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清萍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妙計”;設疑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8—0095—01
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和重要環節,教師只有研究和掌握高超的教學技巧,才能把課講得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說服力和吸引力,使學生喜歡聽,愿意聽,學有所獲,課堂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妙計一:巧設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內在動機,是學習的原動力,只有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其專心注意和積極思維,產生一種躍躍欲試、欲罷不能的求知心態。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一是教師要善于挖掘那些能觸及學生思想深處的東西。二是教師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使教學富有藝術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教師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對學生奉獻無私的愛,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和諧合作關系,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讓學生理解水的蒸發時,先在黑板上擦一片水跡,讓學生觀察后提問:“水到哪里去了?”引起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妙計二:啟發誘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認識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皮球浮上來了》一課時,筆者提出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一個問題:“一個皮球掉到樹洞里,誰有辦法把它取出來?”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了很多,有的說用木棍趕,有的說用木棍撬……筆者首先肯定了學生們的辦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樹洞要是彎曲的可就不行了。“現在我們看看書上是怎么講的”,霎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從而很順利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妙計三:適時激趣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課堂講授過程,應當是一個使學生不斷“生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可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如,教《鳥的天堂》時,揭題后,筆者讓學生根據標題發問,學生問:“天堂”是什么意思?鳥的天堂是怎樣的?為什么稱它為鳥的天堂?接著又啟發學生,能否據此發現提問的一般方法?學生思考后回答:提問就是問“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的問題。教師立即要求學生用這種方法自己去文中探索、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運用好“設疑”方法的關鍵是把握好兩點:一是要緊緊圍繞重點、難點設疑。問題的設置對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和指向性,解疑的過程就是解決重難點的過程;二是要選擇最適宜的時機設疑。當學生對問題有了一定的理解,但還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時,還沒有觸及深層次的問題時,這時候是教師選擇設疑的最佳時機,對有效解決預定問題就顯得尤為及時和重要。教師巧妙設疑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內容,給教學帶來無盡的樂趣,同時也給學生帶來思考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課堂教學煥發蓬勃的生命力。
妙計四: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所謂教學難點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習上阻力較大或難度較高的某些關節點”,也就是“學生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點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地方”,為此教師要通過設計動手操作活動、設計板書、設計練習等來突出重點。而要講清難點,要尋找一個能引起學生共鳴和興趣的話題作為難點的切入點,然后采用階梯設疑法,步步深入地解決問題;或利用游戲活動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如,《火燒云》一課的重點是了解火燒云的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筆者以此為契點,教學生大膽想象,他們把天空幻想成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八仙過海、葫蘆娃吐火……并用“檸檬黃”“咖啡色”等詞來形象地描述了火燒云的顏色,這樣,學生既掌握了重點,培養了創新意識,教師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妙計五: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多媒體可以圖文并茂、聲像同步、動靜兼具,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功能同時發揮作用,增強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思維更發散。如,在學《稱象》一文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演示曹沖稱象的四個步驟,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實現了教學重難點的順利突破。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分析、樂于探究,強調在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因此,教師的“五條妙計”可以讓學生擴大知識面,并優化課堂教學。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