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發展步伐較快,生活在當下階段的青壯年勞動力經濟任務重經濟壓力大,壓力主要來源于撫養子女與贍養老人雙重義務,為了更好的將兩者結合起來讓生活更加便捷,常常是子孫三代共同生活,青壯年勞動力平時閑暇時間不充裕,我國歷史上老一輩養育孫輩的傳統,兒童的代際撫育現象應運而生。本文將簡單概述什么是代際合作,進一步分析在當今社會背景下代際合作的優勢與劣勢,從而展望代際合作的未來發展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代際合作;優勢;劣勢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來隔代撫育就是我國一種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有調查顯示,“中國有一半的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1]。另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關于全國城鄉20083位老人的調查表明,“照看孫輩的老人占了66.47%,有關部門對30個省市的3080個老人家庭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有58%的家庭是老人在幫助照顧孫輩”[2]。
隔代撫育現象在我國如此普遍主要包括兩方面原因。一是我國傳統的養育方式是家庭撫育,由于80、90年代剛剛成熟,自身壓力較大,無法完全負擔對子女的撫育責任,因此造成了子女撫育的隔代斷層;另一方面,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低導致社會無法承擔對兒童的全部撫養,政府也未出臺健全完善的關于隔代撫育現象的法律制度。
(二)概念界定。
隔代撫育定義為“二親等關系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對孫子女(或外孫子女)的撫育”[3]。具體的生活和撫育情況則細分為下面三種:首先是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所形成的主干家庭,照管孫輩的任務由父輩和祖輩共同承擔。其次是小家庭和其定位生活家庭,雖然是分開居住,但是由于小區或者隔的比較近的居住條件使得他們幾乎是可以共同的照顧孫輩。最后是孫輩和父輩交流最少的,每一周都有一半左右的時間孩子是和外祖父母一起度過的。
二、隔代撫育利弊分析
(一)隔代撫育的弊端。
1.祖輩自身學習素質不高無法有效啟蒙孫輩的學習,孫輩的學習受到制約。在實際學習生活中,老人可能用自己的習慣方式帶著孩子,也無法對孫輩的學習任務進行輔導,不利于孫輩的學習進程。
2.祖輩更為注重低層次需要的滿足。長輩對于孫輩的過分溺愛不利于孫輩的健康成長,不少老人喜歡把孩子當做家庭的中心,事事順著孩子,處處圍著孩子的這種行為,讓祖輩陷入了無原則的溺愛中。最終導致孩子產生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造成孩子自私、任性這些不良的性格。
3.降低孫輩的獨立行事能力。文化較低的祖輩接受和學習新事物出現困難,孫輩在一個閉塞的環境中成長社會化,就會使得長成的人格出現內向不合群并且不愿意改變的特征。加之隔代撫育的孫輩容易出現被同類群體排斥現狀,這使得孫輩的獨立能力下降。
(二)隔代撫育的優勢。
1.祖輩父母有著更加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這些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社會化。
2.祖輩可以發揮自我的經驗優勢,去彌補孫輩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的經驗性不足。
3.祖輩可以在照顧孫輩的過程中,自發地充實自身素質,從而讓老人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4.祖輩與父輩的關系相對來說是更加緊密的。單一的血脈傳承使家庭感情更加親密。即便父輩已經成年擁有了自己的家庭,祖輩仍然將照顧后代當做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三、結論及解決措施
預計到2025年,我國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達4.37億,約占總人口的30%。”[4]老齡化社會讓中國老年人激增,多數老年人退休后愿意發揮余熱撫育孫輩,隔代撫育現象會隨著老齡化現象繼續普及。那么如何應對這種現象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完善各自家庭交流機制。幸福安定的家庭生活需要家庭成員之間能夠充分了解對方的心情、意見以及期望。家庭關系不和,家庭交流處理不當則是對一個人最直接的打擊。在家庭中建立一個完善的交流機制則是現代家庭成員所必須關注的。
(二)政策的修訂、社保的完善以及拓寬子輩收入渠道。父母作為子女的第一撫養人,在幼兒性格養成的學齡前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父母迫于經濟壓力不得不將孩子放在家中外出務工掙錢,這就意味著隔代撫育問題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國家政策造成的,隨著政府對于經濟方面發展的支出增加,對于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很多父母受到保障后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政府擴寬就業渠道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仍然迫在眉睫。
(三)學校的配合。在教育方面應當加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交流和合作,需要“對家長特別是祖輩家長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當代科學育兒的新理念、新知識和新技術。”[5]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下,打造出良好氛圍的課余生活,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組隊團結的良好人格。
(四)政府加強監管力度。網絡這把雙刃劍,它在帶給我們大量信息的同時,也散步了很多不良的思想。針對這種情況,政府發動學校社會的力量來宣傳抵制不良思想對孩子的干擾,文化部門要強化管理職責,加大對不良設施的監管力度。
(五)子輩統一標準,明確共同目標。在代際教育子女方面,兩代人的教育理念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分歧和碰撞。當兩種時背道而馳的理念傳達給孩子的時候,就會出現孩子心理上的標準混亂,在教育問題上,祖輩和子輩必須達成共識,這樣才能協調一致建立統一行事標準。
參考文獻:
[1]李克欽,隔代教育問題及對策[J]綏化學院學報,2006(02).
[2]黃祥祥,論隔代教育與兒童心理的發展[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
[3]張光博,社會學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全國老齡辦,我國人口增 800-900 萬,人民網,2009.
[5]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陳曉娜,1993年6月,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