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說,“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簡單的說廣義的媒介融合是指的媒介機構的融合或者說是復合化。是在同一個經營主體內打破各種不同媒介的界限,將不同媒介、不同形式的內容產品拿到一個平臺上去策劃、組織和生產,然后再由不同的媒介去傳播”。[1]
然而媒介融合給新聞攝影帶來的不僅有更廣闊的發展機遇,更多的也是在內容與形式以及從業人員業務水平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與挑戰。在如此的背景下,新聞攝影如何去應對媒介融合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呢?
一、加強新聞攝影記者專業能力,提高報道水平和速度
(一)及時性方面。
提高新聞攝影記者業務熟練度,提高報道效率。面對新媒體及時性的挑戰,新聞攝影記者必須提高自身的業務熟練度,能夠及時趕赴新聞事件現場,并真實快速記錄下時間現場的圖像。如若未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也應及時整合社會各方面的信息,能夠征得現場圖片拍攝者的允許,征用其他人拍攝的現場圖片,完成報道。在后期制作時,克服懶惰心理,提高業務熟練度,加快制作效率。并能夠綜合運用網絡加快信息傳播速度。
(二)選題及報道方面。
作為專業的新聞攝影記者,應充分利用身邊一切資源,除了領導布置的選題外,還應建立自己的聯系人網絡,將更多的普通民眾作為自己獲得新聞線索的人脈資源;另外還應培養自身新聞敏感性,對于新聞攝影記者而言,應提高自身對新聞的敏感程度,及時篩選具有報道價值的新聞進行報道。
普通民眾在發布圖片信息時往往偏向于記錄眼睛看到的事實表面,僅僅是對事件現場情況進行拍照,并經常伴有主觀猜測,而作為一名專業新聞攝影記者,則應具有較強的辨別能力及深入調查能力,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應加入更多的思考,選取的角度或全面深入、或別出心裁,對事實的闡釋也應當是客觀真實的。
新聞攝影往往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因此,文字說明在新聞攝影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要求新聞攝影記者除了具有較強的拍攝技術外,還應具有一定的文字寫作能力。對于新聞攝影文字說明的寫作相對簡單,但要求短小精悍,既包括具體的新聞要素,又要求相鄰圖片間的文字介紹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起到架構整篇新聞攝影報道結構的作用,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需要具備較強的文字功底。
面對多種傳播手段、多樣化的受眾需求,以及對新聞事件故事性和深刻性更為專業的審美要求,新聞攝影記者已經不是單單依靠體力就可以勝任的職業。這都代表著攝影記者要告別以往單純記錄事件的模式,成為一個會講故事、能以情感人的新聞攝影記者,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完成一篇內容翔實、邏輯嚴謹、語句優美的新聞攝影報道。
(三)拍照技術水平。
作為專業的新聞攝影記者,所拍攝的照片應當具有更高的專業性和藝術性,不僅能夠真實的記錄新聞現場,也應符合一般構圖規律以及人們的閱讀需求,這就需要新聞攝影記者能夠熟練運用相機,根據不同場景設置不同的參數配合,并形成較強的構圖思維。
(四)職業道德方面。
恪守職業道德底線,努力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自覺抵制不良因素及虛假新聞的侵擾,不能讓其他任何因素影響到自己的新聞報道工作,時刻堅守新聞工作的原則和底線。
二、綜合運用整合平臺,做好信息整合
(一)新聞攝影機構與其他相關機構做好溝通交流,實現圖片共享,加大資源流通的范圍和渠道,加大圖片的利用程度,實現新聞的及時、全面報道;
(二)融合更多的自媒體信息進入平臺,做好信息辨別工作。作為新聞攝影的組織機構,應當開放更多的渠道,比如說有獎征集、攝影比賽等途徑,讓更多普通人的圖片合理合法的進入平臺,參與到新聞攝影中來,加大圖片攝取范圍,使平臺中可利用的圖片并不僅僅是本機構記者所拍攝的圖片,但畢竟大部分人并不具備專業素養,而這并不妨礙新聞攝影記者攝取他們所發布的作品中靈感和題材,網絡平臺應該成為新聞攝影記者的“眼睛”和后備素材庫。而新聞攝影記者如今除了要做好記者本職工作外,還應當提高信息辨別能力,做好平臺中圖片的“把關人”。這樣既可以擴大新聞采集的輻射范圍,又能夠克服機構內記者難以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的弊端。
(三)做好機構內部不同媒體間信息的互動交流,豐富新聞攝影內容。
如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的新聞報道組織機構已經融合了多種媒介形態,而做為新聞組織機構,應當建立大規模的信息資源庫,分門別類的收錄不同形態、不同類別的新聞資源,不同的媒介形態收集到的新聞資源都應及時上傳資源庫,豐富資源庫內容,而資源庫的新聞資源應為其組織機構管理下的全部媒體及時的提供資源,而這也是媒介融合的狹義涵義所在,當然這也是傳統媒體實現合理轉型的必經之路。如今,一些大型的傳統媒體,比如人民日報,已經成功轉型,實現了媒介融合,但對于一些地方型的小媒體,如此以來改革力度較大,難度較高,需要改變其領導者及工作人員觀念,打破媒介壁壘,逐步實現媒介融合。
(四)提高新聞攝影記者整合信息能力。面對隨時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新聞事件,如今的新聞記者不可能同時前往不同的新聞事件現場進行拍攝,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特別是微信公眾號記者,需要具有較強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新聞攝影記者應廣泛擴展自己的朋友圈人脈,使自己能夠看到更多人發布的圖片及信息,其次,能夠征得拍攝者的同意,將不同拍攝者拍攝的圖片按照一定的主題和角度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報道。當然這些作品在報道中也應注明出處。
三、加強對新聞攝影的監管
首先,新聞攝影記者應加強新聞法律法規的學習,在日常報道中做好自我監督,時刻秉持真實性原則,在不侵犯被拍攝者合法權益的前提下進行拍攝和制作。其次,是新聞機構加強對其管理下的各類媒體的監督,建立新聞發布監察機構,并組織員工加強新聞法律法規的學習,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權威性及嚴謹性。再次,政府應加強對各新聞機構的監管,給予新聞機構一定的自由,但要對其發布新聞的真實性及客觀性進行監察;最后社會各界及觀眾也應做新聞的監督者,一旦發現虛假新聞應及時反映,杜絕這類新聞在社會蔓延形成不良影響。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新聞攝影既可以在傳統媒體中進行傳播,又可以在新媒體中進行傳播,在不同的媒介平臺中,新聞攝影以不同的特點存在并被傳播,而面對媒介融合所帶來的種種機遇及挑戰。新聞攝影機構及新聞攝影記者應根據媒介融合的特點,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和更及時的速度積極應對,同時,新聞攝影機構及新聞攝影記者也應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接收社會各界的監督,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及嚴肅性。
引用文獻:
[1]引自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925/c244089-25733441.html)
參考文獻:
[1] 馮小時. 從papi醬走紅試分析自媒體的演進與發展[J]. 時代金融,2017,(02):317.
[2]楊見. 新媒體視域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征分析[J]. 科技傳播,2017,(05):9-10.
[3]http://www.baike.com/wiki/傳播媒介
[4]張宜俊,夏明名. 媒介融合下新聞攝影的機遇與挑戰[J]. 新聞世界,2011,(02):104-105.
作者簡介:張馳,女,助教,1988.8.5、碩士學位,主要從事新聞學專業課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藝術學及新聞傳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