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偉 景麗梅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六環節”;教學模式;理論基礎;基
本程序;實施原則;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8—0053—01
從有信息技術開始,教育界就試圖將這種先進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教學質量。但是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單純的網絡教學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有效,于是開始反思教學理論和技術的結合方式,用不同的教學理論、技術手段組織實施教學,于是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就應用而生了。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概述
“模式”一般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
我國教育界認為: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二、背景
近年來,由于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因素被逐漸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班班通”和電子白板設備基本普及,信息化教學在農村基礎教育學校進入實驗階段。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摸索出一套適合基礎教育階段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我校從2013年秋季開設網絡實驗教學班和2016年安裝了觸摸式電子白板設備以來,經過幾年的實踐摸索,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六環節教學模式。
三、理論基礎
美國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于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傳遞——接受式就是根據這一理論設計的。
美國的布魯納是發現學習理論的提出者。他強調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一個探究的情境,注重形成學生的內部動機,學生能夠親自參與信息的組織和提取。發現學習模式就是根據這一理論設計的。
近年來,前者在有些學者那里被徹底打倒,遭到了全盤否定,然而在基礎教育的一線教師那里卻巍然不動;后者卻被有些學者捧上了天,但在基礎教育一線教師那里很難普及。筆者認為,基礎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應以“傳承”為主,“創新”為輔,“傳承”是為“創新”做準備的。
筆者所探討的信息化六環節教學模式是以斯金納的接受學習理論和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為基礎,將信息網絡因素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以信息化環境為支撐,以六環助學案和網絡教學平臺為載體,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接受學習方式為主、發現探究學習方式為輔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四、基本程序
1. 課前演講,自我發展。演講1分鐘,能力收獲一輩子。每節課前,安排1名學生演講,培養學生的演講水平,提高即興發言的能力。
2. 溫故知新,自學檢測。一是網絡教學實驗班由教師通過教學系統發布自學檢測題,學生在網絡上完成并提交;二是普通班由教師提前印發六環助學案,由學生提前完成并上交。通過檢查學生對自學檢測題的完成情況,來了解學生對新課的自學情況,并予以反饋,以便于有的放矢。
3.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形成內部動機的情境。
4. 合作探究,互助提高。主要采用問題法、小組討論法、演示法、講授法、展示法等方法進行。網絡實驗班利用網絡教學系統平臺授課,普通班以六環助學案為載體,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講授,也可以借助“班班通”電子白板互動軟件或暢言教學通軟件授課。
5. 知識小結,畫龍點睛。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6. 效果測試,反饋評價。網絡實驗班將測試題發布到教學系統上,學生完成測試并提交,教師統計結果。普通班由學生完成助學案,教師審閱并統計結果。
五、實施原則
1. 教師主導性原則。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自律性較差和自學能力較弱,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操控者,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放棄。
2. 學生主體性原則。學生始終是課堂教學的對象,要求教師始終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
3. 過程互動性原則。通過多種手段實現互動,達到溝通、交流、展示的目的。
4. 要素信息化原則。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將信息化因素融合到課堂教學環節中去,視頻、文本、圖片、課件、音頻的運用要根據教學內容而定。
六、教學效果
在信息化環境下,結合基礎教育階段的實際情況,信息化六環節教學模式能夠被教學一線的教師所理解和接受,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能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能體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理念,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能在實踐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七、實施建議
以信息化環境為支撐,使用網絡教學系統平臺和“班班通”電子白板互動軟件、網絡教學資源。
以信息化六環節助學案為載體,集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和作業于一體。助學案以表格形式呈現,主要反映兩部分內容,一欄呈現教師對課堂的操控流程和內容即教案,另一欄呈現學生活動的流程和內容即學案,即集學生的學案和作業于一體。可以使用講授法、演示法、問答法、發現法和小組討論法等多種方法。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