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春
例一:劉女士今年52歲,最近經常自覺心情煩燥、易怒,還時常出現潮熱、盜汗現象。她意識到自己大概是進入更年期了。“大姨媽”也開始變得特別不規律,要么幾個月不來,要么來了后一直不干凈,拖拖拉拉持續一個多月。劉女士以為更年期都這樣,等絕經了就好了。然而前幾天,劉女士突然出現陰道大出血,并伴有腹痛、頭暈、心慌。到醫院急診,檢查發現她的血紅蛋白只有54克/升,屬于重度貧血:婦科B超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增厚達20毫米。經輸血治療后,醫生為她進行診刮術,病理結果為子宮內膜癌。劉女士后悔不已。一直以來的陰道出血,都被自己當作更年期的正常現象,為什么沒有早點重視呢?
例二:60歲的王女士已絕經10年,近半年來偶爾會出現不規則的陰道流血。剛開始王女士沒在意,還暗自嘲笑自己“迎來了人生第二春”。她平時一個人獨居,因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經常麻煩子女幫她配藥,而子女工作都很忙。她想,偶爾陰道少量流血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忍忍就過去了,就別給子女添麻煩了。可是半年過去了,她的癥狀卻一直沒有好轉,最近不僅有陰道流血,還伴有臭味,不得不讓女兒帶她去醫院檢查。婦科檢查發現,王女士的宮頸口有一塊3x4厘米大的糜爛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為子宮內膜癌。兒女們都很自責:為什么平時不對母親再多一些關心呢?
發病率上升快大多預后良好
從上述兩個病例可以看出,子宮內膜癌患者在絕經期前后,往往有不規則陰道流血,容易被大家忽視。子宮內膜癌是婦科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惡性腫瘤的3.8%,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 30%。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總體發病率約為8.77/10萬。子宮內膜癌的高危人群一般是子宮內膜長期受雌激素刺激的人群,包括不排卵的女性,如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另外,長期服用雌激素或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也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風險。
目前認為,子宮內膜癌可能有兩種發病機制。一種是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在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長期作用下發生病變,絕大部分為子宮內膜樣腺癌。這種類型占子宮內膜癌的大多數,預后較好,患者常伴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不育及絕經延遲。另一種是非雌激素依賴型,發病與雌激素無明確關系,包括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等。這類子宮內膜癌較少見,惡性程度高,預后不良。
主要癥狀:異常陰道流血
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癥狀是絕經期前后不規則陰道流血。由于常為少量至中等量流血,很少大量流血,所以容易被患者忽視。絕經后患者多表現為持續或間斷性少量陰道流血,晚期患者可有陰道排液。若腫瘤發生轉移,患者可能出現腹痛、腹脹、消瘦等癥狀。如果腫瘤壓迫其他組織可引起疼痛,疼痛多從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部放射。如果腫瘤累及膀胱、直腸等子宮周圍臟器,可導致尿頻、排尿閑難、排便困難等癥狀。
目前,臨床上對于絕經后陰道流血、圍絕經期不規則陰道流血或排液的患者,必須首先排除子宮內膜癌。只要重視不規則陰道流血,大部分子宮內膜癌患者是可以做到早期發現的。
診斷:病理檢查是“金標準”
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方法很多,有婦科B超、盆腔磁共振、診刮及宮腔鏡檢查。其中診斷性刮宮是最常用、最有價值的診斷方法;官腔鏡下進行子宮內膜活檢并做病理學檢查,是確診子宮內膜癌的“金標準”。
治療:早期患者首選手術
手術是早期子宮內膜的首選治療手段,晚期患者常選用放化療等輔助治療。隨著子宮內膜癌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想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輕患者,若符合下列條件:低危I期、病理類型分化好、雌孕激素受體陽性等條件,經過充分評估后可進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
重視月經紊亂,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
如何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重視自己的月經情況。
1.子宮內膜癌早期,常表現為不規則陰道流血,最常見的是絕經后陰道流血。老年患者是子宮內膜癌的高發人群,絕經后女性如果突然出現異常陰道流血,一定要引引起重視,及時去醫院就診,排除子宮內膜病變。
2.位絕經期女性常出現月經不規則的情況,有時數月不來,有時淋漓不盡,部分人會認為這是更年期的正常現象,但一定要排除子宮內膜病變后才能下此結論。
3.部分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有長期閉經現象,子宮內膜在雌激素的長期刺激下處于增生狀態,而又缺乏孕激素拮抗,逐漸導致子宮內膜癌的發生。
總之,月經紊亂是子宮內膜癌的重要信號。不論處于哪個年齡段,如果月經不正常(閉經、月經周期延長、不規則陰道流血等),應及早就醫,排除子宮內膜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