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
摘 要 從教學方法、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對中職特殊教育中醫康復保健專業“醫古文”課程進行了探討。根據視障學生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并在教學中滲透臨床知識,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利用微課、舉辦講座等途徑拓展知識面。通過教學實踐,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 醫古文 視力障礙 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53
Abstract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Secondary Vocational special educatio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of the TCM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care profess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reasonable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adopted. In addition, it can infiltrate clinical knowledge in teach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Use micro lectures and lectures to expand the scope of knowledge.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greatly stimulated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visual impairment; teaching experience
“醫古文”屬于中醫康復保健專業的基礎課,是培養學生閱讀古典醫籍能力的一門工具課。其核心任務是教給學生認識、掌握古代漢語語言規律,從而指導學生學會讀古書,進而提高閱讀中醫典籍的能力。醫學院校加強醫古文經典的閱讀和教學,有利于開拓學生中醫知識文化視野,提高傳統人文精神素養,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領悟中醫藥學精髓。[1]
全國盲人醫療按摩中等專業統編教材《醫古文》編委會提出:中專層次的醫古文學習,屬于基礎教育,適于從啟蒙式、誦讀式入手,內容宜簡不宜繁,且需課上學習結合課后習題的練習與討論,并結合所學專業同時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應圍繞中專教學和特殊教育這兩個因素展開。筆者結合中職視力障礙學生的教學實踐,就此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醫古文內容深奧難懂,加上視力障礙學生文化基礎薄弱,課堂上被動接受古代漢語和醫學知識,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從而產生畏難情緒。所以,在教學之初,教師不能采取填鴨式教學,過分強調醫古文的字詞難度,這樣只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增加心理負擔。而應當由簡入繁,由淺入深。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具體應做到兩個結合:
1.1 詳講與略講相結合
教師首先給學生介紹體裁梗概和作者生平,以故事的形式講解古代醫家部分看病的經歷,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而后有重點地講解經典段落和詞句。詳略得當,使其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
1.2 學生試解與教師串講相結合
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應鼓勵學生試解。首先,在教師開講前,利用多媒體,不斷播放原文,讓學生試解。試解時,采用任務驅動法,逐步加大難度。其次,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歸納文章大意、段落大意。然后,教師進行糾錯,并肯定學生的微小進步。最后教師串講,講清重點詞句的意思和語法特點,以詞帶句,連句成段,疏通文理。這樣,形成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良性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結合本專業,滲透臨床知識
王性善[2]指出,教師應該用適當的方法告訴盲生醫古文是一門闡述我國古代醫學名家醫德醫風、醫案醫話、醫療經驗的學科,這門課與盲生的推拿專業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應順其文理,把臨床醫學知識融合其中,寓醫理于文道之中,文為醫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筆者認為,在學習《黃帝內經》選讀時,結合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注重前后銜接,融匯貫通。比如《靈蘭秘典論篇》中論述了人體五藏六腑的功能,學習時就可以結合藏象學說的知識;比如《上古天真論》中講述了上古之人的養生法則,結合所學專業知識,鼓勵學生討論這些養生法則如何與現代生活相結合。
在學習醫案醫話時,適當把有關臨床醫學知識穿插其中。比如讓學生根據病情分析證候,討論給出治療方案。通過辨證論治,提高學生的臨床能力。然后教師再講解案例中的醫家是如何治療的,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與臨床接軌,一舉兩得。
3 貫穿醫德醫風建設,提高職業道德修養
就醫古文課程而言,其語言到內容似乎都離現在的現實生活太遠,故在課程設置中,更要忌諱課程中生活意義的喪失,忌諱將學生的整個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學科教材上,從而導致課堂生活沒有現實感,沒有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3]
本課程的人文因素比較明顯,有著“文以載道”的特點,教材中收入的很多課文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好素材,因此,能夠比較自然地滲透文化素質教育內容。比如在學習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時,本文從醫術要精、醫德要誠兩方面論述了醫德修養的準則,教師可以結合之前學過的《扁鵲傳》、《華佗傳》中名醫的行醫經歷對學生進行醫德醫風教育,激勵學生成為醫術高超、品德高尚的大醫。并結合現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讓學生討論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這樣,將知識傳授和人文熏陶結合起來,使學生思想得到升華,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科學嚴謹的職業素養。
4 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合理設計教學活動
醫古文是中醫院校獨具特色的專業課程。如果按照文言文的方法講,學生會覺得很枯燥,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尤為重要。根據學生學情,教師可以靈活設計上臺表演、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等教學活動。寓教于樂,把枯燥的醫古文課程變得豐富多彩。比如通過欣賞《華佗傳》中的五禽戲、讓學生模仿五種動物的動作,學習養生功法;并且跟體育教研室老師協商,結合體育課讓學生學習五禽戲、八段錦這種具有專業特色的功法。
此外,可以抽出課文中某個觀點或一些較難的知識點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見解,各抒己見,活躍課堂氛圍。比如:《扁鵲傳》中的六不治,在教師講解完大意后,分組討論,并且結合現實,討論文中六不治的原因,加深記憶。在學習醫案時,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提高辨證能力。
5 提倡信息化建設,利用多種形式拓展知識面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盲生利用手機和讀屏軟件上網查閱資料越來越熟練。所以教師應與時俱進,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教學中。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作微課,補充醫古文課時不足的問題。周路紅認為,微課以視頻為載體,必將成為醫古文教學方法創新的有力推手。[4]運用微課把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和常用詞語合理規劃成若干知識點,每個知識點說明一個問題,控制在5~8分鐘。通過人人通進行資源共享。學生可以下載到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這樣使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
(2)建立班級微信群。教師和學生通過手機進行微信互動,這樣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學到知識。課前,教師將音頻傳到群里,讓學生預習;課后,教師布置任務學生作答,通過完成情況查漏補缺,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3)建立盲人音頻資料庫。據統計,適合視力障礙學生的有聲讀物少之又少,所以教研室老師可以分工合作,錄制教材原文或者下載相關資料。比如下載《黃帝內經》原文及曲黎敏講的白話文版的《黃帝內經》,這樣通過同時聽原文和翻譯,充分利用了視障學生的聽覺優勢,一方面提高了翻譯能力,一方面學到了中醫的文化精髓。
6 多朗讀及背誦經典章節,增加語感
語言是相通的。筆者認為,醫古文和語文有很多共同點。背誦也是學習語言的一種重要方法。通過背誦經典章節,增加語感,帶動學習。比如,通過背誦與專業相關的醫古文,滲透專業知識;通過背誦《大醫精誠》,讓學生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潛移默化;通過背誦《黃帝內經》中的經典條文,讓學生學習古代醫家的養生大法。總之,通過背誦原文,可以達到加強學生對篇目內涵深度理解的目的。
7 定期舉辦專題講座
為了拓展和補充課內知識,還可以嘗試開設選修課或者舉辦專題講座。郭靜認為,從古代醫者的傳記中尋找最為鮮活的例子作為教學素材,讓學生的心靈與古代醫者對話,從榜樣中汲取為人、為學、為醫的智慧。[5]這樣,使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拓展了學習途徑,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條件。
以上是筆者近年來對醫古文教學的幾點體會。實踐證明,多種教學方法和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并豐富了醫古文課堂,提高了教學質量。如何更加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制定符合中專層次視障學生的課程標準,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 朱建宏.對醫古文教學的創新性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3):47-48.
[2] 王性善.盲校推拿專業醫古文教學之管見[A].中國盲人按摩學會第三屆第二次全國盲人按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1999:126-128.
[3] 傅建萍,付建英,熊德良.基于專業課程定位的醫古文課程內容思考[J].中醫教育,2013.32(4):82-84.
[4] 周路紅,王蓓.醫古文微課教學的設計與應用研究.中醫教育,2017(36):51-52.
[5] 郭靜.在《醫古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醫德思想的幾點思考[J].語文學刊,2015(21):88-90.