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摘要:本研究通過自我研究的方法探討了教師如何應對學生的問題行為以及如何進行反思性教學。研究方法包括教學敘事和教學日志。教師敘事主要用于搜集在與同事、諍友等人進行教學情境敘述和問題討論時的研究資料。教學日志是每次上課后對當天教學情況的記錄,本研究的教學日志有多種形式,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教學反思一般是研究者對于教學問題、課堂沖突、教學能力進步情況的反思,主要以文字形式收集。研究結果包括(1)教師應該從目的論的角度去建構親密的、友愛的及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2)在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時,教師應該首先去努力理解學生表現出該行為的原因,然后采取有準備地措施,在尊重學生權利的基礎上,以理解、關愛和教育的原則去處理相關行為。(3)教師應該保持反思的能力,將教學反思系統化,形成成果并公開分享討論。
關鍵詞:自我研究;問題行為;教育理念;反思性教學
一、研究背景
研究者在專業自我成長過程中,主要面臨的兩個問題是1.在遇到學生問題行為的時候,教師采取的處理方式如何反應了教師的理念?2.反思性教學如何具體地體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者通過自我研究的方法尋求解答。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針對學生進行了資料收集,主要是用于從學生角度了解教學、幫助解決教學問題,包括偏好的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學習面臨的主要困難等方面。教師敘事主要用于搜集在與同事、諍友等人進行教學情境敘述和問題討論時的研究資料。教學日志是每次上課后對當天教學情況的記錄,本研究的教學日志有多種形式,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教學反思一般是研究者對于教學問題、課堂沖突、教學能力進步情況的反思,主要以文字形式收集。
三、研究過程
通過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研究者對于研究問題進行了思考和解答。
1.問題1的解決
在教學中,偶爾會出現學生突破紀律底線、挑釁教師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該如何處理這種沖突?由于我經歷過兩次這樣的沖突時刻,因此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思考。
(1)情境描述
情境1是一個女生在上課時公然說話且不服管教的情況,我也采取了相對極端的處理方式,即要求該女生離開教室。
“上課以后,一個女生一直在和同桌說話,我對其進行了提醒‘上課了,請同學保持安靜,不要說話,遭到了該女生的無視,接著我采取了分離策略,由于不確定該女生是否會聽從我的指令,因此將該女生的同桌調離了該座位,結果該女生起身又去坐到了同桌的旁邊。我當時非常生氣,對她說:‘XX,你想干嘛!該女生若無其事地說:‘我上課啊。我說,‘從上課開始你一直在說話,你這是在上課嗎?該女生說:‘我沒有說話啊。聽到這個女生理直氣壯地否認事實,我愣了一下,質問她:‘你沒有說話?從上課我就提醒你,你不理我,我把XX調到另一邊的座位,你還跟過來說,現在你跟我說你沒有說話?你不說話我跟你說這些干嘛!該女生面不改色,說:‘我不知道啊。當時我感到身上的血一下子涌到了頭上,對她喊道:‘你走,離開教室,你在這我沒法上課!該女生看到我發脾氣以后態度就溫和下來,看著班級同學不知道怎么辦,最后在班級同學的勸說下離開了教室。下課之后,班委過來和我溝通,說該女生‘平時就是這樣,和很多同學都起過沖突,對她厲害一次之后她就不會了。上完課之后的下午,該女生到辦公室來跟我道歉,我接受了她的道歉,并對其進行了教育,我告訴她說:‘你用這種性格來針對老師,老師不會對你怎么樣,對你進行批評既是對你的義務,也是對其他同學的責任,但是以后你出了校園,還是以這種性格去對別人,你是要吃虧的,這是雙刃劍,你必須要明白。”(日志)
(2)與諍友的討論
此次事件之后,我與同事L進行了交流,在描述了該事件的經過之后,同事L進行了評價,一方面她肯定了前期我對該女生進行管理時運用的提醒、分離等恰當做法,另一方面,她也指出在一般情況下,除非危及到安全問題,教師不應該讓學生離開教室,因為這樣一來她失去了聽課的機會,并且如果外出游蕩出現安全問題也會很麻煩。
(3)反思及結論
對于L的評價,我非常認同,對于自己的做法也產生了質疑和懊悔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對于我的教學并無益處,為了更好地對這種情緒進行轉化,我分析了當時選擇讓該女生離開教室的原因,以及以后應對類似情況時該如何處理,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首先,教師作為一個人,處理這種沖突時被情緒主導,這是可以理解的,從這一點上,我對自己已經發生的行為進行了自我理解。但是這種特點與教師的職業性是相違背的,一個人處于職業的角色中時,應該淡化作為個人的情緒,盡可能地使用理智和職業素養去進行行為選擇,所以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進行了自我批評。
其次,作為一名新教師,在沖突時刻一般會下意識地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處理方式。在成為一名教師之前,我所經歷的課堂,一般都是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在這種課堂中,學生的權利一般處于被漠視的狀態,因此教師在進行懲罰的時候,往往會讓學生站出去。因此,對學生權利的清晰認知和尊重,是教師處理課堂沖突必須要具備的素質。
最后,在進行課堂管理的時候,面對無理取鬧的學生,適當的懲罰手段是必要的,教師在制訂課堂規則時,應該根據教學的特點將懲罰手段提前預設好,分情況列出清單,并將這些懲罰措施拿到教學會議上進行集體研討,這樣在面臨課堂管理突發狀況的時候,便不至于手足無措,而是可以進行有準備的選擇。
2.問題2的解決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關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將反思性教學操作化?反思能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教師必須將之應用到自己教學中去的能力,教學反思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學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反思往往會成為空閑時刻的點滴隨想,不能形成系統的結果,因此也不能深入了解教學問題,對于解決教學問題更是幫助甚少。
如何將反思性教學落實到具體呢?根據研究者的自我研究過程,共有以下幾點發現:
第一,教師應該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專業自我。教師的反思流于表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不愿意面對不完美的專業自我,因此出現逃避問題、逃避反思的情況,并且會從環境(學生、制度等方面)中找到因素來合理化自己不恰當的教學行為。
第二,教師應將自己的專業自信建立在長期的專業發展之上。對于為什么會出現上一點中的問題,我也進行了思考。我認為將專業自信建立在當下固化的教學表現之上是出現逃避教學問題、回避反思的主要原因,簡單地來說,教師不愿意面對當下教學中的失敗,因為這危及到其作為教師的專業信心。但是將專業自信建立在當下的教學能力之上,這本身就是錯誤的。一個教師必須明白他/她的教學是處于發展和成長中,只有將專業自信建立在長期的專業發展之上,才能夠勇敢地、誠實地面對教學問題,也只有這樣,一個教師才可能真正具備反思的能力,進行反思性教學。
第三,教師應將反思過程具體化,并進行保存。反思是一個抽象思考的過程,但是將抽象思考具體化的過程可以促進反思更加深入和清晰,更容易形成明確的反思成果。教學反思可以具體化為日志、筆記、視頻資料或音頻資料等。
第四,反思性教學成果應該公開化。封閉的、個人化的教學反思容易走向片面,而且個人視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將自己的教學反思拿出來分享,不僅有利于多角度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可以促成反思成果的共享。
第五,教學反思日志等反思性教學成果可納入教學評價體系。彭湃等人在其研究中指出,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重視學生評價,輕視教師自評;注重終結性評價,漠視發展性評價;聚力“教”的評價,輕忽“學”的評價;等等。可以看出,目前的教學評價本身具備一定的固化性,缺少從反思和發展的角度去評價教師的維度。在這種評價體系的導向下,教師也容易以固化的表現來評價自己,從而認識不到反思和發展的重要性。學生的積極反饋、同事的評價和督導系統的認可都會大大提升教師的專業自信,但是,這些因素并不能成為教師專業自信建立的基礎,因為一旦教師將自己的專業自信建立在以上因素之上,教師的專業成長將會變成一種迎合式的成長,而非反思式的成長。
四、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通過對研究資料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教師應該從目的論的角度去建構親密的、友愛的及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面對當下平等卻疏離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積極與學生討論學習的目的,建立起追求知識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建構一起追求真理和至善的目標。
2. 在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時,教師應該首先去努力理解學生表現出該行為的原因,然后采取有準備地措施,在尊重學生權利的基礎上,以理解、關愛和教育的原則去處理相關行為。
3. 教師應該保持反思的能力,將教學反思系統化,形成成果并公開分享討論。將教學反思系統化的過程可以促進教師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將反思成果公開分享討論一方面可以促進對于該問題的理解和解決,另一方面可以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共享反思成果,促進集體教學能力的發展。
4. 教學評價體系應該加入發展性評價的維度。目前教學評價體系存在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發展性評價的問題,這個問題既不利于全面、客觀地評價教師,也不利于教師建立自己的專業自信,因此應該進行積極改革,納入發展性評價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