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全,蔣 超
(1.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126;2.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白沙分公司,海南 白沙 571000)
天然橡膠是海南墾區的優勢、基礎、特色和支柱產業。全墾區直接或間接從事天然橡膠產業的人數達5.2萬,天然橡膠年產量約為15萬t,約占我國天然橡膠總產量的19%。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推進,天然橡膠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生產成本持續上漲,天然橡膠企業面臨的困難加大。自2013年以來,天然橡膠價格持續低迷,膠工收入偏低,導致勞動力大量外流,膠工短缺現象愈加嚴峻。據統計,2016年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膠集團)共缺少膠工4 536人,占膠工總人數的19.8%,致使500多萬株開割橡膠樹無人割膠,給企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膠工短缺勢必對天然橡膠產業的持續發展帶來潛在威脅。
為了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解決勞動用工荒問題,2016年海膠集團在全面推行四天一刀割制(以下簡稱d/4割制)采膠的基礎上,率先在白沙分公司大膽地嘗試六天一刀割制(以下簡稱d/6割制)采膠,以期摸索出既能解決勞動用工荒問題,又能增加膠工收入,既適合本地區氣候特點,又符合橡膠樹品系特性的采膠方法?,F將研究情況介紹如下。
試驗地點選擇位于海南省白沙縣的海膠集團白沙分公司的膠園。白沙縣地處海南島中西部內陸,北緯18°56′~19°29′,東經109°02′~109°42′,年平均溫度為21.9~23.4 ℃,年均降雨量為1 896.1 mm,屬熱帶季風性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干濕季節明顯,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年割膠天數為200左右。
參試橡膠樹品系為3—20割齡的RRIM600和PR107。參試單位為白沙分公司白沙作業區1隊、12隊、14隊、16隊以及牙叉作業區10隊、14隊、15隊、18隊,共8個生產隊。參試面積為424.5萬m2(6 367.5畝),有效割株數為146 452,人均割株數為1 902,人均管割6個樹位,每天割1個樹位。
處理區和對照區設計比例為2∶1,即每2個處理區設1個對照區。處理區選擇在位置相對偏遠、膠工短缺較多的生產隊,以一個完整的生產隊作為一個試驗小區,采用S/2(指采用1/2樹圍螺旋割線)·d/6割制加乙烯利(ET)刺激割膠,以12 d為一個涂藥周期,年割35刀左右。對照區選擇在與處理區相鄰、土壤類型相似、膠工技術相近、橡膠樹品系和割齡基本相同的生產隊,采用S/2·d/4割制加ET刺激割膠,以12 d為一個涂藥周期,年割60刀左右。
d/6割制和d/4割制均以12 d為一個涂藥周期。d/6割制1—2割齡橡膠樹不涂藥,3割齡以上(含3割齡)橡膠樹所用ET質量分數在d/4割制的基礎上增加0.005。d/4割制涂藥濃度比農業部標準略低。
對處理區和對照區各樹位的干膠產量、膠乳干膠含量變化、橡膠樹死皮狀況、樹圍增長量等性狀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
試驗區和對照區均做好橡膠樹“兩病”的防治,保證第一蓬生長,每株橡膠樹年均施1 kg化肥和10 kg有機肥,每年砍帶和控萌一次。
2.1.1 產量效益分析
從處理區8個生產隊來看,試驗前(2015年)采用d/4割制,總割株數為117 525,年總干膠產量為405 321 kg,株干膠產量為3.4 kg;試驗后(2016年)采用d/6割制,總割株數為146 452,年總干膠產量為304 845 kg,株干膠產量為2.1 kg,試驗后株干膠產量為試驗前株干膠產量的61.8%。對照區6個生產隊試驗前年總干膠產量為367 306 kg,株干膠產量為4.2 kg,試驗后年總干膠產量為295 020 kg,株干膠產量為3.4 kg,試驗后株干膠產量為試驗前株干膠產量的81.0%。d/6割制產量效益如表1所示。

表1 d/6割制產量效益分析表
試驗后干膠增產率(量)按以下公式計算:

計算得到:采用d/6割制,干膠年凈增產率為-6.3%,年實際增產率為-5.1%,年凈增產量為-20.7 t,在割膠刀數減少42.1%、涂藥濃度與d/4割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能達到這樣的產量已實屬不易。
2.1.2 不同割齡橡膠樹產量
筆者調查了處理區13個割膠崗位3~16割齡的PR107品系16.53萬株的產量(如表2所示)。結果表明,試驗后不同割齡橡膠樹的株干膠產量差異不大,基本維持在1.5~2.7 kg范圍內,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為:一是受試驗前期寒害和后期雨水和臺風“莎莉嘉”的影響,割膠刀數無法保證,產量受到一定的影響;二是實行超低頻d/6割制后,橡膠樹的產能沒有充分挖掘出來,雖然ET質量分數在d/4割制的基礎上增大0.005,但整體上涂藥濃度比d/5割制低,產量也受到一定影響。

表2 d/6割制對不同割齡段橡膠樹產量的影響
2.1.3 各周期產量
不同割制各周期干膠產量變化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采用d/6割制的一年中產量變化呈現雙峰分布,5月份(第2周期)和8月份(第8周期)出現明顯的高潛期,第4—13周期(第8周期除外)產量差異不大,這表明d/6割制有利于橡膠樹養分的積累和膠乳的再生;采用d/4割制的一年中產量變化較大,高潛期(第8周期)沒有出現高產反而出現減產現象,且高潛期(第8周期)和低潛期(第14周期)產量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不符合橡膠樹產膠規律,這說明在高潛期和冬季割膠期間采用d/4割制,割膠頻率過大。

圖1 不同割制各周期產量變化
2.2.1 人均割株增加
在每個樹位割株恒定的前提下,割膠頻率越高,膠工可承割的割株就越少,反之,割膠頻率越低,膠工可承割的割株也就越多。實行d/6割制后,膠工人均承割樹位由4個增加到6個,人均割株數由1 383增加到1 902(見表1),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7.5%。
2.2.2 樹皮耗用量減小
實行d/6割制后,雖然兩割次的間隔時間拉長,割口回枯較厚,單刀耗皮量稍增大,但年割膠刀數減少,年樹皮耗用量為7.36 cm,比d/4割制年樹皮耗用量10.16 cm減小2.8 cm,降低27.6%,不僅提高了橡膠樹原生皮的利用率,而且延長了橡膠樹的經濟壽命。
2.2.3 每割次產量提高
處理區年割膠刀數由試驗前的57.9(d/4割制年標準刀數60)下降至試驗后的33.5(d/6割制年標準刀數36),年割膠刀數減少42.1%,每割次株干膠產量由d/4割制的58.7 g(3.4 kg·株-1÷57.9刀)提高到d/6割制的62.7 g(2.1 kg·株-1÷33.5刀),每割次刀效率提高6.8%,這表明采用d/6割制割膠后,兩割次間隔的時間較長,有利于橡膠樹糖分積累和膠乳再生。
2.3.1 死皮率
橡膠樹死皮評價主要采用現割現調法和逐行逐株法。
2.3.1.1 現割現調法
處理區調查2個生產隊4個膠工崗位3—10割齡的PR107品系共200株,割線總長度為8 123 cm,割線死皮長度為23 cm,割線死皮長度占割線總長度的0.28%,當年新增4—5級死皮率為0;對照區調查1個生產隊3個膠工崗位PR107品系共150株,割線總長度為5 296 cm,割線死皮長度為26 cm,割線死皮長度占割線總長度的0.49%,比處理區高0.21%(如表3所示)。

表3 橡膠樹死皮情況(現割現調法)
2.3.1.2逐行逐株法
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通過現場查看或割膠診斷方式對橡膠樹排膠狀況進行調查,重點分析歷年和當年新增4—5級死皮株。以下幾種情形可界定為當年4—5級死皮株:①當年在一個割面正常割膠3~4個月,發現死皮后轉入另一割面割膠或死皮后轉入1/4陰線割膠;②若樹況正常,排膠不正常,且膠水滴不到膠杯?,F場調查2個生產隊3—6割齡的PR107品系共820株,歷年死皮停割株數為22,累計4—5級死皮率為2.68%,當年新增4—5級死皮株數
1,當年4—5級死皮率為0.12%(如表4所示)。

表4 橡膠樹死皮情況(逐行逐株法)
2.3.2 膠乳干膠含量
d/6割制對膠乳干膠含量的影響如表5所示。處理區8個生產隊試驗后平均膠乳干膠質量分數為0.300 4,比試驗前膠乳干膠質量分數0.299 6提高了0.000 8,比對照區膠乳干膠質量分數0.290 5提高0.009 9,這表明實行d/6割制有利于橡膠樹養分的積累和膠乳的再生。

表5 d/6割制對膠乳干膠含量的影響
2.3.3 樹圍增長量
處理區和對照區各調查50株。結果表明,處理區試驗后比試驗前平均樹圍年增長1.2 cm,對照區試驗后比試驗前平均樹圍年增長1.3 cm。這表明實行超低頻割膠后,不僅沒有影響橡膠樹的生長,而且有利于樹皮的利用,緩和橡膠樹產膠與生長的矛盾。
處理區8個試點單位推行d/6割制的試驗面積為571 267 m2(856.9畝),總割株數為146 452,總干膠產量為304.845 t,總產值362.77萬元(按當年干膠綜合售價11 900元·t-1計),節約社保開支54萬元,經濟效益總額為-52.03萬元(如表6所示)。雖然目前經濟效益欠佳,但是在干膠售價低于生產成本價、橡膠產業步入“低迷期”、橡膠行業盈利下降、膠工嚴重短缺的形勢下,還是可以接受的。

表6 d/6割制經濟效益分析
實行d/6割制,勞動生產率比d/4割制提高了37.5%,相對割膠強度下降33.33%(d/6割制相對割膠強度=1/2×1/6×400%=33.33%),年割膠刀數減少42.1%,樹皮耗用量減小27.6%,不僅延長了橡膠樹的經濟壽命,而且減輕了企業社保負擔,在膠工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推廣和應用d/6割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效益。
從干膠產量來看,處理區株干膠產量為2.1 kg,為試驗前株干膠產量3.4 kg的61.8%。
從膠乳干膠含量來看,實行d/6割制后年膠乳干膠質量分數基本上保持在0.30左右,表明橡膠樹仍有較大的產膠潛力。
從各周期產量變化來看,d/6割制一年中產量變化呈現雙峰分布,即除5月份(開割初期)和12月份(停割前)產量較高外,其他周期產量差異不大,表明d/6割制有利于橡膠樹養分的積累和膠乳的再生。
從橡膠樹產膠和生長上看,處理區的樹圍年增長量與對照區基本一致,說明d/6割制并未激化橡膠樹產膠與生長的矛盾,不會抑制橡膠樹的生長。
從橡膠樹死皮性狀上看,采用現割現調法評定當年4—5級死皮率為0%,割線死皮長度占割線總長度的0.28%;采用逐行逐株法評定的累計死皮率為2.68%,當年新增死皮率為0.12%,表明d/6割制的副性狀表現不突出。
綜合以上數據分析來看,在膠工嚴重短缺、勞動用工成本增加、生產資料成本高位運行的大背景下,推行d/6割制是可行的。
從生產效率上看,實行d/6割制,一是勞動生產率提高,膠工人均承割樹位由4個增加到6個,勞動生產率提高37.5%;二是為企業節省了成本,企業每減少一個膠工,可節省社保費用1.2萬元(2017年為1.3萬元);三是減小樹皮耗用量,d/6割制兩割次間隔的時間較長,年割膠刀數減少,樹皮耗用量減小,延長了橡膠樹的經濟壽命。
從經濟效益上看,實行d/6割制,提高了每割次的產量,減少了勞動力,降低了企業成本,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盡管目前經濟效益欠佳,但實行d/6割制不僅解決了勞動用工荒問題,而且避免了林段丟荒和土地被侵占等問題,同時低頻割膠制度也是割膠生產的發展趨勢。
3.3.1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解決樹皮砂化和硬化問題
生產實踐證明,實行d/6割制后,由于兩割次間隔時間較長,樹皮易出現砂化、硬化問題,不利于割膠,嘗試采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并進行相關技術研究有助于解決該問題。
3.3.2 建立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
考慮到1—3割齡的新開割橡膠樹前期產量較低和生產投入較大等因素,對其實行d/6割制時應在產量和經濟考核指標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膠工多承割樹位、多產膠,認真搞好膠園“管、養、割”,促進膠園可持續發展。
3.3.3 處理好“管”與“割”的關系
實行d/6割制后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就是膠工的膠園撫管面積加大。在當前干膠價格持續低迷、膠工短缺、用工成本逐年增加的背景下,膠園的“管”與“割”還不具備分開的條件,因此應在做好膠園日常撫管工作的基礎上,鼓勵膠工采用機械割草機進行砍帶和控萌作業,降低勞動強度;在膠園施肥作業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一年完成1~2樹位片施肥,4~6年完成一個輪回,達到膠園施肥量要求,確保橡膠樹產膠潛力。
3.3.4 合理實行d/6割制
企業在選擇割膠制度時,要因地制宜,不要一概而全、片面追求超低頻割膠制度,應在產量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使膠園的產出效益達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