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琪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1]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形式,也是中華民族的標志,是中華文化最核心的價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是文化自信的主要來源。而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主體。
儒家思想,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還會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2]中心性、普遍性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特性,因此儒家思想才會在眾多的學派中屹立不倒,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
在某種程度上,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正是孔子的思想中所體現的。《論語·為政》篇中可以看出,即:“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重禮講樂,關心道德,他的最高政治標準是大家在一個社會里都可以和睦相處。《論語·為政》篇中有這樣的章句: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即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社會,這有助于我們樹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孔子講“禮”、“仁”,有助于建立一種理想并和諧的社會秩序。孔子的思想對于中國人來講,是具有獨特的魅力的。因為孔子的弟子在古典學等很多領域都有所涉及,而且孔子自己的聲望也是其他學派的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同時他和藹溫遜的品格都令人仰慕。因此,孔子的思想有助于我們構建自己的文化自信。
《論語》一書是儒家至高無上的經典書籍,是未經分別章節未經編輯的孔子的混雜語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語行事在其都有記錄。
《論語·述而》篇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但在《論語》中孔子并未對“文行忠信”這四個方面有具體的說明。這四個方面,歷來有很多種解釋。如下表:

《論語》研究者 對“文行忠信”的解釋(南宋)朱熹 集注 程子曰:“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3]楊樹達 著《子罕》篇曰:顏淵喟然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公冶長》篇曰: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顏淵》篇曰:“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衛靈公》篇曰: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行里行乎哉?”[4](清)劉寶楠 撰【注】四者皆有行質,可舉以教。正義曰:“文”謂《詩》《書》《禮》《樂》,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謂躬行也。中以盡心曰忠,恒有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與教弟子先行后學文不同。[5]程樹德 撰程俊英 蔣見元 點校 分別列舉了朱熹、唐以前古注等的說法。(三國)何晏 注(宋)邢昺 疏正義曰:此章記孔子行教以四事為先也。文謂先王之遺文。行謂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忠信無隱謂之忠。人言不欺謂之信。此四者有形質,故可舉以教也。[6]楊伯峻 譯注 孔子用四種內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社會生活的實踐,對待別人的衷心,與人交際的信實。[7]
由上表可以總結出,“文”的含義是《詩》、《書》、《禮》、《樂》等歷代文獻;“行”的含義是德行;“忠”的含義是盡心;“信”的含義是人言不欺。但在《論語》中,“文”還有“人名”、“謚號”、“文采”、“文字”等含義,還有用作動詞的時候;“行”雖然都理解為“德行”,但在《論語》中并未有具體的實例表示“德行”之義,更多的時候表示的是行為、行動及社會實踐之義;“忠”表示的是盡己之心,盡己之力為人做事,還有對人誠實不欺之義;“信”則表示講信用、遵守諾言之義。“文之教”、“行之教”、“忠之教”、“信之教”在《論語》中出現的次數、篇章等,見下表:

具體含義 出現次數 出現篇章文之教《學而》、《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等篇章行之教 行為、行動、社會實踐 82次 《為政》、《先進》、《子路》、《憲問》等篇人名、謚號、文采、文字、文化等;《詩》、《書》、《禮》、《樂》等歷代文獻;“詩之教”、“書之教”、“禮之教”、“樂之教”。42次(其中用作動詞2次,“詩之教”16次、“書之教”4次、“禮之教”37次、“樂之教”21次)忠之教 盡己之心,盡己之力為人做事;對人誠實不欺;忠誠、忠實 18次《學而》、《為政》、《八佾》、《公冶長》、《子罕》、《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等篇(其中還有忠信一起說的)信之教 講信用、遵守諾言 18次《學而》、《為政》、《公冶長》、《泰伯》、《顏淵》、《衛靈公》、《陽貨》等篇(其中還有忠信一起說的)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8]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外來文化的侵入,使得中華文化在歷史發展的歷程中走了一些彎路。因此,只有正確了解、對待中華文化,才能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此外,對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文化自信所體現的。可見,中華文化與文化自信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論語》中的“文之教”不僅包括文字、文化,還包括一些歷史文獻等,恰好有利于人們對于中華文化的了解。“行之教”,可以將“文之教”付諸實行。“忠之教”和“信之教”又可以將“德治”、“修己安人”等儒家思想發揚光大,更加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宣揚,文化自信的構建。
但從“文”字這個字本身來講,在《論語》多數用作名詞,只有兩次用作動詞。一般是指人名、謚號,或者指文采、文字等。但絕大多數情況下,《論語》中的“文之教”是指與《詩》、《書》、禮、樂等有關的歷史文獻或學識。下圖是“文之教”的文字、文采、文獻等方面:

“文”之義 原文 出現篇章用作動詞,文飾、掩飾之義 1、文之以禮樂2、小人之過比也文1、《憲問2、《子張》》人名、謚號1、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2、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1、《公冶長》2、《憲問》文質對舉(“文”指文采,君子作風)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文獻對舉(“文”指典籍,“獻”指賢人)1、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2、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1、《八佾》2、《衛靈公》文道對舉(“文”指典籍、文化)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文禮對舉(“文”指典籍、文化)1、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2、顏淵喟然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1、《雍也》2、《子罕》
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化史家柳詒徽先生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9]“文之教”中的文化、文字、文采等會促使人們去探索與之有關的中華文化,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特別是孔子所說的“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因此,要大力弘揚孔子思想、儒家精髓,同時堅信自身文化價值的意義,并能正確地去理解中華文化,給予認同與尊重。在此基礎上,才能充分堅持與發揚、樹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
“文之教”中的《詩》、《書》、《禮》、《樂》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有關《詩》、《書》、《禮》、《樂》歷史文獻的學問;二是指與禮樂制度、禮樂規范及修養有關的。其實這兩方面都是圍繞著禮樂來說的,由此可見,“文之教”的這一部分不是《詩》、《書》、《禮》、《樂》文獻知識,就是禮樂的推行與傳統,即:“詩之教”、“書之教”、“禮之教”、“樂之教”。見下表:

原文出處詩之教1、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2、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4、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1、《泰伯》2、《陽貨》3、《為政》4、《子路》5、《學而》書之教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為政》禮之教1、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1、《堯曰》2、《泰伯》樂之教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2、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1、《衛靈公》2、《陽貨》
關于《詩》,孔子用“思無邪”來形容,即思想純正。同時讀《詩》又可以讓人精神振奮,因此孔子才會說“興于詩”。在研究《詩》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想象力,又可以提高觀察力,還能鍛煉和群性,以及學得諷刺的方法。就近來說,可以借鑒《詩》中的道理侍奉父母;就遠來說,可以從《詩》中學來怎么樣服侍君主。這就是孔子比較有名的關于《詩》的興、觀、群、怨思想。不僅如此,學《詩》還能讓我們去了解和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多多接近、了解大自然。孔子又舉例來說明,學習《詩》的作用是什么,可以讓人們明白一個道理就是“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書》是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歷史資料匯編,記載了夏、商、周三個朝代的重要歷史事實。具體來講,是政治、軍事、經濟等有關的一些社會活動。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書經》大概有28篇。“書之教”的含義是“孝悌之道”,一是基于中國的需要,是社會的土壤,是宗法社會的德行基礎。中國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社會的群體組織;二是政治即教育,政教合一。二是政治即教育,政和教的合一。孔子引用了《書》中的一句話,以此來回答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參與政治的問題。孔子的答案是,孝順了父母,友愛了兄弟,而且把這種風氣浸染到政治上,那也就相當于參與了政治。
孔子是個講“禮”、“樂”、“禮樂”的人,《論語》中講“禮”共75次,包括“禮樂”并言的,而講“仁”共109次。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于春秋的一些思想是批判地繼承的,并不是沒有原則地全部繼承,他的思想當中也是以“仁”為主的。孔子一直都是個熱愛音樂的人,所以才會在齊國聽了《韶》樂之后,三月而不知肉味。孔子也是個懂音樂之人,因此會把音樂作為它教學工作的最后一個階段。
孔子“文之教”中的“詩之教”、“書之教”、“禮之教”、“樂之教”的思想,對國、對家、對個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如這些思想中所反應出的“為國以禮”、“孝悌”、“修身”等方面,對于突出中華文化的優勢,構成中華文化的獨特標志,弘揚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樹立中國自己的文化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行”,一般的理解是“德行”,所謂“行”,一般被理解為“德行”,也就是“施德于身”,即“道德的行為”。這種解釋看似很合理,但在《論語》這本書中,卻找不到一個“行”字可以當做“德行”來解釋。而更多是將“行”作為行為或行動或社會實踐來解釋。
“行”的基本含義,單就“行之教”本身來說,即是“行為”之義。但究其根本,則是承接“文之教”來說的,因此“行”就有了“實踐”的以為,更側重人們的“身體力行”。
《論語·為政》:“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闋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在這段話中,孔子把“慎行其余”的“行”(即行為)串連在一起來說的,由此可以看出“行為”與“實踐”之間是具有密切聯系的。
《論語·季氏》:“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月:‘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則《論語》中的“行”,都當“實踐”來講。而所實踐的,依次是所聞與禮、義。所謂“聞”,范圍雖很廣,但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人能否懂得何者為禮,何者為義。這正是行“文之教”的結果。
《論語·述而》:“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這則論語就是告訴我們由學文而躬行所學禮義的次序與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行之教”可以讓人不斷地進取,將理想付諸實踐,鼓起奮發進取之勇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煥發創新的活力,也就能更加理性,更加科學地進行文化反思、比較與展望,進一步構建文化信念和追求。同時,“行之教”也可以說是轉“知”(文)為“德”(忠信)的關鍵因素之所在。
孔子的“忠之教”,其基本含義是盡己之力,盡己之力為人做事。《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則《論語》中的“忠”即是基本含義。但“忠”還有對人誠實不欺的意思,所以可以合稱為忠誠、忠實之義。所以也經常引申為:忠于他人、朋友;忠于父母;忠于職守、事業;忠于君主、國家等含義。詳見下表:

含義 舉例 出處忠于他人1、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1.《里仁》2.《子路》忠于父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為政》一般倫理準則忠于朋友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顏淵》忠于職守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顏淵》忠于事業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憲問》特殊倫理準則忠于君主、國家1、1、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2、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1.《八佾》2.《公冶長》
孔子之所以會在“文之教”與“行之教”之后提出“忠之教”,這與孔子所處的社會與時代是有關系的。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是一個亂世,動蕩的社會,變革的時代。因此造成了一個現象,就是君不君臣不臣。孔子特別希望能夠回到那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時代,才會有了“忠之教”的思想。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中歷來有著“家國”“忠人”“忠君”等觀念,而這恰好成為了凝集人心和認同整合社會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這種中國歷代傳下來的力量也在不同的時代與背景下,成為了主流的思想體系以及主流的意識的一部分。并且在長期的歷史實踐、生產生活中,中華文化所形成的強大的政治認同與社會整合,成為既可以引領這種主流意識形態,又可以規范國人的思維行為,同時還能影響文化形態的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的社會當中有一些共同的輪轍和記號,就是中國人的凝集力和集體意識。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影響著中國人一些比較日常的思維方式,不同的精神結構等。這不僅僅是一種認同感,更是一股能夠整合人心的力量。愛國主義思想的文化根源就在于此,因此,孔子的“忠之教”對于篤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信”是指憑借在人和人、單位和單位以及商品交易之間所能形成的一種能夠相互信任的關系,想要在這個社會里生存,無信是不可能的。
孔子的“信之教”有取信于人、敬事而信、不輕信、以“友”為對象之信,見下表:

含義 舉例 出處取信于人1、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2、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1.《學而》2.《泰伯》一般倫理準則敬事而信1、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4、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5、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6、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問學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7、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1.《學而》2.《學而》3.《述而》4.《泰伯》5.《顏淵》6.《子路》7.《子張》不輕信1、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2、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3、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1.《公冶長》2.《泰伯》3.《憲問》特殊倫理準則(以“友”為對象)以“友”為對象之信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學而》2.《學而》
要想提升中國的文化自信,就要不斷地借鑒、運用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并增強其影響力、傳播力、吸引力以及創造力。充分地運用《論語》中孔子的“信之教”,有助于充分利用中華優秀文化的文化資源、精神基礎,讓“信之教”可以在當代社會發揮其作用,并且提高其與現代社會融合。
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直延續并持續發展至今的文化,經過歲月的洗禮,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文化傳統。尤其儒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里,沒有被淹沒,一直延續至今。讓我們看到儒家思想所傳遞的價值是如何重要,這已經成為了滋養中國人心靈的重要力量,也是構建文化強國、提升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軟實力。
《論語》中的“文行忠信”四教,在文化知識和道德行為兩個方面都有涉及,但是這兩個方面的地位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對于倫理道德的教育是高于文化知識的教育的。但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因為倫理道德的教育需要在文化知識的教育中滲透。同時,對于道德行為實踐的訓練實在文化知識教育學習之前的,因此才有“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此外,道德的行為實踐訓練又是以文化知識的教育為基礎的。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因為孔子的思想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論語》中的“文行忠信”分別在文化與道德兩方面,讓中國樹立、構建、篤行、提升文化自信,是中國文化自信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