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瑋 王勇 居曉婷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也結合“卓越全球城市”的建設目標對上海的鄉村如何建設、超大城市鄉村居民點如何實現高品質建設開展了探索實踐。
上海鄉村居民點風貌發展導向應與其全球城市的發展目標相一致,應將其建設為上海區別于其他全球城市的具有明確辨識度和地域性的重要地區。但目前上海郊區農村的現狀卻呈現出風貌碎化、人口空心化和老齡化等問題。反觀上海周邊的江浙地區,近年來興起了以“杭派民居”為特色的鄉村建設運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從本質上來說,上海郊區擁有良好的鄉村本底,原鄉生態的農田、密布交織的水網、自然散落的鄉村構成的郊區格局仍延續至今。鄉村建設已經到了品質時代,上海的鄉村建設需要標桿、需要帶動、需要引導,為振興上海鄉村探索路徑。

圖1 上海的鄉村本底
上海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其鄉村地區需要按照卓越全球城市的要求進行高品質建設,為長三角城市群乃至全國的鄉村建設作出表率。
上海農村地區的房屋多建于上世紀80年代,以二層為主,屋頂以硬山居多,偶有歇山頂,屋面多為黑瓦、灰瓦兼有紅瓦,材質以磚石為主,建筑風格整體上為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許多翻新的民宅風格迥異,采用紅、藍琉璃瓦屋頂,墻面以有色瓷磚貼面,不中不西,夾雜其中。針對鄉村建筑破舊、人居環境較差的現狀,農民有較強的翻新意愿。
上海鄉村地區是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民宿發展已呈蓬勃之勢。上海對于集體建設用地上的經營,政策上有許多限制。由于沒有進入市場的合法合規通道,很多社會資本不愿投入鄉村建設項目,農村建設項目普遍品質較低,難有精品,鄉村建設品質完全建立在農民的品味和市場的“情懷”上。
上海自2000年起在農村建設方面不斷投入,以青浦金澤鎮蔡浜村為例,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的資金前后投入近5000萬元,市綠容局每年幫困結對投入40萬元,部分資金被用于重復的環境整治,鄉村建設的內涵和品質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浙江省杭州市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深化“美麗杭州”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于2014年底出臺了《“杭派民居”示范村創建工作實施辦法》,計劃用3-5年時間,結合培育農村新型業態,打造一批“杭派民居”典范。對這些杭派民居項目的建設模式、建筑設計、政策保障、建成效果的梳理總結,可以為上海郊區的鄉村建設提供思路與借鑒。
杭派民居的建設采取“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形式,市、區兩級政府負責試點村莊的篩選,鎮政府負責統籌推進具體建設工作,設計院進行規劃設計,村集體與村民提出需求。
政府在整個過程中起組織、引導、實施、協調的作用。市級、區(縣)級政府根據一定的原則對申報的項目進行篩選審核,原則上選擇生態環境較好、區位條件優越、文化底蘊深厚、交通安全便捷、農民積極性高的中心村、精品村或新型業態培育村。由市、區兩級農辦(統籌辦)牽頭,國土、規劃、建設、財政等相關部門配合。鄉鎮政府是杭派民居示范村的創建主體,行政村為實施主體。規劃設計單位具體編制杭派民居示范村建設規劃和具體的設計方案。引入責任機制,通過開展規劃師進村結對活動,一個或若干個鄉村、鎮街對應一名責任規劃師;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方案比選確定最終的規劃設計建筑方案。村集體負責村內協調、確定抽簽程序、匯集資金、招標施工、與設計師溝通等。通過問卷調查、訪談、推選村民代表等形式,村民提出各自的訴求,充分參與到規劃設計方案等各個環節中。
杭派民居示范村的創建是杭州市在多年美麗鄉村建設經驗的基礎上,舉全市之力開展的一項工作,在規土管理、資金扶持等方面都給予了政策聚焦,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給予了很大的靈活空間。
1.簡化相關規劃調整程序,用地指標傾斜。杭派民居的規劃、土地管理流程相對簡潔,用地指標管控相對寬松。在整體設計的前提下,項目以專項規劃的形式與相關規劃相銜接,若涉及基本農田調整,可納入下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對于新建民居的用地指標,由市級層面給予區縣帶有獎勵性質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或按上浮標準回購同等比例的增減掛鉤指標。另外,盡管項目建設原則上要盤活存量用地,人均建設用地標準顯著下降,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會以滿足農民需求為主,放寬建設用地指標的下達。
2.財政資金大力扶持,多渠道多元化融資。與政府、企業、村民(集體)共同營建模式相匹配,杭派民居在資金投入方面采取“政府財政+市場多元化融資+村集體(村民)出資”的形式。政府財政撥款主要用于房屋建設和市政基礎設施配套,是杭派民居項目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同時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搭建資金整合平臺以帶動社會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村休閑旅游開發。村民只需以成本價負擔一部分購房費用。
3.整合已有涉農政策,產生政策疊加效應。將“美麗鄉村”精品村、精品區塊、精品線路和“風情小鎮”建設、農房改造與示范村創建、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與利用、農村新型業態培育、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等項目有機結合起來,產生政策合力,促進“農村、農民、農業”全方位發展。
杭派民居與之前的鄉建最顯著的區別在于鄉村建設品質的提升,而高品質離不開設計師的精心設計。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既注重風貌延續,又能夠因地制宜,從而形成了一批充滿杭派風味同時又各具特色的標桿項目。

圖2 杭派民居建筑元素提煉
1.挖掘本土特色,提煉杭派民居建筑風格和建筑技藝。杭派民居的建筑特征包含大天井、小花園、高圍墻、硬山頂、人字線、直屋脊、露檁架、牛腿柱、戧板墻、石庫門、披檐窗、粉黛色等12項,在傳統建筑技藝方面,有杭灰石墻、夯土墻、曲形屋脊等。在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尊重自然山水環境和地方傳統風貌,挖掘每個村莊自身的特征,因地制宜地運用地方特色建筑材料,形成野趣山居、杭韻水鄉、詩意田園和都市風雅四種不同風格的民居,以達到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與現有的歷史文化村落相融合及文化傳承的目的。以文村為例,在外墻設計上,按照就地取材、舊材回收的原則,以灰、黃、白三色為基調,運用當地傳統建筑手法,以清水混凝土、黃泥夯土墻、抹泥墻、杭灰石墻、剁斧石進行外立面設計,使新村和老村實現有機融合。

圖3 浙江東梓關村建成效果

圖4 浙江望仙村建成效果

圖5 浙江文村建成效果
2.控制成本,適應實際需求。對當地建筑材料的運用,不僅能保證建筑風格與當地環境的協調,又能將房屋的建造成本控制在農民可承受范圍內。村莊格局肌理和房屋單體的建筑設計,充分考慮了農民的實際需求,能夠適應現代的生產、生活功能。例如,望仙村的新建民居延續了原有老村的肌理及街巷尺度,3-5戶組成的小型居住組團空間形式有利于戶間交流,民居前保留總面積約40畝的自留菜地,屋前有用于農具存放的半開敞空間。東梓關村在平面功能空間的布局上盡可能貼合農民真實需求:入門是院落,中間有天井,后院可存放農具、停放電瓶車。
1.從宜居到宜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除了房屋品質、居住環境的提升外,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是杭派民居項目的活力所在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基礎。在產業帶動過程中,既有傳統產業的傳承,也有“無中生有”的創新。從發展民宿、鄉村旅游,到建設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除了挖掘村莊自身的歷史文化特色外,有意識地培育發展農村休閑經濟、養生養老經濟、民宿經濟、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新型業態。
2.公眾參與,喚起村民自我更新意識?!昂寂擅窬印钡氖痉缎瑤砹宿r村跨越式的發展,提升了村民的品味與視野,喚起了他們自我更新的意愿。隨著民居及村莊整體環境品質的提升,村民對“美”的認知也有了提高,表現在行為舉止、室內設計的品味、對新城環境的維護等方面,鄉村發展由此進入了良性循環。
“杭派民居”從過去局限于環境綜合整治的美麗鄉村建設逐漸聚焦品質,由關注“物的新農村”轉變為“人的新農村”。這一政策導向、理念思路的轉變,帶來了先行先試的政策創新,通過典型示范和樹立標桿,刷新了鄉建品質的新高度。取得成功的關鍵,一方面在于政府在規劃、土地、資金上的傾力支持,另一方面在于設計介入產生的審美情趣的提高。但是也應看到,由于地情不同,杭派民居并無節地要求,規劃也缺乏系統性。對于后續產業配套和進一步開發建設缺乏主動引導,并未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表1 典型杭派民居示范村案例對比表
上海在資源緊約束背景下,對鄉村建設有較嚴格的節地要求,規劃土地方面也有相關支持政策,具備更廣闊的市場參與條件。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鄉村地區規劃類型較多(鎮總規、郊野單元規劃、村莊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生態專項規劃等),缺乏整合和頂層設計,類似項目落地時在上海依然難以找到明確的指導意見和實施途徑。另外,建筑設計的缺位也阻礙了上海鄉村建設品質的提高。
以嚴守城市開發邊界、保護基本農田、保護歷史文化為前提,在對上海郊區鄉村現狀進行調研評估的基礎上,將村莊劃分為“保護村”、“保留村”和“撤并村”三種類型。鄉村建設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保留村、保護村,開展高品質鄉村建設的試點,如青浦淀山湖邊水鄉特色鮮明的金澤鎮蔡浜村、黃浦江邊溫泉特色突出的泖港鎮黃橋村等。通過選取資源條件優越的典型村落進行鄉村建設的試點,可以起到“以點帶面、典型示范”的引領作用,形成鄉村建設追求品質和特色的良好氛圍。
全面統籌政府、市場、村民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推進鄉村建設。在鄉村設計過程中,真正地實現公眾參與,不僅鼓勵農民參與設計,更要鼓勵村集體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政府財政資金主要用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村民在完全自愿的情況下,利用手中的低效土地資源,作價成資本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在政府指導下,鼓勵市場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參與鄉村建設,以換取有價值、可支配的經營性資產,帶動鄉村發展。
在郊野單元規劃、村莊規劃等上位規劃中預留接口,形成鄉村建設指導通則。由項目層面的建筑方案入手,形成由建筑師為主導的方案,不涉及上位規劃調整。這樣可以簡化操作流程,避免與現有的規劃體系發生沖突,影響設計方案的實施。
在土地指標供給方面,以存量土地利用為主,盡量不產生新增建設用地,但應為鄉村更新過程中新建公益設施預留土地指標或周轉指標,或明確保留村、保護村可優先使用掛鉤自身的減量化指標。
在過去的快速城鎮化階段,鄉村建設幾乎不考慮設計,僅以單一宅基地劃分為原則,催生了大量兵營般的農居點。隨著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確定,鄉村建設將開始新一輪的高潮。上海未來的鄉村建設,應堅持設計先行,可以采取設計競賽的形式,邀請著名建筑師或者團隊參與鄉村民居設計試點,打造“讓村民自豪,讓城里人向往,讓游客流連忘返”的美麗鄉村。

通過設計實現改變鄉村的目的:一是延續村莊風貌,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避免“千村一面”,體現每個鄉村獨特的建筑風格、民俗風情、歷史特色,留住“鄉愁”;二是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尊重農民意愿,把握農民需求,既恢復傳統村落的原真性,又滿足新時代農村多樣化的生活生產需求,讓村民過上有品質的生活;三是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力求通過設計使村莊本身成為景點和亮點,將鄉村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有機結合,為鄉村產業轉型發展留出空間;四是助力鄉村土地整治,通過規劃設計優化鄉村用地結構,推動耕地“數量、質量、生態、文化、景觀”五位一體建設,錨固城鄉生態空間,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如何將國家戰略落實到上海鄉村建設的實踐中,是我們研究關注的核心問題。上海城市發展已從600平方公里走向6000平方公里,郊區已成為上海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戰場。密布在郊區大地上的廣大農村居民點,應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和上海要求,提高設計水平,提升鄉村建設品質,塑造富有本土特色的鄉村風貌景觀,承擔起對全球城市定位的意象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