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泵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現代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的便利、高效被大家重視。QQ憑借其操作方便、簡單易懂、界面生動,可以進行實時或非實時的點對點交流,還可以進行視頻和一對多、多對一的音頻交流,也可以進行圖片和公告發布、資源共享等特點,而備受學生的青睞,是當今學生中最易接受、最為流行的網上聊天軟件。在高一年段我們做過問卷調查,超過98%的學生有QQ號,平常同學之間的交流基本上是用QQ,但不玩微信,87.5%的學生擁有智能手機或家里有電腦,這為本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可能。
經過實驗發現,QQ非常適合教學目標的實現,為化學探究性案例的實施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免費的交流平臺,為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提供了方便,高效的媒介也避免了老師“傻傻”地教,學生“傻傻”地學,另外還能發揮伙伴協作學習的作用。在QQ群中實施化學探究性案例的學習,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創新思維與能力培養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也能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一、實施過程
1.組建班級學科QQ群
首先可由教師或一名學生組建班級學科QQ群,將班級里所有學生的QQ號加入其中,形成一個虛擬班級,并設置群的昵稱,填寫群信息,教師為群主,安排一名或多名學生作為群管理員,對QQ群進行日常的管理維護,也可邀請有能力的家長參與日常課題的學習與討論。
2.準備與發布探究性案例
針對階段學習內容,精選探究性案例,搜集有關該案件的網絡鏈接、素材、圖片及視頻等材料。如針對《氫氧化亞鐵的制備》的探究性案例,我們先搜集了關于氫氧化亞鐵的性質介紹、相關錄像圖片。然后在QQ群用公告形式發布該案例的材料,QQ群公告類似于現實生活中的通知,利用群公告可以將案例的材料以“通知”的形式展示出來,讓每一個上網的學生都可以看得到,便于保存及學生隨時查閱。但最好在固定一個時間發布,便于家長監控。
3.討論階段
QQ群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群聊,很適合用于集體討論與答疑,群里每一個成員的發言,大家都可以互相看到,這非常有利于集思廣益。我們要求學生在晚上6:00—9:00時間段,抽出10~30分鐘時間參加學習,然后集中在一個時間段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表個人的見解,學生也可上網搜索材料,發布相關信息與素材,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利用群聊除了可以進行集體討論,還可以就某個難點問題進行集中答疑,特別是一些大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群聊進行集中解答。教師也可針對學生認識程度繼續發布一些材料,如對《氫氧化亞鐵的制備》的探究性案例,可以發布一些改進實驗視頻,讓學生觀察,加深認識。
4.評價與反饋階段
教師可以在第二天課堂上展示部分學生在群中發表的有代表性的內容,教師針對典型的內容進行評價、反饋、總結,達成共識,并對部分學生一些獨到的見解給予表揚與鼓勵。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再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QQ群里聊,教師將需要討論的問題先呈現在窗口中,然后讓學生對此問題展開討論,而每個學生借助手機或電腦將所發表的觀點都呈現在窗口中,讓大家及時看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用演示實驗加以驗證,如果為了在大班課堂教學中易于被大部分學生觀察及反復觀看,還可把演示實驗拍成視頻發布,讓學生反復點擊觀看,便于學生能更加細致地觀察。
5.復習鞏固階段
課后讓學生再談體會,教師可以再提幾個問題讓學生在QQ群里聊,并完成相對應的練習,可以用我校的魔燈平臺導入練習讓學生完成,這樣學生可以得到及時的評價。
經過這一系列的安排,使學生真正理解這一探究性案例,從而活化了這一部分內容的知識,避免了因關注知識教學而忽視能力培養,也避免了反復進行紙筆訓練。
二、應注意的問題
QQ群為師生之間創造了一個平等寬松的環境,可讓學生多角度、超時空地討論學習,但網絡的虛擬性也存在一些問題。
1.弄假成真
QQ群畢竟是一個開放平臺,學生認知水平、學習態度等不同,發表的一些見解經常是錯誤的或不全面的,但是說的人多了,經常會被部分學生所接受,認為是正確的,還有網絡上五花八門的信息比比皆是,一些信息本身不具有科學性,也會誤導學生。
2.時間成本
要認真完成探究性案例的學習與討論,還要查找材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還有因為條件限制,有的學生沒有4G網絡或家里沒有wifi,可能打開視頻等素材速度慢,加上沒有人監管,造成時間把握不好。對于教師,本身教學任務重,準備一節探究性案例也需要大量時間。
3.避免“教學灌輸”變成了“機器灌輸”
如果一味地把所有素材制成課件與視頻,上課只是點擊鼠標,把其他教學手段放在一邊,很容易把課堂由“老師灌輸”變成“機器灌輸”,因為有些知識點是完全可以用傳統教學手段講解清楚的。
QQ平臺搭起了化學教學課內與課外的橋梁,延伸了探究化學案例的時間與空間,同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在QQ交流中變得更加平等與自主。身處信息時代,我們應該利用好微信、QQ這種強大的交互性平臺,充分發掘和利用QQ群的某些功能優勢,充分發揮它有利的一面,以促進化學教學理念與交流的更新,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