑造前人未曾塑造過的人物,如話劇《于無聲處》到《西安事變》再到《救救她》,直到《桑樹坪紀事》等等,這些話劇不但成為時代的藝術紀錄,更滲透著時代精神,表現出劇作家的勇氣和熱情。這一勇氣和熱情就來自劇作家的探索精神。
話劇藝術之所以需要探索精神,是因為新時代現實需要新的藝術呈現,需要發現新的題材,新的人物,新的主題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藝術方法和藝術手段。
在這勇于探索的基礎上,真正的藝術創新,不但需要詩性智慧的發揮,更需要嘔心瀝血的詩意創造。藝術創新,首先是藝術的發現,必須循著一定的藝術慣例和藝術規則,創新是沿著藝術慣例和藝術規則的適度的變化,這樣的創新才能同觀眾形成審美的溝通,因此任何創造必須建立在深厚的藝術傳統的集成上,而話劇作為寫實的藝術,長期以來,除了缺少探索精神,演出形式和表演手段也比較單一。因此,話劇界的一些有識人士,不得不在保持話劇的自身特征的前提下,另辟新徑,探索新路。借鑒吸收戲曲寫意手法,豐富話劇自身的表現力。凈化當代話劇的美學品格,這也是目前話劇創新發展的趨勢之一。“寫意”與“寫實”有機結合,使話劇擺脫在舞臺上制造逼真的描述性環境的束縛,擺脫對自然形態外觀的摹仿,比較充分地發揮戲劇的假定性,在發揮演員表演功能的基礎上,最大運用抽象、變形、間離、荒誕的表現手法,運用時間順序,時態和空間各種變化把今與古、現實與想象、客觀生活的過程與主觀意識的流動進行多樣的交叉、組接,從而使舞臺時空比較自由,有限的舞臺時空開始向無限轉化,大大地擴大了話劇舞臺的生活容量。正是由于加強了假定性和追求表演上的虛擬化,所以比較充分地調動了觀眾的想象力和劇場意識,加強了劇場性。同時借助演員舞蹈化的形體動作和詩一樣語言的聲音,進一步調動了觀眾的想象力,把一般生活情節和人物的美好情感藝術地傳達給觀眾,收到強烈的審美效果。如大型話劇《師愛芬芳》,首次嘗試了打造的原創作話劇,它突破話劇的傳統,藝術地還原了張麗莉在校園的工作和生活情景,細膩地刻畫了她的人生軌跡,用話劇藝術對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純凈心靈、崇高人格、永恒師魂進行了釋讀和歌頌。《師愛芬芳》最大的亮點是“寫實”與“寫意”相機地結合,在保持話劇表演本體藝術的同時,融入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元素,舞臺人物豐滿,故事生動,充滿青春氣息,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美的享受,從美學特點上講,就是用浪漫虛幻的手法,展示張麗莉的最美情況,如在張麗莉受傷入院,學生們深情懷念她時,張麗莉美麗的身影突然出現在學生中間,通過幻想、音樂等虛幻的處理,讓觀眾感受到她的心時刻和孩子們在一起,體現了一種師魂的崇高美,當張麗莉蘇醒后,發現自己沒腿了,病床上她在苦痛掙扎,向命運抗爭,舞臺上出現了精神世界里的她,在美麗的光芒四射的舞蹈中,仿佛涅槃之后的鳳凰,展示悲壯美和理想美:張麗莉入黨時,一面覆蓋所有演員和舞臺的鮮艷黨旗緩緩升起,悠揚音樂響徹全場,美的極致帶給觀眾極大的視覺沖擊力,使話劇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就是建立在藝術假定性基礎上的“寫意”手法,外部逼真性比不上寫意舞臺,生活內在本質的披露卻未見絲毫削弱。《師愛芬芳》的藝術特點就在于虛虛實實,時空自由跳躍,意識連貫流動的舞臺體現方式。同時,這里的內容和形式又顯示出不可剝離的關系。
然而,現代寫意劇的虛擬化表演,不僅僅是因為舞臺時空難以達到電影、電視般的真實,而被動地求助于舞臺假定性,即“以虛為實”,它還有更積極的一面,就是通過藝術對生活的再創造,提供給觀眾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形式常常與生活表象相脫離,甚至是變形的,但其中蘊含的卻是藝術家對生活、對人的內心的一種難以用語文表述的直接感受,一種對生活對象本質的主觀概括,亦即所謂的“離形得神”。在《師愛芬芳》劇中,張麗莉救學生一段就舞蹈化的非生活原型的表演,熱烈的背景,造成張麗莉為學生不顧一切,挺身而上的寫意畫面,這段舞蹈雖然沒有訴諸有聲的語言,但引出了豐富的內涵。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情緒,把一個新時代的教師形象,在意境的創造中傳遞給了觀眾。這種假定和劇場性的強化,就是努力使話劇回復本體的反映,是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雖然中國戲劇中的話劇和戲曲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有著不同的審美意趣和追求。雖然兩種藝術都源于生活,也都是假定真實的藝術,但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其某種意義上講,話劇以“真”求真,戲曲以“假”求真。也就是說,話劇是再現生活的藝術,而戲曲則是表現生活的藝術。在反映日益廣泛的生活,刻畫豐富的人物性格中,話劇和戲曲都顯出很多局限性和封閉性,使它們都程度不同地出現了困難的局面。尤其是話劇,話劇要創新發展,就要與時俱進,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謳歌我們的時代,除了要向老一輩話劇家學習,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創作方法,還要在保留并強化話劇自身的藝術特點的同時,傳承發展,在話劇創作中與戲曲互相借鑒、學習,形成雙向交流,從而豐富當代話劇的藝術表現力,適應當代觀眾。這也是當代話劇創新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